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浅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力作。本文深入剖析了《宠儿》的写作主题——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肉体、精神、情感上的迫害,以及作者应用于其中的精湛的写作手法——象征意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对《圣经》的影射等。
  关键词:《宠儿》 主题 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宠儿》简介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现在时是1873年,蓄奴制已废除了10年。1855年,美丽而高傲的女黑奴塞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此,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塞丝锯断了年仅1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地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了塞丝的两个儿子的离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这一天,前“甜蜜之家”农庄的最后一个男性黑奴保罗·D的来访,打破了塞丝与世隔绝的生活的表面上的平静: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并向塞丝许诺“一种生活”;随后“宠儿”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她甚至不惜引诱保罗·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永难餍足的,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二 《宠儿》写作主题分析
  1 奴隶制对黑人个性的摧毁
  《宠儿》揭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肉体、情感、精神上的摧残,这是一种让黑人即使获得自由后都无法彻底摆脱的摧残。奴隶制最可怕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它让黑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小说中有几处显示了黑人自我意识的丧失。例如,保罗·D在他无法分辨出他所听到的喊叫声是自己还是别人发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黑人们被告诉他们是劣等人种,可以被真正的“人”当作商品用钱来交易,因此,保罗·D对他自己能否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感到非常不自信,他经常怀疑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塞丝也被看成是一个劣等人。当她听到“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她的动物性特征时,她也好像丧失了自我意识,开始对自我充满了厌恶和怨恨。因此,她觉得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孩子们。然而,她的孩子们也都具有反复无常、不稳定的人格特点:丹芙将自己的人格和宠儿的人格混合起来;而宠儿则觉得她自己事实上开始了肉体上的分裂。同时,奴隶制也局限了贝比·萨格斯的自我概念,通过击垮她的家庭,剥夺了她成为真正的妻子、姐妹、女儿和慈爱的母亲的权利。由于他们无法相信自我的存在,贝比·萨格斯和保罗·D都很消沉和疲惫。贝比·萨格斯苦在精神上,而保罗·D却苦在情感上。然而,作为一个黑人奴隶,保罗·D学会了用自我推翻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之苦。他把一切情感都封存在他心中的“烟灰缸”里,他明白一点: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事情爱得太深。而黑尔等黑人却都精神崩溃了,他们承受着完全丧失自我的痛苦。塞丝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疯掉,在她杀死女儿的一刹那,她觉得自己确实疯了。但她的杀婴行为却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奴隶制对黑人的压迫和摧残。在奴隶制下,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免让他们受奴隶制的折磨和摧残。
  2 奴隶制下扭曲的母爱
  母爱是人的天性,它产生于一种强烈的感情,它不受那种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和愤怒所左右,愿为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塞丝从小就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她曾于无意间听到“学校老师”教学生如何了解她的动物特征,这给塞丝的黑人自我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她被自我异化现象所困扰,充满了自我厌恶的情绪。因此,她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她无法将孩子那纯真无邪的身心继续下去,未来发展是她无法把握的,她害怕孩子们也会像她一样,慢慢被社会所侵蚀、所遗弃。塞丝非常地爱她的孩子,没有孩子,她就活不下去;但她受尽了奴隶制的折磨,她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次承受自己作为奴隶所曾经受到过的肉体、感情和精神上的创伤。白人对黑人的奴役、杀戮、残害和玷污,塞丝和另一些黑人挺过来了,但她永远无法允许这些再次发生在她最爱的孩子们的身上。孩子对她而言,是最宝贵的。白人尽可以玷污她,却别想玷污她的孩子。为了保护孩子不受白人的欺负,黑人母亲们可谓费劲了心思,但她们的力量太小,往往保护不了孩子,灾难常常降临到孩子们头上。这给黑人母亲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为了让儿女不再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塞丝同丈夫黑尔冒险帮助孩子们从“甜蜜之家”逃了出来;当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跑之后,竟活活将黑尔打死。塞丝经常梦见孩子们被蹂躏的样子,她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女儿送到上帝那里,那样,就再也没人能够伤害她们,也没人能把她们列在动物一类了。因此,她的弑女行为虽然残忍,却完全是出于母爱,是出于对孩子的庇护,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奈的抉择。社会环境扭曲了黑人母亲的母爱,它逼迫黑人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来拯救孩子们。
