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天生是不稳定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服从随机漫步的假设。相比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索罗斯提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分析框架--"信贷的反身性"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索罗斯认为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的反身性(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由于其中蕴含着无法避免的偏见,表现为一个扩张与紧缩交替出现的过程),以及建构在其上的制度设计--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信贷的反身性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索罗斯
一、引言
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学术界的争论一如既往的是从汇率的稳定角度、物价的稳定角度、机构改革的角度展开相关的分析。相较于其他人的分析,金融大鳄索罗斯对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有一大特点需要注意。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天生是不稳定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服从随机漫步的假设。相比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索罗斯针对金融市场提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分析框架--"信贷的反身性"理论。
二、索罗斯的观点
本文拟就索罗斯对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分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索罗斯认为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不稳定性表现为几个方面:
其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危機时刻边缘国家无法有效的稳定其金融市场。
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构成了索罗斯所说的边缘国家-中心国家非对称的结构。
所谓的边缘国家与中心国家,首先,二者是从抽象意义、功能意义上,而不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讲的。具体来说,中心国家是资本的提供者、边缘国家是资本的需求者。中心国家首先是美国、其次是欧洲,日本处于过渡地带。《未来的路》进一步的讲到,能以本国货币借入资金的国家,就是中心国家。而这些以硬通货的形式借出资金的国家,就是边缘国家。
边缘国家-中心国家非对称的结构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上表现为,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心国家可以无视市场原则实行反周期的经济政策;而边缘国家此时却常常受制于苛刻的借贷条件,无法实行刺激性的政策。后者使得其面临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索罗斯在《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总结道,"两种不对称--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不对称--是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但不是唯一根源。"一旦不可持续的信贷扩张出现了中断,信贷市场出现了危机。中心国家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就会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牺牲债务国家的利益。
此次金融危机中处于中心国家的美国,在经济出现滑坡的时候,可以实行减税和压低利率的反周期政策。但是同样处于危机之中的边缘国家,却要接受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开出的强化周期的政策:迫使各国提高利率,减少预算,从而将各国推向经济衰退的深渊。
边缘国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缺乏一个长期资金筹措的机制。因而,获取稳定低廉的资金以刺激经济就无从谈起。同时,边缘国家也缺乏一个应急资金的获取机制,以缓解金融危机时候流动性的匮乏。①
虽然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名义上担负着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重任,但是国际金融组织从创立之初就是代表中心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利益。因为,国际金融机构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设立的。中心国家,对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金融机构在给边缘国家提供援助的时候,总会附加一些顺周期的条款,这对边缘国家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的结构 --"中心国家-边缘国家结构"--倾向于保护中心国家的利益,当中心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边缘国家要跟着一起遭殃。
其二,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的缺陷,引发了美元币值的不稳定。
边缘国家-中心国家的结构决定了:边缘国家的储蓄流入中心国家成为国际资本,后者回流边缘国家。由于国际信贷的反身性,出现繁荣萧条的现象。这一内在的原因,使得繁荣之后的萧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繁荣的时候,中心国家的获益相较于边缘国家而言要更多。萧条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是中心国家的利益,边缘国家的利益由于前述制度缺陷很难得到保证。
这里先解释一下信贷扩张反身性的观点。信贷涉及到预测,涉及到对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的贴现。基于过往的经验做出的预测本身就是有偏向的。按照索罗斯的说法,人不可能获得市场的完备知识,人在基于这些不完备的知识,做出判断决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带上偏见。偏见与人的认识又协调又背离的关系,使得人很难预计到由偏见所主导的趋势的逆转什么时候爆发。
