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族”研究进展与述评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学彬(1990-),男,汉,山东,硕士研究生在读,上海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赵树桐,女,汉,安徽,上海体育学院本科在读。
  郑家鲲,男,汉,安徽,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
  为了了解目前对“宅族”研究的现状,本文以2008至2015年为时间跨度,借助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路径,分别以“宅族”、“宅男”、“宅女”为检索词,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经过收集和挑选,最终得到文献资料28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篇,非核心论文251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6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希望把握我国对“宅族”研究取得的成就、热点和不足,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照。
  1.研究现状分析
  1.1文献整体情况分析 。在搜索到的文献中,核心期刊仅20篇,占总数的6.9%;而非核心期刊268篇,占总数的93.1%,文献质量相对较低。且大多数的文章囿于“界定御宅现象—评价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宅族”的研究过多停留于表面,未曾有深度意义上的阐释和评析[1]。从总体来看,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略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较为突出。
  1.2研究内容分析。根据统计显示,“宅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宅族概念(72篇)、表现及特征(57篇)、归因(63篇)、影响(70篇)、对策(56篇)等5个方面。
  1.2.1概念研究。从“存在方式”出发,“宅族”被看成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其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从事着喜欢的事而无法自拔,与社会产生了脱节。持此类观点的作者包括王全安[2]等。有的学者从“网络”这一承载主阐述了自己对“宅族”的理解,比如李智[3]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依托”的角度出发,认为“宅族”是由亚文化流行产生的如王云红[4]。学者们对概念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具体。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宅族”的真正内涵把握不足;“宅族”定义绝大多数属于内涵定义法,侧重于客观事实的描述,尽管简单易行且易于理解,但科学性和合理性略显不足。
  1.2.2表现及特征研究。首先,时空表现。“宅族”一般习惯长时间固定在某一地点。其次,兴趣爱好。“宅族”一般会表现出对某种事物的迷恋,而对其他事物则表现冷漠。最后,交往方式。“宅族”交际范围相对狭窄并且“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距离较远的人进行相对密切的交流,忽略与身边人士的交流”[5]的趋势。
  1.2.3归因研究。首先,社会层面的归因。第一,网络科技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模式及交往方式变革是“宅族”出现的原因。第二,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精细化、专业化、群体化,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距离感,并使得人际关系理性化,“宅族”的产生正是对这种变化的适应。第三,环境影响。大学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缺少吸引力,是大学生“宅族”出现的原因。其次,心理领域归因。有的学者认为青少年被现实打击之后,会在心理上构建防御机制逃避现实,从此变成“宅族”。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为了被认同而和身边的“宅族”保持一致成为“宅族”[6]。最后,传播领域归因。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和媒介依赖症被学者认为是导致“宅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汪靖[7]。从总体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宅族”产生机制的认识和了解。然而,研究的“面面俱到”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弊端,比如“浅显性”、“笼统性”等。
  1.2.4影响研究。首先,消极影响。第一,社会方面。有的学者指出“宅族”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整合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郭媛媛[8]等。第二,个人层面。“宅族”生活方式对个人生理、心理、思想意识、社会化等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积极影响。有的学者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宅族”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综合来讲,学者们比较细致和全面的分析了“宅族”产生的影响。然而也存在着诸如过于强调其消极影响,而忽略了其能够产生其他作用的可能。
  1.2.5对策研究。首先,社会层面。学者普遍认为通过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正确社会舆论的引导是引导“宅族”脱宅的必要措施。其次,个人层面。人面对“宅族”问题要善于做出抉择,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宅族”,并作出正确选择;要具备自我规划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提升个人“脱宅”的能力。再次,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教育环境是帮助“宅族”脱宅的有效措施。从总体来看,应对策略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其建议与对策也具有一定可行性。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由于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挖掘的不足,使得对策时效性不够;对策不能针对不同类型“宅族”特定群体提出针对性地建议。
  2.“宅族”研究述评
  首先,共识:第一,“宅族”数量会呈现上升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应该给予这部分人群充分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做到未雨绸缪。第二,网络科技是“宅族”出现和发展的“基石”。第三,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宅生活的影响,在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要合理规避风险。第四,在我国对“宅族”现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泛化研究倾向,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解决“宅族”问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分歧:首先,“宅族”产生原因认识不同。对原因的阐释主要有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不同。其次,“宅族”影响解读的不统一。有的研究指出宅生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宅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未被充分挖掘的市场,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最后,对“脱宅”之路的方式方法意见不一。有的学者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助“宅族”走上新生活。有的学者则认为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宅族”摆脱“宅”生活的根本手段。
  最后,不足:第一,“宅族”相关的理论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宅族”起源于日本,传到我国后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中国化”特征。而我国对于“宅族”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上还相比较匮乏。对于“宅族”的相关理论成果研究不足,迁移前期学者的理论成果过多,缺乏“中国化”理论研究。第二,相关研究不够细化,比如经常将“宅族”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并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进而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第三,研究深度不足。大多数研究停留于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缺乏深入、细致、理性、独到的科学分析。第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不均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目前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国外研究和逻辑思辨等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冰娜.《御宅现象:一位女大学生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4
  [3]王全安.“宅”现象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3):34
  [4]李智,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26
  [5]王红云,王树义. 从交际角度看日本“御宅族”文化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152
  [6]于国妮,贾挚.大学校园“宅”现象背后[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24
  [7]阎 英.当代大学生“宅”现象下的学生工作创新性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224-225
  [8]汪 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当代传播,2008(5):42
  [9]郭媛媛.大学生“宅”现象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72
其他文献
案例刘某于2005年10月8日到时尚IT教育公司工作,担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双方签订了期限自2005年10月8日至2007年10月7日的劳动合同,同时签订了《保密协议书》。《劳动合同书
江声浩荡。万籁俱寂,水声更宏大了;它统驭万物,时而抚慰着万物的睡眠,连它自己也快要在波涛声中入睡了;时而狂嗥怒吼,好似一头噬人的疯兽。然后,它的咆哮静下来了:那才是无限
在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今天,道德应该而且必须对法律作出适当的支持。本文从道德和法律的互动关系出发,论证了道德对法律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角度,
隐形眼镜上沉积了蛋白,不但会降低镜片舒适度,影响视觉效果,甚至引起相关并发症。护理液除蛋白效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企业注册信息显示,市面上大多数隐形眼镜护理液的除蛋白率最低值为6%,也就是说,使用护理液清洗后的镜片上最多仍能沉积94%的蛋白质。即便如此,护理液“除蛋白”的名头仍然响亮。  护理液除蛋白功效真相如何?是真材实料还是企业在自卖自夸?  为一探究竟,2015年
学会是社团法人,是可以依法承担社会责任的独立社会成员。中国科协有关推进学会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全国性学会要建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会员是学会开展活动的基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日,由天津院电气所自主开发的“水泥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在公司总承包的印尼BOSOWA MAROS LINE2 5000t/d CLINKER PLANTS成功实施,并顺利通过业主验收。水泥智能优化控制系
王世襄先生是我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2003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旨在鼓励艺术、思想交流的国际大奖的中国人。近年来,王老先
最近看了李镇西的《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一文,我被李老师赤诚、清醒的认识感染。当前的教师培训与学习中,许多教师真的在用心倾听、思考一些专家的成功心得,但往往出现一个
2000年3月,当韦虹放弃自己在深圳的优厚待遇,决定留学美国时,从来想过自己能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一万多海里,途经15个国家完成了从纽约到悉尼的壮举!而西蒙,一个英国人,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