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特别想写(访谈)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娱:小说《仙境》中小张两次提到“仙境”。第一次是形容在家乡时考大学前的一个清早,小张向小王解释,并不是因为再也没有看到那么好的日出,“主要是起来之后,就开始学习,要考大学嘛……”所以,第一次说的“仙境”是一片有“追求”有“目标”的光亮;第二次是形容小张与小王当下散步经过的“自己的湖”,他们捡到一把钥匙,打开一间只有他们看得见的屋子,他们不再跳起来去摘更高的帽子,没有什么确切的目标,“就在这里,也不用上班,最他妈的惬意不过了。”于是,第二次说的“仙境”与第一次恰恰相反,可以说它是一种在现实生活里的“低欲”甚至“无欲”的状态。可以把两次提及的“仙境”理解成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么,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仙境”?
  李雷:两次“仙境”有一个很大的相同,就是在人的忙碌状态里,突然进入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出现,与人的状态有关。考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准备最后的冲刺之前,人会有一定的自我放松,这就是第一个仙境吧。进入到独立的人生之后,特别是工作稳定,每一个进步和改变都像蜗牛爬行那样缓慢,甚至根本不存在进步的情况下,人要寻找突破其实很难,这个时候,如果有意外的好事来临,当然是仙境。第一个仙境时,人物感受到的美的自然反映多一些,第二个仙境里,人物逃避生活的意外多一些,里面有一些惊喜的心情,但多少有些无奈,毕竟显得不真实。其实文尾还说了一次仙境,这里面更多是无奈,或者说是新的无奈,因为所谓仙境,在实际居住之后,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
  吴娱:无论《仙境》还是《一条大路飞上天》都有一个孤岛式的故事环境。在《仙境》中小张和小王在一间别人都看不见的密室里分享一个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与外界格格不入,两个人的生活是孤岛式的,小王曾说:“我就喜欢这二人世界”;在《一条大路飞上天》中“我”和大蛇同样分享着只有我们俩知道的秘密,“我”虽尝试过告诉好友,但不被相信,“我”也不想告诉那些和“我”没有认同感的人,即便是家人。这种孤岛式的关系看似是主动选择的,但其中藏着被动的无奈,是一种无法取得认同的孤独感。你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李雷:很显然,孤独是每个人都会体会和面对的感受。但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不同。有的人很享受,有的人很害怕。大多数人是害怕的。我本人当然也有点害怕,但有的时候和人无法交流,你就只能学着慢慢享受。程国富作为一个小孩儿,他当然是害怕孤独的,所以四处寻找可以倾诉的人。当然,在“神奇”面前,他的孤独感还是相对较弱的。在发现没有人相信他之后,他实际上已经开始慢慢享受自己独藏的秘密。小张和小王的孤独是属于社会性的,因为觉得这个事情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自己也就没有展开写。再说,那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也不一定写得好,所以在《仙境》里,它更多是概念化的存在。我假定人人都知道那种孤独一定存在。
  吴娱:提到“神奇”,两篇小说都带有中国民间文学的叙事特色,《仙境》说的是一对情侣由于现实问题难以解决正欲分手,忽然找到一把钥匙,打开一间只有两人看得见的屋子,从此在那里住下来;《一条大路飞上天》说的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我”捕鱼时遇见一条会说话的“十八里路长”的大蛇,从此在大蛇的引导下找到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在《一条大路飞上天》中还提到国强总给“我”讲神仙鬼怪的故事,提到大鼓书……这些都与中国民间文学相关。是什么影响你形成了这样的写作风格?
  李雷:我是小镇上的人,上学的时间很短,初中没有毕业,后来当兵,最早接触到的都是这些东西。那条大蛇,是我小时候就听说过的,因为它与我们当地的联系更密切,所以印象也最深。当兵之后,确切地说是當了几年兵之后,进了机关,读书环境好一些,但也多是民间文学、中国传统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又过了几年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帮助工作,才在编辑老师的指点下,读点所谓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就是外国文学作品。我自己尝试着进行创作时,总是不成功,所以不停地改变,算是万般无奈下,自然而然就写成这样了吧。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的风格,我只是觉得想写的时候,就把自己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写出来。你知道的,总有一些人,特别想写。我就是那样的人。
  吴娱:《仙境》中小王提到“感受力”,在你的小说中,有很多对于自然环境,自然物的细致描写,能够感受到你对自然景致的特别观照。我们在写作中常常提及感受力,你怎样看待它对写作的影响?