仅仅是单个交易者判断的失误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金融市场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单个人的偏见与认识与整个市场的交易策略一致的情形。这个时候,一个自我加强的趋势,譬如信贷的持续扩张就必然伴随着一个信贷紧缩的过程。拐点总是难以估计的,因为偏见总是不易察觉的。
这样的话,随着"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这一潮流的不断强化,"中心国家-边缘国家"的不对称结构也日益上升到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对称的结构将威胁到美元作为世界信贷市场最后贷款人的地位。最终,美元主导的信贷扩张,会变成以美元为主导的信贷紧缩。
需要指出的是,索罗斯对美元信贷扩张的缺陷的认识和"特里芬难题"本质上是不同的。索罗斯对信贷扩张的认识,是基于其反身性理论而做出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其三,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设计的缺陷:国际监管不力的、监管者对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缺乏认识,不了解国际信贷的反身性。②使得自由流动的资本冲击着全球金融市场。
索罗斯在《未来的路》中指出"监管条例的涵盖范围必须是国际性的。不这样的话,金融市场无法维持全球化,会被独断性的监管毁掉。生意会流向监管气候最温和的国家,这会将其他国家置于其无法承担的风险之下。全球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迫使所有国家取消监管,但要反过来做则很难--让所有国家接受统一监管条例将非常困难"。
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指导思想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向均衡靠拢的。实际上,金融市场的反身性特征,决定了金融市场内在是不稳定的。金融市场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自我调节。
《未来的路》还指出,"80年代以来形成的金融市场全球化,是一个以美国和英国为首发起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运动。允许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移动,难以对其征税或监管,使金融资本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各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注意国际资本的要求,而不是本国人民的愿望,因为金融资本可以更自由地移动。这样,全球化作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项目,进行得非常成功,使各个国家均难以抵御。但是由此产生的全球金融体系从根本上不稳固,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基础上,即金融市场可以安全地依赖自身的机制来调节。这正是它垮台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不可能再拼凑到一起去。"
三、结论
简言之,索罗斯认为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的反身性(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由于其中蕴含着无法避免的偏见,表现为一个扩张与紧缩交替出现的过程),以及建构在其上的制度设计--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缺陷。
注释:
①George Soros. The game changer[EB/OL]. http://www.ft.com/cms/s/0/49b1654a-ed60-11dd-bd60-0000779fd2ac.html#axzz1H8UA3vXP, 2009-01-28
②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7
关键词:信贷的反身性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索罗斯
一、引言
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学术界的争论一如既往的是从汇率的稳定角度、物价的稳定角度、机构改革的角度展开相关的分析。相较于其他人的分析,金融大鳄索罗斯对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有一大特点需要注意。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天生是不稳定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服从随机漫步的假设。相比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索罗斯针对金融市场提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分析框架--"信贷的反身性"理论。
二、索罗斯的观点
本文拟就索罗斯对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分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索罗斯认为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不稳定性表现为几个方面:
其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危機时刻边缘国家无法有效的稳定其金融市场。
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构成了索罗斯所说的边缘国家-中心国家非对称的结构。
所谓的边缘国家与中心国家,首先,二者是从抽象意义、功能意义上,而不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讲的。具体来说,中心国家是资本的提供者、边缘国家是资本的需求者。中心国家首先是美国、其次是欧洲,日本处于过渡地带。《未来的路》进一步的讲到,能以本国货币借入资金的国家,就是中心国家。而这些以硬通货的形式借出资金的国家,就是边缘国家。
边缘国家-中心国家非对称的结构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上表现为,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心国家可以无视市场原则实行反周期的经济政策;而边缘国家此时却常常受制于苛刻的借贷条件,无法实行刺激性的政策。后者使得其面临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索罗斯在《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总结道,"两种不对称--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不对称--是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但不是唯一根源。"一旦不可持续的信贷扩张出现了中断,信贷市场出现了危机。中心国家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就会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牺牲债务国家的利益。
