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隐私权保护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hu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安全问题在当今时代日益凸显,随着移动终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用户的隐私权安全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究其问题,不仅有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认知不足,更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缺失。本文拟以微信为案例,从网络隐私权的特征、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情境下的隐私权保护的困境及路径等方面出发,反思我国在网络时代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以求总结现状,寻找对策。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信息安全;微信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35-02
  一、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目前学界对网络隐私权主要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两种隐私权的主客体及内容没有实质改变,只是新增了某些特征,其本质仍是人格权;另一种则认为互联网时代是属于数据的时代,网络隐私权仅是对个人网络行为相关数据的保护,数据的经济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网络隐私权实质为一种财产权;而主流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承认其既具有的人格权属性,也承认互联网为之带来的财产权属性。
  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互联网时代的衍生概念。受互联网平台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影响,网络隐私权的构成要素分别呈现出不同特征:主体模糊化、客体广泛化、内容积极化、属性价值化。隐私权首次以独立的人格权在基本法律的形式受到保护是在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中。与传统隐私权相比,网络隐私权受到的重视少,既没有概念进行界定,也没有具体条款来规定其主客体、内容和侵权的行为方式,具体的保护方式、救济措施等更是踪影难觅。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通过三个款项对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承担进行了划分,为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规范之外,互联网协会也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业》《垃圾邮件防范处理指南》等,此外一些大型网站,如百度、新浪等也公布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声明。2011年,为了更好地管理互联网信息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同意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过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运用专业的技术对互联网进行监管,同时利用网络警察发挥监管职能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对隐私权立法的不完备及网络隐私权立法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虽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实践方面仍有存在较大的问题。侵犯隐私权案件在发生之后,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结果。
  二、微信空间的网络隐私权困境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戶达5.49亿,其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微信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微信用将近5年的时间成为了几乎每部手机必备的一个应用软件,其功能也从最初的社交、文字图片分享扩展到如今的游戏娱乐、交通出行、电子商务等领域,本就摇摇欲坠的网络隐私权在微信情境下便得更加脆弱。
  (一)自由与隐私的冲突
  借助网络平台的便利,自媒体的产生与兴起给了更多人发言的机会和渠道,人们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和结识他人、窥探他人的欲望都不断被激发并满足,逐渐地,公共和私人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越来越乐于并心安理得地窥探他人隐私。虽然和开放程度极高的微博相比,微信朋友圈等建立在熟人社区基础之上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微信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功能使得只要不法分子拥有你的手机号或微信号,便可以窃取你的部分私人信息。在这种看似私密的社交平台内,用户更容易掉以轻心,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主动交出。比如,我们在参与微信平台的一些游戏时,总会被要求同意授权或填写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后台操纵者获取后,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隐私泄露的开始。
  (二)侵权方式多样化
  如今的微信经过多次的版本更新,逐渐由一个相对私密的社交平台发展为开放的多功能网络平台,功能开始涉及游戏娱乐、交通出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微信功能的多元化使得侵犯隐私权的方式同样随之多样化。笼统看来,用户的隐私泄露有两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微信功能——第一种,用户主动发布信息导致泄露: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是微信用户主动发布信息的最重要渠道,除了朋友圈,“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在被使用时,也会让他人获取用户的相关信息;第二种,用户信息被网络用户或服务商提取导致泄漏:以用户绑定银行卡才能开通的微信支付为例,我们无法得知微信后台是怎样储存、管理、调动、使用用户银行卡信息的。我们只知道微信利用云技术将数亿用户的信息数据储存起来,但受技术原因影响,数据存储位置是随机分配的。这便造成用户无法有效控制其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在储存、提取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混合、丢失,甚至是泄露。从微信如今在朋友圈的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植入广告功能来看,腾讯已经对其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商业利用。
  (三)维权过程困难化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即时性在降低网络侵权门槛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隐私泄露后果的危害。对于被侵权者来说,由于互联网侵权的特殊性,相应的维权过程也日益困难。
  首先,信息一旦泄露,便可以以低成本且高速度的方式到达世界各地,并长期地留在网上,期间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加之相关法律的缺失,都使得侵权客体受到侵权后的获得救济权难以得到实现。
  其次,与普通情况下的侵权案件不同,网络环境中的侵权案件发生后,从侵权主体的确定到取证、量刑都可以说困难重重。自媒体的海量性使得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都可利用相关技术对他人的隐私构成侵犯,由于这种侵权行为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们很难清楚地界定到底是谁构成了最初的侵权行为,是谁应承担侵权的主要责任,更难以判断某个个体或组织是否对侵权行为是否责任豁免。   最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一个侵权行为的发生很有可能在侵权主体无意识地情况下跨过国家界限,涉及多地区、多国家。而各国在界定隐私侵权时釆用的标准不甚相同,因而出现该行为在一国构成了隐私侵权,但在另一国却不构成隐私侵权的现象。在隐私侵权缺乏国际统一标准的当下,想要使不同国家地区毫无冲突地处理同一件隐私侵权,显然是难上加难之事。因而可以看出,互联网环境下维护侵权客體权益的又一困难所在。
  三、关于保护微信语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建议
  每当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出现时,都会对人类的伦理意识变革产生影响。在时代与技术共同发起的挑战之下,我们对隐私权的认识与应对理应得到重点关注。我们不仅仅需要外部的力量(法律、舆论等),更需要内部的力量(意识、自我约束、行业自律)来构建自媒体时代下的隐私文化,在保护人权的前提下,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表达自由。
  (一)法律层面