  李雷:感受力在《仙境》中其实是强调人物与自然的关系,现在好像对自然比较疏远。我个人对自然风光还是很欣赏的,现在因为疫情原因有些不太规律了,过去我每周都去香山一趟,然后“顺口溜”性大发,就要写一首。当然,我的感受力如何,我也不太清楚。但是你对事物保持敏感,写的冲动才会多,不管最后是不是能写出来,或者是不是写得好。
  吴娱:总能在你的小说中感受到不同环境的对抗性,比如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工业环境与自然环境,即便《仙境》中的小张与小王在城市中得到了一间屋子,但这个“家”仍无法带他们融入远离家乡的城市中,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宅”,也意味着他们越来越孤立;在《一条大路飞上天》的结尾,庄稼地要变油田,大蛇被钻探机打穿,“我”很难过……为什么会对不同环境间的对抗有这么深的体验感,来源于你在不同环境生活的真实体验么?
  李雷:这种不同环境的体验肯定是有的。我很少回老家过春节,原因就是没有暖气。我十几岁到北方当兵,完全不适应没有暖气的冬天了。另外就是,家乡的各种建设,比我们小的时候繁华得太多了。基础建设来说,镇上比过去县城还要好。只不过,还是不习惯,还是喜欢它过去的样子。但这些个人的感觉与这两个作品关系不是很密切。小说里人物对环境的不适应,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环境。小张小王不能融入城市,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因为穷”,而且还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问题,这一点写得影影绰绰,不是很清晰,同样是因为现代人际关系的问题我是假设大家能理解的。程国富对可能到来的新环境的抵触,是因为它对大蛇的关心。事实上,除了程国富之外,那篇小说里的所有人都对环境的可能改变欢欣鼓舞。
  吴娱:两篇小说都多少探讨了“理想的生活”,对你来说什么是理想的、幸福的生活?
  李雷:哈,理想的生活,就是自以为不错的生活。没有任何人可以完整地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它只是对自己当前生活的不满。有的人系统一点,有的人零碎一点。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农夫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天都吃饺子。对他来说,每天都吃饺子就是它的理想生活。《仙境》里对理想生活讨论得多一些,其实想说的也不过就是:理想生活并不理想,还有更理想的。对我个人来说,我其实是一个很能将就的人,说得好听点就是随遇而安。理想生活就是生活有些小问题能得到解决。有的时候,大问题解决不了,自己也就不抱希望了,小问题解决不了,就有些窝火。我人缘还不错,特别是当兵的时候,大家都在一个营房里,彼此见面时,总有些人跟我打招呼:“雷子,有事儿说啊。”我总是哈哈笑着表示感谢。小问题,你不值当去找什么人。大问题,他们还真就解决不了。所以,我现在靠着一点心灵手巧,基本过上了理想生活。
  ■责任编辑  包倬
其他文献
杨棹,本名杨搏,河北邯郸人,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于华侨大学,现任泰国国立纳瑞宣大学中文系讲师,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泰国小诗磨坊成员。文学作品散见《泰华文学》《文迅》《文综》等中泰期刊杂志。  我害怕看到菠萝,每次路过卖水果的摊子,只要看到红绿相间的群果中挤着几个金黄色的菠萝,都会手脚冰凉一阵子,有几次甚至扭头就走,清楚地听到摊主冲着我的背影嘟囔:这人是神经病吧?  神经病?!  
