现代电视八股文

来源 :中国数字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钱了,设备先进了,直播水平就比以前好吗?肯定不是!
  时代进步了,记者的文艺就比以前好吗?肯定不是!
  有了新媒体,老百姓对于信息的接受,就肯定更顺畅吗?也肯定不是!
  传播的所有渠道都是次要的,关键要看传播的是什么东西,是否能以老百姓认可的接受方式来传递。
  
  八股之惑
  
  十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每周一都要开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宣传,布置本周的工作。
  我印象中,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在当新闻中心主任时,有一句话在例会上说了不只二十遍:“你说现在这帮小孩儿,二十锒铛岁,怎么写出来的稿子,用得全是文革式的语言,哪学来的那么大的八股气呢?”
  所谓八股气,是批评年轻记者做出的正面典型宣传不抓人——本来挺感人的模范典型事迹,被报道成了橡皮面孔,看着不痛不痒的,这被孙玉胜称之为——电视八股文。
  电视八股文上下都不讨好:主管领导不满、普通观众不屑。因为,这些英雄典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其艰苦卓绝的模范事迹本来非常感人,而电视又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媒体工具,声画俱备,但做出来的节目,还不如看看报纸感人。有时,看着电视里的模范事迹,还显得那么做作,乃至怀疑其真实性。这肯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要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提高宣传报道的有效性,主旨立意确定后,搞报道的人,是第一个环节。及时准确地领会上级的意图,再通过采制的节目传达下去。
  但刚出校门的年轻记者,参加工作没两天,就提搂着话筒出去采访了,本身文字的锤炼机会就少,又逼着他们写歌功颂德式的稿子,只得寻行数墨,不模仿前人,模仿谁呀?
  小年轻们又没有那么厚的生活底蕴,又没有“农奴翻身作主人”的切身感受,更没有“宁可前进一步死,不可后退半步生”的万丈革命豪情、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划粥割齑的努力付出,只是胶柱鼓瑟,照猫画虎,交差了事,这样出来的“电视八股文”,能好看吗?
  不过,后来每次听到孙主任的这一诘问,我心里都在念叨:“文革语言?年轻记者要是真把‘文革语言’能学到家、学到位,那还真算本事!虽然文革时期社论往往是颠倒黑白的无稽之谈,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激情劲头却还真足。”
  从这一层面,我特别理解白岩松“渴望变老”的表态,只有变老,才有历炼和磨难,才体会到时代的变迁。还有一种表达就是——人沉下去,新闻才会浮起来。
  
  审美疲劳
  
  我小的时候,蔬菜叫作——时蔬。
  豆角、青椒、西红柿,冬瓜、苦瓜、雪里蕻:乃至土豆、大白菜,都只是在各自的季节才上市,新鲜且便宜,让人们始终有食欲转换的期许和下厨烹制的欲望。
  而现在许多蔬菜的青春美貌,是在蔬菜大棚里面被精心打扮出来的,以艳丽的外表、强打的精神,一年四季都爬上餐桌接客。虽然是宾馆大厨烹制的西兰花、芦笋、茭白、莼菜等高档菜,但却食之乏味。随着时蔬概念的日益淡漠,也没有了吃新鲜蔬菜的惊艳。
  过去基层接到文件,学先进,比学赶帮超,是有着充足的酝酿、部署、教育和总结时间的。而如今的先进模范人物、正面典型报道,在报纸上、电视上,每天一个、甚至一天好几个。在基层,有时一个先进的事迹还没有读懂学完,马不停蹄地又要学习下一个。
  经过长年的引领教导,见识了那么多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实话说,让人瞬间倾心的确实有,但能恒久钟情的却不多。
  连我这把岁数的人,都有这样的审美疲劳,更何况现代多元社会下的年青人。
  审美疲劳,原因在那里呢?
  
