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如松的伟坚贞如松的伟大女性大女性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0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海峡两岸冰雪消融,进入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情不自禁地怀念过去曾为国共两党握手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对此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位。
  宋庆龄,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从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成为他的革命伴侣和战友。她从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为革命主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她团结海内外一切进步人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为世界的和平与民主,进行了英勇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新中国诞生后,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国家名誉主席。
  本文仅从几个侧面略述这位伟大女性的卓著功绩和高风亮节的人格,以纪念宋庆龄逝世28周年。
  
  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作出了宝贵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她又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8月1日,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对此,宋庆龄率先响应。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念念不忘剿共的蒋介石集团迫于形势的压力,通过好几条渠道,寻找同共产党接触的线索,其中一条渠道就是宋子文。
  宋子文找到姐姐宋庆龄,请她设法与中共联系。早就同国民党中央断绝关系的宋庆龄认为蒋介石走出这一步,符合历史潮流,欣然同意出面斡旋。
  1936年1月初,宋庆龄让化名为王牧师、当时在上海从事中共秘密工作的董健吾来到家里,交给他一封重要信件,托他呈送毛泽东、周恩来。董健吾到达陕北已是2月底了,而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却在山西石楼。10天后秦邦宪把毛泽东、周恩来的复信交给董健吾,还交给他长征前江西中央苏区政府铸造的有镰刀、斧头图案的三枚银币及一套布币,送给宋庆龄作为珍贵的纪念。
  就这样,宋庆龄在民族存亡关头,首先在国共两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事变后,不少人主张枪毙蒋介石。此时,宋庆龄再次表现出非凡的远见卓识。事变第二天,她得到消息后,立即作出要到西安劝说张、杨释放蒋介石的决定。
  这天,她把救国会的胡子婴约到家中,问能否陪她到西安去。接着,又解释了为何去西安的理由。她说:何应钦等亲日派唯恐中国不乱,如果蒋介石被杀,内战势必全面爆发,日军就可长驱直入,侵占全中国。胡子婴马上明白了宋庆龄的用意,同意随她去西安。正患病的何香凝听了宋庆龄的意见后,也同意一起前往。然而,当宋庆龄让孙科为她准备去西安的飞机时,南京政府却调兵遣将,准备轰炸西安,孙科无能为力,宋庆龄只好作罢。
  宋庆龄为民族前途忧心忡忡。在这危急关头,只有中国共产党与她灵犀相通,作出了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的大力推动和督促下,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心系祖国统一大业
  
  打开《宋庆龄选集》,有一篇题为《人们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重要文章,这是宋庆龄1979年为国庆30周年而撰写的。文章说:“在举国欢庆祖国伟大节日的时刻,我不能不想念台湾的骨肉同胞。三十年了,台湾归回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哪一个中国人不应感到身有责任呢!”
  有几次宴客,宋庆龄用鸡血和豆腐制作可口的酸辣汤。席间,她风趣地笑着用英语说:“这是国共合作汤(鸡血是红色,豆腐是白色)。”她多么期待国共再次合作,渴望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团聚。
  宋庆龄的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友大部分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她深情地思念着海外亲人,密切关注着亲人们在外面的境况,从各方面努力建立和保持与他们的联系。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宋庆龄逐渐与海外亲友取得联系。她的儿媳陈淑英、孙女孙穗英、孙穗华等,由于长期阻隔,对祖国的变化了解甚少。宋庆龄知道他们的心情后,就每月给她们寄《中国建设》杂志,给他们通信,介绍祖国的新貌。海外亲属沟通联系后,纷纷摆脱各种干扰,应宋庆龄之邀回内地参观旅游,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宋庆龄生前联络的这些亲属好友,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为实现宋庆龄未了的心愿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
  
