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漂亮的开头,更要有绚丽的结尾。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注重课堂开头导入的处理,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反而不是那么重视。《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由此可见,精彩的课堂结尾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尾才能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提纲挈领,概括总结
  提纲挈领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认识,但绝不是对重难点部分的机械重复,它更注重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梳理。在语文教学结束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采取这种方式对课文进行总结,那么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本主题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说明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特点的认识,在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是这样进行结尾的:“同学们,通过这篇说明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另外,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作者为了使文章表达得生动,形象,分别采取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由此可见,要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会用这些说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
  二、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和课外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则可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还拓展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学生能够立足教材,走出课堂,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笔者是这样结尾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生活又是难忘的,这部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还有许多关于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读完以后把你是如何看待鲁迅童年生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一来,通过教师拓展式的结尾,有效延伸了文本内容,预设了阅读的精彩。
  三、感悟批判,评头论足
  不同的学生阅读感受体验不同,在语文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于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如能鼓励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对人物评头论足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批评能力。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深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认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我们了解了愚公和智叟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的经过,最后是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灵,帮助他移开了大山,至此,这件事才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束,那么,作为你们,作为当今时代青少年你们又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和愚公,智叟两个人物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被激发,纷纷发表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理由,直到下课以后,学生还沉侵在对文中人物的感悟评价上,真正使学生产生了意犹未尽之感。
  从这个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如能就文本中有争议的地方引领学生评论、探讨,那么,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在学生评头论足中结束语文教学,使学生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
  四、渲染气氛,升华主题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感情真挚,直沁人心,在教学这类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如能创设出诗意般的情境,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就会给人一种余音缭绕,催人奋进的感觉。这样处理,能够很自然的打开学生的心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人间真情的厚爱,在教学结束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从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此时此刻,我不由的想起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父亲》(音乐响起,播放歌曲),就让我们沐浴着这美好音乐的旋律,一起聆听那关于父母之爱的心声吧,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都会有深刻的感受,就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吧!”在文本内容的衬托下,在音乐背景的渲染下,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课文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同样,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结尾则可以使学生产生回味无穷之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结尾方式,从而给语文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叹号、省略号、问号……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茗海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重视以及把握语文作品的整体感知,仔细观察作品内容的模糊性以及多义性,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建构作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多元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学生对作品的单一解读,正确指引学生扩展其阅读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进行理解,以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一、通过历史角度来解读课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解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有诗意的一江春水,只是面对这江春水,许多学生都成了“旱鸭子”。我们积极地动员学生下水,口干舌燥地讲解畅游要领,结果却成了赶鸭子上架。长期以来,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地下水作文,未能深谙这江春水的冷暖、深浅。因此,也无法和学生分享写作经验,与学生共同切磋写作的得失收获。学生没有得到最直接有效的示范,没有机会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激励和启发。因此,整个作文教学教师疲惫,学生不得其法
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高校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语的识记和运用是学生进行记叙文阅读学习的基础之一。通过找关键词,品析词语,运用词语复述故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会随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长。  一、记叙文阅读与词语教学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阅读是一个主动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目的加以调节控制,是一种在
语言品味不仅是凸显语文教学中"言语实践性"的基本形式,而且也是对文本深入理解、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开展有效、深入的语言品味活动时,应该以整体语境作为主要基础,切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关,大多数学生在此被卡住,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如何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思路,对文言文教学确有指导意义,先要让学生做到“知”,即了解文言文,而后才能“行”,即养成自己的能力。如是笔者认为,只有让文言文课堂设计简单一些,目标明确一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笔者最近所讲的《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创新因素,多角度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学生读书,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借助教材内容,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促使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具体做法应从以下几
写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最能恰当表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之一。写作教学主要分为两个版块:一个是基本写作技能的教导;另一个是自身情感的语言表达。写作技能指的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词语、句式和设计整个题目结构的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运用各种写作修辞手法的能力;而关于学生自身情感的表达,需要学生自己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及对课本阅读文本中情感的细致领悟,才能有一个好的提升。笔者
一般情况下,作文教学要慢慢地渗透这样几个要素:主旨内容、组织结构、叙事语气、语言措辞、体裁惯例、呈现形式等,但前提是书写和字数要保证达到要求。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首
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还能弘扬和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生都认为文言文难学,也是中考时容易丢分的地方,而且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深入探究,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都不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借助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