  3 黑人的个性解放
  塞丝及其他黑人在奴隶制的压迫下遭受了种种惨无人道的迫害,从而导致了他们扭曲的性格和病态的心理。在小说中,宠儿激发了其他人物的成长和个性解放:首先,宠儿的出现使她的妈妈塞丝从过去的回忆中解脱出来,重塑了自我形象,重获了独立人格,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其次,宠儿间接地影响了她的妹妹丹芙。刚开始丹芙非常依赖宠儿,她觉得宠儿一旦离开她,她就会失去自我。然而,随着宠儿越来越恶毒,她难易琢磨和自我的行为让丹芙觉察到宠儿代表过去的危险性。最终,宠儿对塞丝的无限占有欲迫使丹芙离开了124号,从社会中寻求出路。丹芙离开124号标志着她开始走进社会,追求独立和自我;最后,宠儿在小说的结尾消失了,但她却从来也没有真正地离开,她的衣服、她的故事被这个镇子遗忘了,可是她却在小说中保留了下来。宠儿是毁灭性的痛苦的过去的化身,但她也预示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她给124号的黑人甚至是全社区的黑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去面对一直压抑着他们的过去的经历,最终使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重新找到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获得个性的真正解放。
  三 《宠儿》写作手法分析
  1 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义。作者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它们成为贯穿小说的语言道具和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
  (1)红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在《宠儿》中反复出现,但红色物体代表的意义却不同。丹芙的红色天鹅绒是希望和光明未来的象征,而保罗·D 的“红心”却代表着感情和情绪。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着活力和人类存在的本能。而《宠儿》中的活力总是与死亡为伍,因此,红色是生和死、存在和离开的象征。例如,在狂欢节上摆放的红玫瑰用来预示狂欢节的到来,同时也宣告了塞丝、丹芙、保罗·D将一起开始新生活,然而这些红玫瑰也散发着死亡的气息。红色公鸡象征着保罗·D的男子汉气质,但这是一种保罗·D自己否定了的男子汉气质。丹芙寻找她那深红色的天鹅绒的经历十分令人心酸,因为大家都能感觉到她的梦想终究会变成泡影。塞丝的记忆被死去女儿的鲜血和粉红色的墓碑所吞噬着,这两者都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树的象征意义
  在《宠儿》中,树主要作为小说人物疗伤、安慰和生活的依靠。丹芙的木屋是她独处和休息的地方。“甜蜜之家”的美丽的树木掩盖了塞丝记忆中种植园生活的恐怖。保罗·D通过种植树木找到了自由,塞丝通过逃往森林找到了自由。丹芙把塞丝背上的疤痕想象成苦樱桃树,将一个充满创伤和残酷的地方升华为美好和成长的地方。然而,在处私刑和西克索被火烧死的地方,树代表的则是人性中的黑暗面。
  (3)烟匣的象征意义
  保罗·D将自己的心形容为“烟匣”。在“甜蜜之家”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结后,尤其是在佐治亚的监狱时,他将自己的一切感情和记忆都封锁在了这个“烟匣”里,甚至,当他来到124号时,他的“烟匣”已经完全“生锈”了。他完全抑制自己的情感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再次受到心灵创伤。保罗·D因压抑自己的感情而牺牲了自己人性中的很多东西,他用克制自己的回忆来放弃自我意识,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免受心灵伤害。
  2 魔幻现实主义
  小说描写的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悲怆历史,笔触生动感人且充满魔幻文学的味道。在黑人的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作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人死之后,其肉体形式不复存在,但其灵魂仍然存在,且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宠儿》中死去亡灵的复活对广大读者来说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在《宠儿》中,“鬼魂”的形象作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死亡与生命、虚幻与现实。托尼·莫里森正是巧妙地应用这一鬼魂的意象,把黑人悲怆的辛酸史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为读者打开了一幅魔幻般的历史画卷。对黑人的悲惨历史及其文化的剖析,一直是托尼·莫里森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她的作品中,黑人的传说故事、历史典故,甚至歌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她通过将这些传奇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更为震撼人心地刻画了黑人文化和历史的悲怆与沧桑。在这本书中,宠儿是一个“过去”的象征,代表着拥有一段异常心酸历史的黑人女性。同时,她又是一个永远没有身份的黑人女性,甚至“宠儿”这个名字也是她的母亲用10分钟的性交所换来的7个英文字母而已。小说中的宠儿的形象是一个对爱无尽的索取者,她对母亲的爱几乎要将塞丝的生命蚕食。“要么是爱,要么不是;平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宠儿对于她母亲的爱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她既深深地爱着她的母亲,同时她又怨恨她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