此次金融危机中处于中心国家的美国,在经济出现滑坡的时候,可以实行减税和压低利率的反周期政策。但是同样处于危机之中的边缘国家,却要接受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开出的强化周期的政策:迫使各国提高利率,减少预算,从而将各国推向经济衰退的深渊。
边缘国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缺乏一个长期资金筹措的机制。因而,获取稳定低廉的资金以刺激经济就无从谈起。同时,边缘国家也缺乏一个应急资金的获取机制,以缓解金融危机时候流动性的匮乏。①
虽然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名义上担负着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重任,但是国际金融组织从创立之初就是代表中心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利益。因为,国际金融机构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设立的。中心国家,对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金融机构在给边缘国家提供援助的时候,总会附加一些顺周期的条款,这对边缘国家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的结构 --"中心国家-边缘国家结构"--倾向于保护中心国家的利益,当中心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边缘国家要跟着一起遭殃。
其二,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的缺陷,引发了美元币值的不稳定。
边缘国家-中心国家的结构决定了:边缘国家的储蓄流入中心国家成为国际资本,后者回流边缘国家。由于国际信贷的反身性,出现繁荣萧条的现象。这一内在的原因,使得繁荣之后的萧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繁荣的时候,中心国家的获益相较于边缘国家而言要更多。萧条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是中心国家的利益,边缘国家的利益由于前述制度缺陷很难得到保证。
这里先解释一下信贷扩张反身性的观点。信贷涉及到预测,涉及到对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的贴现。基于过往的经验做出的预测本身就是有偏向的。按照索罗斯的说法,人不可能获得市场的完备知识,人在基于这些不完备的知识,做出判断决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带上偏见。偏见与人的认识又协调又背离的关系,使得人很难预计到由偏见所主导的趋势的逆转什么时候爆发。
仅仅是单个交易者判断的失误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金融市场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单个人的偏见与认识与整个市场的交易策略一致的情形。这个时候,一个自我加强的趋势,譬如信贷的持续扩张就必然伴随着一个信贷紧缩的过程。拐点总是难以估计的,因为偏见总是不易察觉的。
这样的话,随着"以美元为基础的信贷扩张"这一潮流的不断强化,"中心国家-边缘国家"的不对称结构也日益上升到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对称的结构将威胁到美元作为世界信贷市场最后贷款人的地位。最终,美元主导的信贷扩张,会变成以美元为主导的信贷紧缩。
需要指出的是,索罗斯对美元信贷扩张的缺陷的认识和"特里芬难题"本质上是不同的。索罗斯对信贷扩张的认识,是基于其反身性理论而做出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其三,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设计的缺陷:国际监管不力的、监管者对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缺乏认识,不了解国际信贷的反身性。②使得自由流动的资本冲击着全球金融市场。
索罗斯在《未来的路》中指出"监管条例的涵盖范围必须是国际性的。不这样的话,金融市场无法维持全球化,会被独断性的监管毁掉。生意会流向监管气候最温和的国家,这会将其他国家置于其无法承担的风险之下。全球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迫使所有国家取消监管,但要反过来做则很难--让所有国家接受统一监管条例将非常困难"。
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指导思想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向均衡靠拢的。实际上,金融市场的反身性特征,决定了金融市场内在是不稳定的。金融市场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自我调节。
《未来的路》还指出,"80年代以来形成的金融市场全球化,是一个以美国和英国为首发起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运动。允许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移动,难以对其征税或监管,使金融资本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各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注意国际资本的要求,而不是本国人民的愿望,因为金融资本可以更自由地移动。这样,全球化作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项目,进行得非常成功,使各个国家均难以抵御。但是由此产生的全球金融体系从根本上不稳固,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基础上,即金融市场可以安全地依赖自身的机制来调节。这正是它垮台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不可能再拼凑到一起去。"
三、结论
简言之,索罗斯认为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的反身性(基于预期所作的信贷扩张,由于其中蕴含着无法避免的偏见,表现为一个扩张与紧缩交替出现的过程),以及建构在其上的制度设计--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缺陷。
注释:
①George Soros. The game changer[EB/OL]. http://www.ft.com/cms/s/0/49b1654a-ed60-11dd-bd60-0000779fd2ac.html#axzz1H8UA3vXP, 2009-01-28
②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