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B计划:用一缕阳光拉着星舰飞向深空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n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克拉克的太阳风帆“Sunjammer”到霍金的纳米小飞船,来自太阳的能量就像是一只大手,推着我们从这颗不起眼的星球走向遥远宇宙。
  三千多年前,人类发现了煤,这些凝固在地底的阳光开启了新的文明历程,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太空能源的无尽想象。实验室中液态的阳光,在轨道上闪烁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包裹着恒星的戴森球,在星际旅行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关于燃料的那些事。
  Raeka,银河系认证转码员,长期接受理性思维训练的文科生。曾在美利坚农村和不列颠古城游学,深受英国近代诗歌影响。在本条时间线上性格温吞,但在星际旅行中,可能分裂为多个副本。
  无论交通工具怎么进化,对燃料的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不同级别的交通工具,用于推进的燃料用量也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回到未来》中的博士那样,只用一些香蕉皮、废易拉罐和树枝就能穿越时空。即使是像“时间领主”那样科技甩人类无数条街的种族,他们的TARDIS也得时不时跑到时间裂缝上“充电”。而星际飞船因为燃料不足而发生一系列意外也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经典桥段之一。
  当我们面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危机时,就在一天文单位之外,有个天然的核反应堆,每小时辐射出的能量足够整个世界用上一年。是时候给人类的能源未来制定一个B计划了。
  人工光合作用:收集液态的阳光
  在人们还哼哧哼哧烧煤、烧石油的1940年,科幻大师海因莱因就在短篇小说《要有光》里设想了一种叫“光板”(light panel)的光电能转换设备。发明之初是用作更高效的灯泡,像平板显示器那样直接把电能转化为冷光,但小说的主角们很快发现,“光板”还能逆转这个过程,利用光来发电。
  今天的太阳能电池板已经能将太阳的辐射能转化成电能,但这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如果能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把经过数百万年产生煤和石油的过程,压缩在以小时计量的单位内,不仅能缓解现在的能源危机,还能把燃烧产生出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不用担心碳排放超标了。
  其实,早在1925年,德国科学家就研发出了利用钴或铁作催化剂制造碳氢燃料的方法,并且在二战时期曾作为石油的替代品,但由于技术局限,这个过程反而产生了更多的一氧化碳,混在一起的燃烧质量并没有好多少。今年4月,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报告公布了一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成果,我们离液态阳光或许并不遥远了。这一“姗姗来迟”的发现,比挖到了一个大煤矿更加令人兴奋。
  负责这项研究的杨培东教授和他的小组提出了三种可能的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其中之一是将细菌与无机半导体结合,利用纳米粒子收集阳光,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在200小时近似于阳光的照射环境中,可以实现0.38%的太阳能转换率,这与绿色植物的功率几乎相当。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则是给一种特殊细菌“喂食”氢气,让它们与二氧化碳结合之后“拉”出甲烷,这种太阳能到燃料的转换率能达到10%。虽然还远不及海因莱因等科幻作家在小说中的设想,但至少已经在“捕获”阳光这件事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自然界中没有废弃物,植物耗费数百万年才能把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而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已经能以数百万倍的速度重现这个过程。也许不久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修建巨大的石油钻井平台,也不用挖巨大的矿坑,去开采地底下的能源,因为我们将拥有一瓶液态的阳光。如果当成礼物送出去,不仅能照亮心中的文艺之魂,还能带我们驶进星辰大海,比一瓶子萤火虫浪漫多了。
  在近地轨道上,用微波输送阳光
  虽然太阳这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每年都将超过12万兆兆瓦的能量照射到地球表面,但这之间毕竟相隔了一天文单位的距离,我们能真正接收到的这12万兆兆瓦,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能量都消散在了茫茫的宇宙空间里,或者因为刮风下雨等大气层波动,而没能最终落在地面上。解决办法其实也挺简单:把电池板送到地球轨道里,让它们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1968年,时任国际太阳能学会主席、美国航天工程师Peter Glaser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疯狂设想:用一个城市大小的卫星,从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并以微波的方式传回地球,用于驱动地球上的设备。Glaser的想法太过大胆,以至于直到70年代国际油价飞升后,NASA才开始仔细看几年前的计划书。1979年,NASA对需要的技术和成本做了个估算,认为3000多亿美金的花销实在是不值得,于是这个项目在开始前就被叫停。