期刊
所有的故事的都应该发生在春天,就像一场爱情的发端。夏天是他们热恋的时候,秋天进入冷战。到了冬天,他们分道扬镳。这时候,雪会准时降临,为他们设置白色的分手背景,剧终。就像在舞台上,人们站起身,作短暂思考,将自己从那些编造的乌托邦里抽身出来。  街道明亮。太阳不光照着人的身体,也穿过肉体,照亮了人心。那一刻,人是透明的,像只被架在火上烤的猴子。谁也无法幸免。谁都要包裹好自己,像只刺猬,或者像只握紧的拳
期刊
辛金顺,台湾中正大学博士。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特优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首奖、新加坡方修文学奖新诗和散文首奖、滇池文学奖等。出版十一本诗集、五本散文集、三本学术论文集及一本古典诗词集。  鸭眼果  我们熟读天气,闪过雨季  雷电和  每一条河流汹涌的袭击  来到  夏至之前,五月  饱满的阳光酝酿了一心  紫暗色的  酸甜,在草木茂盛的绿雾  丛里,我们  穿过了自己
期刊
刘星元 1988年生,山东兰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见《花城》《天涯》《钟山》《散文》等刊,获山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长安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  老驿卒  一匹健步如飞的良驹由什么构成?三十年前那位收留我的老驿长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他,我会先把他问题里的那匹虚构之马复原到一匹实实在在的马匹身上,然后再像一名手执牛耳尖刀的屠夫,按照血液、健肉、骨骼、毛发、杂
期刊
先是下了一阵暴雨——这在腊月里并不多见,午后又下起雪来,好在不大,天很快转晴了。阳光照在院子里的那棵老香樟树上,树尖上有一团蓝莹莹的光。透过那扇玻璃,能看到院子里的一切。有几只鸟在树枝上蹿来蹿去,真不知道那树上究竟有什么。  通往院门的那片草地被杂乱的脚印踏踩得一片狼藉。有几个孩子在那片建筑沙堆上嬉戏,为了争夺那唯一的铲子,他们相互推推攘攘,隔着玻璃窗,能听清他们尖锐的喊叫声。  客厅里人声嘈杂,
期刊
1.姬丝汀的夜晚  1  你踏进餐宴大厅时,一眼就瞥见陈大呆一身青绿带蓝显黄底色的峇迪国服式长衫,黑色长裤配上油亮的皮鞋,挂着一脸呆滞的笑意站在入口斜角内侧的偏僻处。  宴会的主角丹斯张汉江一身西装革履,身后一群马仁国际集团的高层领导,站在大门处笑声高昂地迎接来自四海八方的嘉宾们。  你还是一身轻装上阵,深蓝色的牛仔裤,红黄相间的衬衫再加上上班女的蓝色套衣,一双较净洁的运动鞋,轻盈爽气地,在远处一
期刊
火塘沉于地底  火塘消失了,没有任何预兆。就像整个村庄蘑菇般层层叠叠的“土掌房”一夜之间被掀开,开膛破肚重建成了千篇一律的瓦房,此前的泥坯墙糊上了白石灰,坑洼不平的地面铺上了水泥。火塘作为一个废弃的坑洞被填埋在记忆边界幽幽发着冷光。  上年纪的家庭妇女还不习惯这种变化,晚上坐在板凳上缝补刺绣,门缝里吹进游魂一样的风,四肢冰凉,下意识地伸出脚往火塘的方向笼火取暖,发现透过来的只有水泥地冷阴阴的寒气,
期刊
胡春来,新加坡作家。创作散文、散文诗、诗歌多年,作品发表于国内海外报刊杂志、网络,2018年起受邀为中外文化传媒签约作家、签约诗人暨网络主编。目前在任新加坡文艺协会理事。著作有散文诗《紫薇望月》《牡丹紫嫣红》,2009年名列入《中外华人散文诗作家大辞典》。散文集有《回故乡喝杯茶》《喜鹊登窝》。今年出版诗集《月来,月温柔》。  清明月歌  一如既往吟咏在唐诗月光下  没有幽香玫瑰诱惑芳心  没有醇郁
期刊
1  围墙,笼子,铁丝网  基于观赏的禁闭  辅以棍棒,皮鞭,麻醉枪  定时投食,表演,犒赏  园子中一点点减损或泯灭的兽性  转到园外滋生,壮大  断山河,遮天地 (胡兴尚)  2  月光尚有古意,越过栅栏  停在豹子变钝的牙齿上  试图唤醒它体内的雷霆,无济于事  一转眼又停在脊背上,些许斑驳  树影,能微微辨出旧日山林的踪迹。  怀念,使豹子显得安静  看起来像一座蓄满雨水和破船的孤岛  
期刊
寒川,祖籍福建金门,1950年生,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担任新加坡、中国、印尼多个宗乡团体与文教组织理事或顾问;亦参加在港澳台、美及亚细安等地举行的文学与学术会议。已出版著作20种,主编文学选集、书刊50余种。  山竹系列  海天之间,究竟  那些飘浮而来的山竹  是结伴而游  还是被追赶的  游牧民族  离开枝干之后  便不该再有  骄傲的年龄  不该再展现  白里透红的清纯  更不可以留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