  媒体舞蹈
  
  从传媒研究的角度讲,历史上的统治者和执政者,无论中外,总是最大限度利用媒介展示人民对他的赞同,展示其执政的成绩,我们表象地理解为制造同意,表现业绩,这无可厚非。
  英国人汉迪在其自传式作品《大象与跳蚤》中曾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世界”。但是,以我的个人在新闻界的从业经历来理解,媒体宣传的表现方式一定要与时俱进,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准确把握好“意识形态主管者→传媒从业者→广;大受众”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
  这里举一个反例:媒体和舆论期望的主旋律作品,为什么总像大熊猫一样,需要在养殖基地里人工哺乳喂养?为什么像芙蓉姐姐、天仙妹妹这样的“猪脚”,可以造就“网络代有女人出,各领风骚几个月”的奇观?为什么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像蟑螂那样在网络上乱窜,而且繁殖力极强?
  几十年不变的表现方式,高、大、全式的电视八股文,无论对有阅历的过来人、还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其评价效果:轻者是古板、重者是滑稽。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成就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而数字化、新媒体、多通路的涌现,为正面报道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时候,对于电视业者来说,话题又回归到内容制作的本源上——怎样减少、直至杜绝电视八股文?
  任重,而道远!
  (本文节选自《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编者有删改。)
  
  书评
  
  ◎在录像机和录像带还没发明之前,最初的电视播出,只有现场直播这一种形式。但是我当了十二年电视记者后发现,只有这种形式才真正具有电视的魅力。正像作者韩彪在书里写到的那样——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本源的复归!
  书中诙谐的文字和一大堆工作照,让我想起一起在天安门广场、珠峰、南极、北极、三峡工地上,一起支过卫星站、架过摄像机的同事们,让我想起了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直播的日日夜夜,让我想起了让人能够听到自己呼吸和心跳的紧张时刻……韩彪把这些提升到了“新闻改革的标尺”。
  作者的数字新媒体的从业经历,让我们这些传统电视人,像江河边的渡河人,想扑进水中,又担fu水深,所以只好观望。
  愿作者继续努力,使劲扑腾,能够“提升”出中国电视的未来。
  ——上海东方卫视副总编辑 谢力
  ◎《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是一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的十年大事记,资料真实而详尽。作者用常人无法接触到的第一手的鲜活素材,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新闻领军部门所创造的新闻直播史绩,对于研究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是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者的素材储备实属罕见,小到手写的几页纸的请示报告,大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珍贵现场照片,作者用他的笔、用他的照相机、用他的心,记录了十年间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这些亲历者,回眸一看,很是感慨,也羡慕和嫉妒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坚持。
  尤其是《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中的论文补记,是书中的亮点,有见地,有思想,这对于一个长期在主流媒体工作、长期从事主题性宣传的人来说,更属不易,使《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一书有了咂摸头、有了味道、且回味长久。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片人 何昊
  ◎作为专业著述的《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能做到赏心悦目已属不易,能够不断地波浪式地带给我这么多阅读快感,更是惊喜,惊喜于作者来自一线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相信新闻从业者阅读此书,能够像我一样,得到很多启发和借鉴。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办公室主任 陆建亮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国内外医学界对AS关注程度也日益增长[1]。 Atherosclerosis (AS) is a kind o
2014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名单近期公布,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产品——带过渡层的整芯阻燃输送带获得三等奖。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专家组认为,产品
期刊
根据经典的塑性理论建立了反映剪胀特性的单裂隙非线弹塑性本构关系 ,服从非关联塑性流动法则。该模型对分析应力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很有意义。算例表明文中的方法是可信的。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1]。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四个方面:DNA的甲基化、基因印记、RNA干扰和组蛋白修饰[2]。各种因素可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研究以工程试验课程为对象,研制了一个多媒体智能化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开发环境。利用此开发环境,课程库管理者可以直观方便地建立多媒体课程库,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构造不同的学习规则,所建立起来的系统可以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我校部分99级普通专科学生临床护理学教学中试用三环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loud computing relies on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coherence and economies of scale over a network.The Cloud enables Big Data processing for enterpri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肝脏具有复杂的代谢功能和强大的代偿能力.对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和储备功能的判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术前肝储备功能的正确评估,对肝硬化,特别是肝癌肝叶切除术患者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