  但Glaser的设想从来没有被遗忘,科技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危机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的尝试。
  2007年,大阪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把阳光转化成了180瓦的激光能,不久之后,北海道的科学家也开始在野外测试,用微波的方式输送太阳能。这两项研究都是“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Space Solar Power Systems,SSPS)的一部分,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支持,预计在2030年将一个太阳能发电机送进地球同步轨道,把100万千瓦的太阳能转化成微波或激光传回地球表面,输送到商用电网上,或以电解氢的方式储存起来,产生的能量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型核电站的输出量。
  JAXA说,这一研究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太空中,太阳的辐照度是地面上的5-10倍,采用这种方式后,地表接收的能量强度将是中纬度地区晴朗的夏日正午照射功率的5倍。另外,SSPS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可以24小時不间断收集,还不用担心刮风下雨,看上去像是个近乎完美的方案。
  负责人铃木拓明说,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生产稳定、廉价的能源和氢燃料,把价格控制在每度电6.5美分”,后期还可能与NASA和欧洲航天局合作进一步开发空间资源。如果2030年这一太空发电站能建成,不仅会改变利用太阳能的方式,还可能为人类航天器飞进深空提供更稳定的燃料来源:不需要再专门回到地面来补充燃料,在近地轨道上就能“充电”。   星际加油站,收集恒星能去冲浪
  当“收割”了足够的太阳能,就能向宇宙进发了。不过等等,一艘飞船能携带的物资毕竟有限,人们花大价钱飞进太空,可不是要拖着一大箱燃料去转一圈就回来,还要装食物、科学仪器、船员旅客和一些夹带的私货。最理想的情况,当然就是像公路电影那样,在路上临时加油,在太空里,就是利用飞掠过恒星的时机补充恒星能。
  到这一阶段,人类就成了真正的“恒星收割者”,比单纯把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要高级多了。虽然目前连离得最近的太阳的能源都尚未完全开发,但人类至少可以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在恒星的牵引下去冲浪。
  例如《星际之门》中的“命运号”就曾飞向一颗恒星来紧急补充燃料;《神秘博士》中也出现了专门开采恒星能的非法开采飞船;在《星球大战》电影中,更是出现了一个“弑星者基地”,把从所在恒星系获取的恒星能量储存起来,并转化成高强度的能量束,在时空中撕出一个裂口来摧毁行星。而最彻底地利用恒星能源的人造设备,大概要数“戴森球”了。
  这是一个1937年就出现在了英国作家奥拉夫·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的科幻小说《恒星制造者》(Star Maker)中的概念。1960年,美国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戴森正式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戴森球”是一个包裹在恒星外的人造核融合反应堆,由无数块小太阳能电池板环绕组成,外壳只有几英寸厚,用于开采恒星能,还可能呈现出环状或壳状等多种形态。
  拉里·尼文的小说《环形世界》就描绘了一个类似的结构,环形世界本身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戴森球”的一个“切片”。这个圆环宽100万英里,直径大约等于地球轨道的直径,通过人工制造重力来绕着一颗恒星旋转,并把这颗恒星的大部分能量都截获下来,维持环形世界文明的运转。
  拉里·尼文在小说中详细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构建方式,甚至提供了具体细节。例如“环形世界”的拱门上有许多终界线,像移动的墙一样把黑夜和白昼分割开来。还有用于防止小行星碰撞的系统,在一块非常坚硬的板面下,是塑料一样的海绵物质,流星体撞上之后会被汽化,而板面本身也可以挡住40%的中子。虽然有这些工程图一般的解释,但就人类文明来说,短期内想要修建这么一个巨大的圆环还比较困难。根据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划分文明层次的标准,当一个文明能建造“戴森球”时,它至少已经达到了II型标准,也就是说,可以充分使用绕行恒星的所有能源。
  地球文明目前還处在0型的晚期,想要成为真正的“恒星收割者”,看上去还有些遥远。但说不定有一天,这些酷炫的设想就能变成现实,人类将有可能在太阳外面建一层薄薄的“肥皂泡”,让星舰在这个巨大的核反应堆的推动下慢慢加速,最终去深空冲浪。
  无论是在实验室里模拟光合作用,重现自然界中碳、氢、氧的舞蹈,还是在轨道上近距离“收割”阳光,想象一个利用恒星去冲浪的未来,那些令人着迷又蕴涵着巨大能量的化学变化就发生在头顶。加满油,启动引擎,这将是一个新的冒险时代。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小心分辨,跟紧我们。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
其他文献