  3 对《圣经》的影射
  《宠儿》这个题目来自《圣经·罗马书》,这就意味着小说中将会有基督教思想。塞丝所描述的那“四个养马人”在《圣经·启示录》中可以找到。宠儿重生后湿漉漉地出现在塞丝的身边,感觉是刚刚受完洗礼一样。丹芙在婴儿时期吃妈妈的奶的同时还喝着姐姐宠儿的血,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为是丹芙和宠儿之间的“圣餐经”,它突出了这个婴儿的死是一种献祭行为。这个婴儿献祭式的死亡和耶稣之死一样都带来了救赎。小说大篇幅地讨论了罪恶、牺牲、救赎、宽恕、爱和复活,这些都与《圣经》中的宗教思想如出一辙。
  四 结语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其小说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她的作品总是代表着黑人女性并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代表作《宠儿》运用象征、魔幻现实主义和对《圣经》影射等丰富的写作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奴隶制带给黑人肉体、情感和精神上的迫害。
  
   参考文献:
   [1] 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马晓颖:《爱的抉择——〈宠儿〉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第10期。
   [3] 金美兰:《莫里森〈宠儿〉的圣经原型解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9期。
   [4] 李雪峰:《苦难与救赎——托尼·莫里森〈宠儿〉的主题鉴赏》,《电影评介》,2010年第5期。
   [5] 陈洁:《奴隶制下扭曲的母爱——解读〈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塞丝”》,《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0期。
   [6] 章汝雯:《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的主题》,《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闫国娥,女,1977—,青海互助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一位作品不多,但却颇具特色的美国南方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往往羼杂着宗教和南方乡土气息的双重色彩,其代表作《好人难寻》完美地体现了她对天主教的诠释,
摘要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曾被誉为是酿成了一场战争的小说。但作者自身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以及时代的局限性,使其将黑人的教化、灵魂的归宿以及自由之路都寄希望于上帝的救赎,而不能认识到奴隶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小说之所以在南北内战之后失去了精神价值与社会感召力,是因为斯陀夫人没有意识到,只有发动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或战争才能结束这种根深蒂固的制度——奴隶制。  关键词:废奴运动 救赎 奴隶制  
玄麦甘桔汤旧时每遇炎炎夏日,成都街头的各家中药铺总会熬制这种具有消暑解渴、清热祛毒功效的“汤”。拿我们今日的眼光来看,这“汤”也就是一种保健饮料。当然这“汤”主要还
鳀(鱼奇)和鱼露均为福州的著名特产,是闽粤地区人民最常用的传统小菜和调味品. Tuna (fish curd) and fish sauce are the famous specialties of Fuzhou and are the most
人人都希望自己青春美容永驻,一些蔬菜水果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苦瓜汁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苦瓜汁提炼的奎宁精和苦瓜汁,分别对1000位实验者的脸部早晚涂擦1次
新版《辞海》在释泡菜时有一句话:“四川泡菜最为著名.”四川泡菜为什么能成为佼佼者?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做泡菜十分普及.泡菜做得好不好,往往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声誉. The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小说由16个看似独立却内在联系的小故事组成,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各自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
请问,如果我交了拥堵费,出门还是堵车,能不能把钱还给我?拥有“首堵”之名的北京市,在治理拥堵方面拥有全国示范效应。限行限购政策实施多年,北京市政府仍要面对不断加大的交
炒菜时食用油的温度过热诱发肺癌近日,英国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炊具上做饭,对健康造成的损害,相等于每天吸两包烟,这种情况每年在全球导致160万人
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开设了“肿瘤标志物”体检项目,然而很多人在拿到检查结果时,面对体检报告单上半懂不懂的字母和数据,却是一头雾水。下面就请您跟我一道来认识一下“肿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