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我见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中,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积极整合资源,建立政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利益;新农村;城乡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来自8亿农民的外出务工人员汇成一股来势迅猛而锐不可挡的潮流,这样不仅拓宽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尤其是给农村妇女提供了一种新的就业途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机遇。为此,广大农村妇女放下农活,撇下孩子,与男人一道涌向城市,掀起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入空前逐浪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并且普遍存在学习偏差,家庭教育缺乏,生活负担较大,性格缺陷,心理障碍,情感方面等问题,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已走向刑事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全社会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大解放的今天,留守儿童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笔
  者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阐述如下观点: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低下,导致在农村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并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城市转移,而且在未来几年会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这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导致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势必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三是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农民外出打工第一考虑是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让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而由于目前不完整的家庭生活困境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不仅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也必将严重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二、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1、生活不规范: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祖父母等亲属或因年长文化程度低、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至使孩子在生活上太随意而没规律,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2、道德滑坡: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家长便以尽可能满足孩子经济要求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心里欠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缺乏自控能力,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渴求关爱,导致早恋、被诱奸、早孕,留守儿童道德普遍滑坡。3、学习偏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特别需要倾诉、关爱和指导,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导,他们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后进行矫正型教育困难。4、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病后无助、自杀、奸幼、早孕、拐骗卖淫等危害着他们,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家庭与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后果。
  
  三、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实施以下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加以妥善的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其次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中,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第三是积极整合资源,建立政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劳务输出人员家庭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库,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管理服务。村级组织要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留守子女监护等情况,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履行教育和监护子女的法律义务;配合有关方面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卫生保健、人身安全及摸底调查等工作。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留守儿童的制度,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党员“三卡”管理和干部工作考核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二、强化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父母是子女的终生教师,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奠基的、特殊的、长久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关注思想道德建设,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一方面要依托妇女组织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把促进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作为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活动阵地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做好对家长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开办好家长学校,积极动员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有条件的,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同时还要自觉接受自身再教育、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谈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品性。
  三、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要发展“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方针,彻底改变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在农村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四、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整体合力。以学校和家庭教育为载体,加强社会教育,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并采取得力措施,立足长远、有序有效地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可由乡镇妇联、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倡导社会募捐、家长缴纳、基层组织支持等多种方式统筹“家长学校”活动经费;同时,发动离、退休教师或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农村普及“家长学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代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推进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深到底”,畅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时时、处处、事事有人关心”的立体网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引凤回巢”工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加农民的本土就业岗位,既提高了农村经济水平,又从源头上破解了留守儿童难题,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进。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主制度是法治的基础,最广泛的民主制度必定促进法治建设的稳步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键词:代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服务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广泛的民主制度     形式主义法治理论的代表,美国学者富勒法治论的一个重要论述是“法律的一般性(generality)”[1],即法律不针对特定的人,同样的情况应受同样的对待,也就是人人平等。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职务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翻新,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隐蔽性增强,办案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在查办贪污贿赂等案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更新侦查手段,运用秘密侦查的措施,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切实有效地提高查办案件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的反贪侦查手段的局限性,并就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秘密侦查手段的运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我国目
期刊
2006 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简称新刑法修正案),新刑法修正案第10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后增加一条, 作为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
期刊
反腐败斗争形势表明,对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单纯打击不能解决问题,要把斗争策略从侧重遏制、更多地注重治标,转移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
期刊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给予遭受特定犯罪行为侵害,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途径获得赔偿或者赔偿不够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一般是指受害人的父母、配偶、子女等)一定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一种合理救济方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暴力犯罪处于高发态势,给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惨痛
期刊
末次讯问律师在场制度对加强侦查行为的外部监督,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从法律事实认定本身来看,通过律师在场制度获得的讯问笔录是否属于一种新的证据形式,能否具有高于一般口供的证据效力,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从检察机关自身推动该项制度的原动力来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制度改变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主要是贪污贿赂案件)突破口供难,固定口供更难的局面。由于很多受贿类案件
期刊
提高检察工作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检察机关提高机关办案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由之路。如何推动基层检察院的信息技术工作,是当前检察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检察技术观念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检察技术发展观。检察技术部门的工作门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技术上应当不断发展、理念上应当不断更新,以最新的技术创造性地推进工作。  二是要树立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此,在对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统一执法标准,加强协作配合,完善相关制度等构想。  关键词:检察机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落实    一、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困惑    (一)立法的严与执法的宽之间的冲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求执法办案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
期刊
摘 要: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中学图书馆是培养中学生高素质的重要基地。重视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优化,促使他们的素质结构和谐发展,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中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承担起素养教育的责任,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就中学图书馆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如何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图书馆;要求;作用    重视中
期刊
湖南有一位正义老人利用十年时间,通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将湖南第一女贪蒋艳萍扳倒。河北省也有一位勇士用8年的重复上访、越级上访把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送上法庭。这就是群众涉法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事例。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群众涉法重复上访、越级上访有增无减,一些地区群众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群众涉法上访大量增加的原因何在?国家机关应当如何治理?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群众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