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意象的城市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凯文·林奇(Kevin Lynch)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城市意象”的城市理论并出版了一本同名著作。该理论从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对城市形体环境内涵进行了说明。结合对于该书的阅读和学习,文章试图运用该方法以昆明为例进行意象,以此更加全面地加深对于该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城市意象;城市形态;环境;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尺度更大的结构。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结构中,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方便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Road)、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一、道路
  对于大多的城市体验者来说,道路是最具统治性的构成要素。其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城市是否熟悉。
  昆明的道路是高原起伏地形造化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其极具南方城市道路的“迷乱”特色。北方的道路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如果你在北方问路,指路者口中常会出现“正南”“正北”“西南”“西北”等这样的方位字眼。出现这种情况,有种说法是由于自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在道路以及城市布局上特别讲究“正”,体现正统和威严。而笔者认为,这和北方大部分是平原有更直接的关系。
  南方由于多丘陵、山地,道路更多地需要因地制宜,有很多的转弯、起伏,所以“左”“右”的转向名词在南方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在昆明,哪怕当地人向别人指示自己家的位置时,有时候也会产生误差。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固有的坐标,然而这种固有的形象特征会在这种普遍的城市道路特征中带来一定的迷失。
  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而习惯性的路程则具有最强的形象,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比如金碧路、东风路、北京路等道路影响着昆明整个城市的骨架和城市形象,太多的标志性建筑散布周围,就像门帘的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装饰的物品。
  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形象。比如金碧路在金马坊节点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为弯曲,在减缓车流速度,实现技术目的的同时,避免了车流和广场两侧穿梭人流的混乱,通过特点空间的营造获得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道路立面的形象特征与道路形象特征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一个连续有效的立面,那么整个城市道路的连续性降低的同时,城市区域的联系也会变弱。由于昆明很多道路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立面设计,只是各个部分互不干扰的序列的简单组合,这样的道路毫无正面的形象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可识别性和连续性很低。
  二、边缘
  对于中国任意一座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城市来说,城墙一定会在它的边缘字典里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笔者所采访到的上了年纪的昆明老人曾经这样说过:“记得儿时,我们曾生活在老昆明的古城墙下,用满含童稚的眼光,打量着穿行于城门内外的形形色色人群。”“很小的年龄就在城墙边敲打一堆堆用以铺路的砖瓦石砾,那时只知道跟随周边年长的人做,哪知道手下敲打破碎的,竟是沉淀着600多年历史的老城墙砖头。”笔者认为,一些刻下时代变迁的市井人事一定会给当地居民的童年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凯文·林奇认为:“边缘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果从大的城市布局来说,滇池的水岸和大坝、翠湖的环湖路,甚至二环高架桥这些都应该算是昆明这座城市比较明显的边界边缘。可是作为一个城市生活最基本的一个体验单元,笔者越发感觉不到这种边缘的存在及其所为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贯穿昆明的盘龙江,由于本身水质污染的原因,其自身的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河岸两边缺少亲水设施,种满了影响视线的树木和很高的花坛。没有沿河贯通的河滨道路,缺乏横向跨越河岸的桥梁,让人无法走近感受河流带给城市的美好。原本应该成为城市重要景观一部分的河面,却成为了河流两岸行人的“天堑”。边沿分隔能力加强后分割了城市的所在区域,这样位于边缘两侧的区域很难对其加以联系和利用。原本在城市中河岸优美的弯曲在此时却反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负面因素。
  三、区域
  如果简单以城市行政区域划分,昆明市拥有一个庞大的区域体系。而如果以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于区域的理解,这里所谈到的区域将仅仅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较大面积的城市,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可从内部去认识。
  以笔者所生活的五华区或者再缩小范围到金碧片区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城市最主要的干道穿过,汇集各类商业文化设施,成为昆明对外的一张名片。可是除此之外,昆明近些年发展的弊病也在区域的层面上显露无疑。如果说“波士顿的每一部分都不同,你完全可以说得出自己正在何处”,那么昆明就是每一部分都几乎相同,你完全說不出自己身在何处。一些城市在不断地擦除掉旧的历史文化痕迹之后,每个区域原有的特色在逐渐消失,再用现在速配式的建筑去组成新的空间和特征,而在这种重组的过程中并未植入新的特色,只是单纯相互模仿和竞争,较少考虑对自身区域内贯穿的道路和散布其内的标志进行有规律的穿插和迭合。
  四、节点
  节点是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典型的就是道路的连接点或某种特点的集合点。在城市形象中,其也许是一些概念性的小点,实际上也可能是最大的广场和伸展的线状,甚至是整个市中心区。如果仅从城市形象中的小点进行讨论,这个节点还有可能是位置显眼的一栋建筑、一个众人皆知的雕像,或者是一家特色鲜明的商店。当然,这种理解在一定意义上与标志有些重合,不同的是标志更注重视觉上的形象,而节点更表明一种空间上的串联。   比如笔者家门前的丁字路口,连接了国防路、国防路昆都段、五一路三条城市道路,而且它们都作为城市主干道的支路,并且在道路上坐落着极具特色的昆都商业片区,所以在城市意象层面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这种印象逐步加深,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位置感,储存在脑子里,变成一种美好的节点形象。
  当然其他类型的城市节点还有很多,比如:对于这座城市已经显得不太那么重要的南窑火车站,它奇特的屋顶和正对的北京路,依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仁街附近的城市花园,那一片生长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树木和草地,相当于纽约城市的中央公园,虽然规模是要小得太多。除此之外,还有翠湖、文庙、正义坊、景星花鸟市场、顺城街的回民餐馆……这些节点构成的区域无论是外向的还是内向,早已超出节点的概念,幻化成了一个个符号,诠释着人们对于这里的记忆。
  五、标志
  “標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单体具形的构成因素。城市居民依靠标志作向导的趋势日益增加,也就是说,对独一无二性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了对连续性的关注。”这是凯文·林奇对于标志所做的解释。笔者所理解的标志,其实就是尺度、位置、年代、空间、对比或者其他因素所赋予事物本身很强识别性的一种视觉冲击物。如坐落在东风路和五一路交叉口的原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厚俄式建筑特色的壮观建筑,由于原本是作为军队的大礼堂而兴建,所以屋顶是高高耸立着一个尖碑样式,在顶尖有一个标志性的红色五角星。这个高耸的五角星成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意象。它甚至有时候还会成为人们需要确定方向时的一个远距离象征。它所带来的这种标志效果,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自身的历史,以及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对比是分不开的。这种情况正如《城市意象》书中所提到最早的城市远距离标志——佛罗伦萨主教堂穹窿。无论远近或昼夜,它都明确无疑地展现于人们眼前。它的尺度和轮廓具有控制性,与城市传统相联系。
