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 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而不是以词语、符号以及概念等方式呈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 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 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 ,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 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 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 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 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虽读无定法,但大的策略还是应当有的,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的办法是存在的。个性化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3.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 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 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 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 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因此教 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 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 选择阅读方式。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展现自主的阅 读新方式。 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 知识积累及准备状态。
  点拨的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应该在学生思考的 适时点拨才有个性化阅读 基础上才能实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课堂上的时间是紧 张的也是珍贵的,但是解决重要的疑难问题,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机会,不必凡是 疑难问题,不待学生思考就先行点拨,其结果必然影响点拨的质量,降低教学效果。如 对于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片段,应让学生诵读涵泳:可朗诵;可吟诵; 可默读;可静坐联想……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走进作者的世界之中, 领会其中的内涵,只针对诵读内容进行适时点拨。适时点拨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 要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即点在学生思维迷茫时,这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
  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我在本文提出的思考,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探索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能力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
期刊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校的高效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转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室变成了学室,讲堂变成了学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益,而且运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数学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
期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乃至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教版《平行四边的面积》在教材中是这样编排的,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平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画——剪——拼的方法,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目前使用的几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些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我们也努力在实现,那么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更加重要。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在中小学开展了一项新的科技活动——机器人比赛。我校领导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这项新兴活动在我校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  一、机器人足球比赛介绍  机器人足球是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的最大特点是在比赛过程中,没有人的介入控制,机器人通过事先编制的程序进行比赛。它要求足球机器人,不但要有强壮的硬件系统,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软件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期刊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已引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革命,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课文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于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
期刊
就孩子而言,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不同,成人的创造力是指其为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某种质的变革思想或产品的能力,而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和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呢?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愿与同仁们共勉:  一、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宽松、温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上地理课之前,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的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几级主动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现代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教育学、心理学相结论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和教育技术的变革和进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