一、厌恶的回忆  过年的气氛一年比一年简单,像“复杂”这两个字在白纸上只留下了一撇一捺。曹涵慵懒地陷在阳台上的躺椅中,空调十分暖和,烟雾缭绕。    辞去工作后,曹涵逐渐习惯了这样的慵懒生活,同样习以为常的还有“纵观者”这个标签,曹涵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词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他的大脑。这一切,都是从他某天发现自己拥有了可以看见某些规律的能力开始的。现如今,他生活中的每一个今天,都像在复制昨天,倘
阿尔法狗赢了。围棋,这曾经被誉为人工智能不可超越人类智慧的圣地,也终究是沦陷了。  一时间人言鼎沸,人们不由地将阿尔法狗的形象与《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雏形结合在了一起。尽管在大人类主义情结的支配下,很多人拒绝相信电脑能超越人脑,但越来越多的现实表明机械正以它不可否认的先天优势,一步步地挑战人类的权威。  如今,人类尚可凭借丰富的经验算法与稍显呆板的A.I.周旋。但算法可以学习,而高频计算速度这
作为一个时髦的标签,“斜杠青年”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热捧。这是当下年轻一代追求生活自由、财务自由和梦想自由等迫切愿望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个概念一旦泛滥,“斜杠青年”遍地开花,很有可能令人们对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产生误解,浮躁的情绪也会逐渐凸显。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作家麦瑞克·阿尔伯也许没有想到,“Slash”一词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硬生生地和“青年”一词捆绑在一起。而在我們的传统观念中,“青年
那件事发生在我十五岁那年的初夏。  当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老爸那几年在欧洲做生意,把我扔给他的好朋友海叔——也就是我干爸——照管。干爸对我很好,但也管得很严,每月只给我一万块零用钱,不准我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在外面玩乐花销,以免我堕落了。而且我当时在国际精英学院读书,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平时想进城都不行。  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可以出来玩一趟。我还没有自己的车子,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从郊外别墅
导言:  从街上的大众汽车到遨游星海的神舟飞船,从万吨巨轮到微米电极,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金属制品。可以说,我们的人类社会从整体看来,早就是一个“铁比肉多”的机械改造人了。但是,对于这些从文明伊始就伴随我们一路走来的“铁疙瘩”,我们又究竟了解多少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沉默朋友吧。一、星 骸  金属是星辰凝固的余晖。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支持恒星发光发热,同
每每和人说起我学的是物流工程专业,对方的第一反应总是:“你将来要当快递小哥?”确实,一提到“物流”,大家就会想到搬运工、快递员,毕竟平时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物流就是快递。但物流不只是快递,学物流工程,将来也不是送快递的。  从养殖场到客户:一箱大闸蟹的物流过程  什么是“物流”?是骑着“电驴”送快递,还是用大卡车运货?暂且放下这些问题,来看看大多数人都有的网购经历吧!  假设你在网上买了一箱阳澄
零 序 章  博尔赫斯曾在一篇论述十九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尔金斯的文章中,提到一部来自遥远中国的百科全书。书中关于动物的分类是这样写的:a)属皇帝所有;b)气味芬芳的;c)驯服的;d)乳猪;e)美人鱼;f)传说中的;g)自由走动的狗;h)包括在此分类中的;i)疯子般烦躁不安的;j)数不清的;k)用精细骆驼毛画出来的;l)其他;m)刚刚打破水罐的;n)远看像苍蝇的。  我读到这几行字时,忍不住笑出声
对于爱好生物学的人来说,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位,就如同耶路撒冷之于一神教、“自然选择号”星舰之于《三体》。在这片远离南美大陆的火山群岛上,达尔文通过对当地雀鸟的研究,确立了进化论的基本构架,从此,这一学说深刻影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然而对于真正到过加拉帕格斯群岛的人来说,这里最令人侧目的生物,绝非那些形态各异的达尔文雀,而是遍布在各岛屿上的体型硕大的象龟。这些世界上最大的陆龟,体重可达二三百公斤,
欧塞芭伸出柔软的枝蔓,插入土壤。土壤厚实,潮湿而又温暖。她将根尖探入土堆,品尝营养穿过茎干时的甘甜。她满足地哼唱着,用整片叶子把土一勺勺舀到大花瓣里,再把花瓣裹起来,以便这些土壤能够被分配到飞船各处。    她的导师简德塞哼出送别曲和欢迎曲。沙沙沙的声音摩挲着欧塞芭顶端的树叶。她放好最后一小包土,站起身,根部稳稳迈过地上缠绕交错的藤蔓,步入光线昏暗的内室。一群萤火虫在简德塞的身边飞舞着。岁月压弯了
“亲爱的,起床吧!闻闻香不香,刚出锅的香煎比目鱼。”在月宫的一个房间里,吴博士端着盘子轻快地说。  老常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好香啊,比目鱼……从哪里钓的?月牙海吗?”  “对啊。比目鱼在月牙海中长得又快又好。告诉你个小秘密,听说月牙海的水源是来月宫度假的人们的尿液。”  “啊?”  “别担心,这些尿液是经过微生物净化处理和太阳光消毒管消毒处理的,完全可以用于饮用。由于收集尿液的水塘呈月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