  说到昆明的标志就不得不提金马碧鸡坊。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著名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它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后来重建于今天的金马碧鸡广场。可以把金马碧鸡坊放大作为一个区域,也可以缩小作为一个标志。作为昆明市区的商业核心所在,那两座牌坊无论在当地人还是游客心中,胜过所有的高楼大厦和名胜古迹,无论六十年一甲子金碧相交的传说是真是假,都无碍其成为所有人心目中昆明的象征和标志。
  当然,还有许多标志由于相对孤立或者由于自身尺度,同样也让人无法忽视。比如五华区人民政府大楼,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会是不同的形象,翠湖片区周边有太多的故居、古桥、古街、石刻、纪念碑,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无法视而不见的意象。昆明的标志或者说可以作为标志的元素很多,当然每个城市也许都是如此,但如何让这些标志与周边空间、环境形成点线面甚至到体的互动融合,是一个比较巨大的课题。
  六、结语
  在城市运用科技对整体轮廓进行重新勾勒和塑性的过程中,技术和功能的改变也会引起城市环境本身剧烈的变化,扰乱市民的感情,破坏他们的感觉意象。城市重新赋形的过程就是在混乱中试图摆脱并画出新的结构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行政以及技术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居民的互动和参与体验。情感在城市中,永远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决定意象的因素。我们对于城市所做的努力都将体现在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意象当中,而这些所有的努力的好坏,唯有从时间中才能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林奇.城市的印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8(4)
  [3]张焱菁.《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10).
  [4]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2).
  [5]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
  作者单位:
  毛自斐,昆明学院。
  岳斌,昆明市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乡村现代建筑与乡村传统建筑的区别、联系出发,分析乡村现代建筑的在地文化发展模式,以材料、技术的不同到功能主体、历史文化的联系,阐释在地文化的地域性与时间性,乡村现代建筑为何要传承在地文化,其意义与内涵的作用,再以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乡村现代建筑中运用在地文化。  关键词:乡村现代建筑;在地文化;传承;拾云山房  如今,乡村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乡村建筑从传统发展到现代,但城镇化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形式生成和空间营造方面对达尔雅瓦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建筑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均有所体现,通过对整体的分割、契合、错位、叠合、重组使结构消隐于空间、融合于形式,为当代住宅的空间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达尔雅瓦住宅;库哈斯;空间营造;多元流线  建筑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认知,走廊串联空间仍是最受青睐的传
期刊
摘 要:在当下随着城市化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继承与发扬城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发重要,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对古城西安特色商业街区北院门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调研及分析,探究如何应用装饰纹样等文化符号在当下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发展、展现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为未来城市商业街的风貌展示及地域文化展现做出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装饰纹样;城市商业街;清真寺  一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实践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拓展,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上,在新的坐标体系中,以开放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重要地位。在社会转型时期,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创新型服务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职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发展过程中,开拓出一条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地方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视觉对比手法揣摩园林空间对比关系,以现代园林上海方塔园空间关系为例,剖析方塔园在造园中围绕“与古为新”的特色重构空间领域。文章围绕“古新”、分量、光影、材料、建筑架构、建筑体块等对比形式,探讨方塔园延续传统融合现代空间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空间对比;与古为新;旷奥;方塔园;现代园林;视觉对比  一、研究背景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
期刊
作者简介:   陈湘瑞,博士,玉林師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规划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何秋萍,碩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
期刊
摘 要: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寻求有益健康恢复的环境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广州市从化区的米埗小镇作为典型案例,对其中的植物景观进行分类,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和修改过的知觉恢复性量表(PRS)作为评价方法,利用spss21.0进行统计,并以此分析其中景观的美景度与恢复性效应值。研究显
期刊
摘 要:環境对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亚于书本和课堂,适宜的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高校中能够承载学生自发自主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文章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进行思考,并对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做出分类。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建筑空间;高校  一、时代背景  (一)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追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地域文化与品牌展示角度研究广州老字号商业空间展示理论与方法,对广州老字号品牌店铺展示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老字号的文化元素,尝试将地域文化融入广州老字号品牌展示中,最终形成老字号店铺空间的整体视觉合力,在空间展示上实现老字号品牌的活化与振兴。  关键词:地域文化;广州老字号;展示设计;店铺空间  南粤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许多具有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