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5G+融合应用拥趸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ei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博士。

  混改后的联通,不再仅仅是昔日大众印象中的电信运营商。
  知本咨询国企混改研究院①今年7月披露数据显示,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前100家分析评价中,联通混改案例以92.06的最高分,荣获第一!
  这个被大众提及的“联通”指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如图1所示),现有业务主要包括公众业务、政企客户业务、国际业务三大版块。支撑中国联通实现上述业务的底层结构是,其拥有一套强大的全球网络与服务体系。
  但是,改头换面的中国联通早已今非昔比。“联通”是谁?未来要去何方?
  中国联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50)董事长王晓初在2020年“董事长致辞”中指出:“公司不断探索完善公司混改新治理,紧扣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将战投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注入公司发展之中,持续巩固混改转型发展的根基……。公司在智慧城市、旅游、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人口大数据等领域的产品能力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积极布局新赛道,与百度、阿里、京东成立数个战略合作中心及联合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5G业务应用场景,借力混改股东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提炼几个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旅游、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人口大数据、5G,这背后正是中国联通规划的“新联通”领域。于中国联通而言,链接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城市、旅游、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人口大数据等应用市场的关键,正是5G!在2020年年报中,王晓初共计27次提及5G,对具体的应用市场、业务、创新产品等均作了布局。
  《经理人》试图通过对话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博士,走近一个大众所不知的“联通”。

打造大数据运营模式


  在联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当中,人才引进與大数据是两个重要环节,而范济安恰恰是这两项工作落实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范济安是上世纪80年代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在取得核物理博士学位之后,曾先后就职于法马通核电公司、法国电力公司和法国电信,担任过IT总架构师、集团客户IT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Orange业务支撑中心主任等职位。
  8年前,当联通成立集团级大数据中心时,集团管理层就决定引进一位具有海外运营商经验,又在信息化领域有所建树的领军人物。在国家人才引进的政策背景下,范济安于2013年9月入职联通,主导新成立的集团大数据中心的工作并同时兼任集团信息化部副总经理,分管规划、基础设施等工作。
  来到联通之后,范济安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全国数据的集中采集、集中治理、集中存储及集中应用。这项工作使得数据中心的数据量剧增,从原来的几百TB猛增到上百PB。这使得原有的平台必须采用云计算分布式技术架构才能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需求。这项工作也引发了整个联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云化改造,当初建成的私有云资源池已达上万节点。在升级改造底层硬件平台的同时,范济安还设计主导了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两项主要工作。四亿用户不同口径的数据得到统一标准化处理,数据的安全使用也按五级权限进行统一管理,牢固地打下了联通大数据发展的坚实基础。

  于中国联通而言,链接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城市、旅游、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人口大数据等应用市场的关键,正是5G!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这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范济安回忆到,在2015年完成数据采集,建成大数据平台之后,他的重点工作就放在了数据应用上,先是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对联通的存量用户进行精细化经营,提高他们的保有量和流量使用量,同时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联通的政企客户赋能,将联通的大数据能力变成产品或服务提供给他们,最终在数字政府、城市与交通规划、个人与企业征信、数字化营销及数据流通与共享等领域创新性地开发出多款热销产品,成功打造了大数据运营的商业模式。这一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四年前联通大数据公司的诞生。

主攻5G+工业互联网


  随着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政府与企业的需求,数字化技术也从最初的云计算、大数据向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向发展,范济安在联通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2017年下半年,范济安从集团信息化部调到了政企事业部,完成了从内向外的转变;工作也从“经营管理”变成了“首席科学家”,用自己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经验去探索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以此为分界,范济安在联通的主要职责可明确划分为“前半期是服务于联通内部客户的需求,下半场的话则是服务于联通的外部客户”。
  按照集团的规划,中国联通的政企客户业务“聚焦数字政务、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在线教育、生态环保、交通文旅等各行业信息化需求,在提供传统通信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大力培育公司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核心能力,为客户量身订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可以预料的是,政企客户业务至少在接下来的3-5年内都将占据中国联通最主要的地位!首先,这一业务布局顺应国家政策,符合产业升级的发展大势;其次,数字化转型机遇下,政府客户、传统制造业企业都能切实从中创造和获取更大的价值。   范济安介绍:“‘工业互联网’早于5G存在,最初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两个分开的领域,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与企业的合作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工业企业在完成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之后,往往需要更进一步的网络连接,将人机物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数据通过网络连接全部采集上来,对原有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割裂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打通,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合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出新一代的应用。這时出现的5G无疑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网络选择。5G也开始与工业互联网关联在一起了。”
  基于这一理念,联通与中国商飞一起共同探讨5G在飞机制造领域的应用,打造了5G“全连接工厂”的概念。 这一成果也受到工信部的高度关注。2019年8月,工信部在中国商飞(全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召开了第一次全国5G+工业互联网的现场工作会,开始引导企业把5G和工业互联网放在一起融合。


在生产环境高温、高风险的行业如采矿和炼钢,应用5G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作业,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降低安全风险。目前,联通已在X矿井、X个钢铁企业实现了上述场景的技术改造。


范济安带领团队先后走访调研了宁波的雅戈尔、无锡的红豆、东莞的以纯等多家服装企业,深度探讨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最后将机器视觉识别与高清5G工业相机相结合,为他们提供对布料暇疵和工人合规行为进行检测的方案。