  光荣的归宿
  
  宋庆龄早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与中共的关系,经历数十年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她始终把共产党视为孙中山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最忠诚的继承者和领导者,并且愿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奋斗终身。
  1957年4月,宋庆龄见到刘少奇、王光美夫妇时,郑重地向刘少奇提出:“希望参加中国共产党!”刘少奇非常高兴,但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将转报党中央和毛主席。纵观宋庆龄的整个革命生涯,完全证明她不愧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从投身革命起,与一切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和最彻底的决裂。
  邓颖超在给宋庆龄的献词中赞道:“你长期在蜕变的国民党的敌视、威胁下,能够奋勇当先,进行单枪匹马的战斗而坚持不懈,这种坚韧不拔、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不愧为人中之杰,女中之杰,伟大的革命战士。你比荷花更皎洁,比青松更坚贞。”
  刘少奇这样评价宋庆龄:关键时刻,宋副主席一向是支持我们党,同人民在一起的。
  因此,对宋庆龄这样有特殊作用的人物,更要从革命大局来处理组织上入党的问题。宋庆龄正式提出入党要求不久,党中央就派刘少奇和周恩来到上海看望她。刘少奇恳切地对宋庆龄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你虽然没有入党,我们党的一切大事,都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庆龄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尊重党中央的意见。当时,宋庆龄眼中含着泪花,体现了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对党深沉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事实证明,宋庆龄以非党人士身份工作,在许多方面确实起到了独特作用。1956年,党中央邀请她列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她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莫斯科各国共产党会议,都是对她最大的信任。后来无论遇到什么政治风浪,她始终没有动摇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1981年5月14日晚,宋庆龄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经多方治疗无效而恶化。经抢救后,第二天早晨神志清醒,她最后一次向去看望她的彭真、王光美和邓颖超提出入党要求,并且接连重复了三遍。他们当即表示热烈欢迎她加入共产党,并立即报告党中央。
  1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16日上午,邓小平前去看望宋庆龄,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望着邓小平,微笑着,点点头。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刚结束,人大委员长彭真、副委员长廖承志就驱车前往宋庆龄的住宅,把人大常委会授予她国家名誉主席荣誉称号的决定告诉她,向她表示祝贺。
  宋庆龄以美好的归宿圆了政治生活的夙愿。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按照宋庆龄的遗嘱,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她父母的墓旁。小小的墓地,无华的墓碑,是她一生从不炫耀个人品质的写照;长青的松柏,向人们述说着墓主人的高风亮节。
  宋庆龄的祖籍海南省文昌县,为了永恒纪念宋庆龄,在其祖居旁落成了宋庆龄陈列馆。馆前竖立着一尊宋庆龄半身汉白玉雕像。陈列馆以丰富的资料、珍贵的文献图片,再现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文昌县还成立了宋庆龄基金会,致力于宋庆龄未竟的事业,为发展儿童文教福利事业服务。
  责编/文波
其他文献
插竿钓鲶鱼(又称“装游钩”),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既经济实惠,又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钓具:选弹性好的细竹条做插竿,长度1米左右.粗端削尖插地,细端拴线。线粗0.5毫米以上.长度70厘米左右。用10号以上单钩,不用漂坠。  钓饵:针对鲶鱼以虾、泥鳅、小鱼和昆虫为食的特点,钓饵宜荤不宜素,应以泥鳅、小鱼为主,辅以蚯蚓、肉丁、动物内脏等。  钓点:钓点应选择水面小的港湾、湖汉、河沟,因这些地方有小鱼仔
期刊
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一些经历过战火硝烟及和平建设时期的老兵,兴致盎然地回到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军营走走看看。抚今追昔,情不自禁地由衷赞叹:变啦、变啦!人民军队真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啦!     骑兵成“影视明星”     不少老兵记得,60年前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举行盛大入城式时,骑兵部队排在装甲兵、炮兵之后浩浩荡荡地从前门来到天安门前,那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场面,博得一片喝彩。这个为人民共和国
期刊
新中国60周年庆典,无论阅兵、群众游行,还是联欢晚会,均呈现出诸多亮点,充分展现了国威和军威,令国人自豪,令世人瞩目,也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奋发努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民族复兴征途上的大阅兵     与国庆50周年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呈现出6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规模结构上的变化??体现种类齐全、效能优先。国庆50周年阅兵共有52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7个、装备方队25个、空中
期刊
我爱花,并在退休的15年中养过许多花,甚至还曾加入到只求乐不图利的卖花者行列。在我所种的花中,最使我倾心的要数紫薇。我爱她的根柯奇崛、能抗逆境、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繁殖、花期较长(自6月可开至9月),更爱她婀娜娇柔,无风自舞……可是我的一帮花友却说:“紫薇是野花,既滥又俗,养得没有意思。”尽管如此,我仍旧“执迷不悟”,而且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种紫薇上搞出一点名堂来,以证实此花本来的价值,消除花友们的偏
期刊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座山上隐藏着一处滋润生命的清泉,人们喝了以后可以益寿延年。师傅要两个徒弟上山寻找,临行前拿出两颗丹丸由他们自己挑选。大徒弟挑了一颗又红又大的,吃下后功力大增,但却心烦气躁,胸无目标,上山找了两天无功而返。二徒弟将剩下的那颗绿色小丸吃下后,虽不见功力增长,但却心静若定,眼前始终浮现那清泉的模样,第五天终于找到了它。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则真实故事:每天早上,在纳粹的奥
期刊
胡耀邦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业余时乐于赋诗。在此搜集整理的几则胡耀邦临场改诗、对诗的故事,足以让我们共赏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     临场对诗     1956年春天,胡耀邦开完政协会议回来,打开公文包取出会议文件时,掉下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了两行娟秀的字:“耀祖耀宗又耀邦。”胡耀邦当即问尾随其后的曹秘书:“这是谁写的,嵌了我的名字?”曹秘书告知胡耀邦说:“刚才开会时,孙维世(
期刊
在当今社会,人们安居乐业,都关注着身体健康。老年人已退出工作岗位,更加注重养生保健,争取健康长寿。我也同大家一样,多年以来就一直坚持锻炼健身,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   我的锻炼方法有四:一是坚持日行万步。在行走时做到三点:1.走路抬头挺胸,促进全身与大脑的气血回流,让大脑也介入有氧活动;2.走路有力度,以增大全身松动和血液循环;3.在外面散步随身带一瓶水,当走了一两千步时就喝点水,及时补充水分。二
期刊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这里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武当山古建筑群以瑰丽辉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于世,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
期刊
作家王蒙一连发表了两篇说“安详”的文章,精萃诙谐,耐人寻味。我没修养到那个程度,达不到真正安详的境界,仅谈点自己作为一个专业人员退休后所图的自在;不代表别人应享有的其他自在方式。   自在,是退休人员的一种生存状态。退休了,没有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多会议要参加,各人都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生活。因此我整个上午全用来敲打键盘,继续探索自己喜爱的领域,不求数量,不图虚名,连学校下发的科研成果奖报表都没填写过
期刊
前些日子,有两件小事让我感到有点尴尬,并引发出一点感想。   一件事是,应一位编辑朋友之约,要求我写篇短文,稿子写好后从电子邮箱发给他。而我至今还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和发电子邮件。所写的稿子仍然是手抄,从邮局寄出。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同老伴一起去银行取钱。我们拿到排号后,服务小姐走到我们跟前询问办什么业务,我们告诉她是取钱。她说,你们的前面还有不少人,如果数额不大,可以到自动取款机去取。我们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