  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已建立了针对保护网络个人数据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当下仍旧没有针对隐私权的独立立法,网络隐私权相关法律更是一片空白。每当侵犯隐私的案件发生后,时常形成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因此,将隐私权从人格权中独立出来并针对网络隐私权专门立法,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根本之法。有了专门立法之后,才能更好地对网络隐私权的内涵、侵权主体的责任认定、侵权客体的补偿方式进行确定。司法工作人员也可在此基础上严格执法,与发挥监管作用的政府部门相配合,保护公民互联网隐私。对于拥有如此庞大用户群的微信来说,拥有一套适用于微信情境、保护所有用户权益的法律法规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行业层面
  法律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总会有一些法律难以覆盖的立法死角存在。为了更好地规避立法死角所带来的纷争与困扰,互联网有必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甚至可以设立相关机构来对保护用户隐私,对网络服务商的各项活动进行更加专业的监督管理。例如,出台隐私信用评估等级,根据各个网络服务商的具体表现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在督促网络服务商重视网络隐私问题之时,为用户提供参考标准,进而选择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商。
  对于微信来说,提供安全可靠的用户体验也是自律的题中要义——包括,对订阅号的审核、以官方消息的形式提醒用户保护个人隐私、对微信平台内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评估、在收集用户信息之前,告知用户收集信息的目的方式、在用户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后,提供技术支持,协助用户维护个人权益等,从微信的版本更新来看,微信团队对“隐私”功能完善正在逐步深入。毕竟技术是为人所用的,如果整个行业都能对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予以重视、未雨绸缪,那么人对技术使用与管理必将更加得心应手,风险才能被降至最低。
  (三)用户层面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隐私伦理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远远不够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技术的发展逼迫更多的人重视网络隐私权的困境。而拨开技术这层面纱,侵犯隐私权的始作俑者终究是人。一方面,人作为技术操纵者,有必要提升自身道德水准,遵纪守法,自律自控。在法律和道德规范都允许的范围之内,合理获取、使用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尤其是涉及他人的信息内容,不得以非法手段用他人隐私信息为己谋利;另一方面,人作为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中授权或公开私人信息前,应仔细了解相关隐私保护政策。以微信为例,用户有必要充分了解并及时使用“设置”中的“隐私”功能,保护个人信息;在对公众号及游戏页面授权个人信息、使用购物、转账、票务等功能前,要充分了解其开发商、运营者是否为正规组织,以免被不法分子所蒙骗。
  参考文献:
  [1] 杨萌.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
  [2] 赵跃,廖天虎.论自媒体时代隐私权的保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8-22,34.
  [3] 覃潇,张兰蝶.微信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保护[J].法制博览,2015(15):16-19.
  [4] 杜金格.微信的伦理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7):159-161.
  [5] 欧阳鹏善.新媒体时代下隐私权及其保护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3.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零售第一传媒《黄鹤楼周刊》的改版策划准确抓住零售从业者这一目标读者群和“服务终端、引导终端、造福终端”功能,在版面内容策划上突破传统模式,消化吸收先进大报的办报经验并做了大胆创新,实行薄报分块、设置零售主持特色栏目和综合报道,实现了服务零售、服务心灵的有机结合,诠释了“服务为王”在传媒界的内涵。  【关 键 词】:黄鹤楼周刊;改版;策划;服务为王  【作者简介】:马慧春,女,武汉黄
期刊
【摘 要】:根据《热力透平》在行业中的现状,认识到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分析概括了栏目策划的作用、设置原则,最后根据本刊的工作实践,介绍了栏目设置及选题策划的经验和体会。  【关 键 词】: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运用实践;经验体会  【作者简介】:吕锦忠,男,《热力透平》常务副主编,翻译,主要从事翻译以及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主编助理,主要
期刊
编者按:新媒体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迅速推广开来,出现了很多的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模式及现象,在传媒教育界,更多的是体现在多学科融合方面,学术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更灵活,一些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日益形成。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得以应用,推动了教育层次的逐步提高,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在方法上更突出实用性。在媒介发达的传播格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国一项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走在时代前列、科技前沿。如今“直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信息传播当中。多年来,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直播样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仅以央视新闻微博直播为例,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以供研
期刊
摘 要: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
期刊
摘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中国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协作,制定实施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步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大舆论场,借力“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动态的关注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的舆情与互动,探究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建构。  关键词:舆论场;软实力;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期刊
摘 要:新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宁波某高校为例展开调研,了解新媒介对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的现实状况,分析优化师生沟通行为的有效对策。为高校师生更好地运用新媒介促进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师生;沟通行为;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3-03  随着网
期刊
摘 要:新疆形象构建,尤其是软实力——文化形象的構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及新疆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天山网”2016年度一整年报道的抽样分析,发现:“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文化新闻报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构建不完整,存在一定偏向性;艺术展览和表演等的客观报道占比稍大,在新疆文化多元报道框架上存在部分漏洞,忽略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期刊
摘 要:基于因子分析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江苏省公众体育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按职业划分,行政机关人员体育认知水平最高,农民认知度最低;按地区划分,苏南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高,苏北次之,苏中地区公众体育认知水平最低;公众体育技能认知严重不足。据此,笔者提出提升体育认知度、促进全民健身战略高效落实的建议。  关键词:全民健身;因子分析法;体育认知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