  会议结束三个月后,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从政策方面正式确立了工业互联网作为5G+行业融合应用的方向和地位。在该方案的指导下,以中国联通等拥有5G牌照的通信运营商们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了新的联动。今年5月31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5G+工业互联网”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总结报告,具体介绍了评选出的“5G+工业互联网”10个典型场景及5个重点行业的应用情况。典型场景包括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重点应用行业指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钢铁行业、采矿行业和电力行业。这些场景和应用行业,中国联通都有涉及,并且与多家企业的合作案例被列入典范。
  三年来,5G和工业互联网成了范济安在联通的新的主攻方向。在中国商飞成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范济安带领联通工业互联网团队先后在煤炭开采、钢铁冶炼、汽车制造、家电及服装等行业与客户一起展开了深度的5G应用合作。在生产环境高温、高风险的行业如采矿和炼钢,应用5G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作业,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降低安全风险。目前,联通已在X矿井、X个钢铁企业实现了上述场景的技术改造。
  汽车、家电和服装是典型的面向个人用户市场的制造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当中,这些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怎样在规模化流水线式生产方式的同时,能够满足小批量的个性化定制生产,而且要求定制化生产的成本与速度不得低于规模化生产。以服装制造为例,由范济安带领的团队先后走访调研了像宁波的雅戈尔、无锡的红豆、东莞的以纯等多家服装企业,从最开始的怀疑、不信任,到后来的全面开放,联通团队与客户深度探讨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最终联通为客户提供了使用机器视觉识别与高清5G工业相机相结合,对布料暇疵和工人合规行为进行检测的方案。在柔性制造方面,联通团队利用5G驱动的AGV自动运货小车+智能排产调度平台改善了目前吊挂流水线不灵活的状态,客户随时可以进行产线平衡,使插单、多款式混合生产可以非常轻松灵活地实现,而且效率相比吊挂流水线方式提高25%。
  通过三年多来的努力,联通工业互联网如同当初的大数据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已打造了200余个灯塔项目,在10多个行业得以推广,成功复制了2000多个项目。范济安总结道,“回国八年来,在联通这个平台上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和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分不开。混改后的联通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营商,它正在利用自己在这几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与能力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服务。从顶层设计到应用开发,从系统建设到平台运营,联通的创新业务范围是以网络为核心,向底层的终端和上层的平台及应用发展。”

① 知本咨询创立于2004年,多年聚焦国企改革咨询,协助国务院国资委和一些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工作。

其他文献
企业发展曾经有过很多红利,不管是市场机会、政策红利,还是土地、人工成本等其他红利。随着这些红利逐渐消失,靠机会赚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企业唯一能够控制、并用以迎接未来挑战的,恐怕还是组织能力。强化企业组织建设,迎接未来各种不同机会,以及不可预测的挑战,是中国企业的新阶段。  而能够持续增长的企业,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商业模式。如果商业模式不是在目前的大赛道里,很难取得增长。少数几家企业能够成功
期刊
[摘 要]商业言论是否得到宪法保护及应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对此学术界存有较大的争议。以商业言论的典型表现广告自由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法律地位、特征、价值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商业言论不但受宪法保护,而且具有与政治言论平等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广告表达权;商业性言论;言论自由  [中图分类号]F713.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5)09—0036—04
期刊
2021年,第十届“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隆重发布。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无期,与此同时,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来说,由于外部因素的严重阻断,倒逼了国内新一轮技术变革与科技产业链的重构,使得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日益严峻。  管理者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如饥似渴地奔走各种会场、论坛。有的参加各种线下培训,有的进行网络学习。但是,在各种学习形式中,为什么只有EMBA学习对管理者具有综合的
期刊
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教授  “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这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去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明确
期刊
在传承成为重要、紧迫的议题时,家族企业应尽早做好传承的准备,明确传承的义务和目的,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传承模式和接班人,并从制度上建立传承有關机制,实现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  今天的中国家族企业为什么应当关注传承?何谓成功的传承?家族企业又应如何进行成功地传承、从而实现基业长青?未雨绸缪  对于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而言,传承是一件既重要、又紧迫的议题。福布斯中国100强家族上市企业的创始人平均出生
期刊
过去五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异军突起,数量庞大。CBInsight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中国拥有137家独角兽企业,已然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重镇。趋势:To-B成主流  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比重逐年攀升,独角兽的技术含量不断上升。技术企业已经在独角兽企业中成为主流。根据调研显示,79%的独角兽企业认为其核心竞争优势来自于技术实力。  此外,To-B模式渐成主流。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
期刊
峰悦集团(IHD)联合创始人蓝丘琪  2015年,三名在校大学生在自己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成立了峰悦集团(IHD)。他们试图探索出一条帮助企业、学生和家长能够更自信地应对未来的可行路径。  95后创业者——峰悦集团(IHD)联合创始人蓝丘琪认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国家、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出国留学后就算是国际化人才吗?“不止于此,其标准具体包括
期刊
现任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盛天平”)投资部助理总经理兼投资部门总监,曾任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中诚信高级经理兼任信评委委员,张和从事金融、数据分析行业自今已有八年。她精通信用分析、数据挖掘、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领域,曾参与国家市场与相关系统性行业工作。一路走来,张和取得多项亮眼成绩,而她只用一个字来总结自己的职场成绩单——“勤”。勤而有恒  先后取得南京财经大
期刊
主書名:《产品认知12讲: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作者:枯叶著  ISBN:9787121415005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产品认知12讲》一书分为三部分,共12讲,每两讲构成一组。首先对产品经理当前的认知进行分析,目的是"打破”,然后阐述一个新的认知,目的是“建立”。  而且,每个新认知都包含一套对应的产品方法,产品经理不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现在的工作任务,也可以学习并掌握新的工作方
期刊
BS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翼翔一行四人访问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双方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BSI安徽办事处揭牌仪式。未来双方将致力于新标准在安徽省内的引进、并在食安安徽和皖美制造方面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让新标准的价值令更多的安徽企业受益。西门子在华启动“零碳先锋计划”  西门子中国正式启动“零碳先锋计划”,宣布公司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清晰目标和行动计划。西门子提出将以数字化创新和跨领域知识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