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防汛减灾学科发展报告

来源 :海峡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该文总结了福建省防汛减灾所面临的形势、工程防御体系和非工程防御措施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防汛减灾学科今后发展思路、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和防汛指挥体系建设的内容。
  [关键词] 防汛减灾 学科发展 报告
  
  1 福建省防汛减灾所面临的形势
  
  1.1 自然地理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km2,海域面积13.6万km2。省内河流密布,有29个内河水系,663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km,年径流量1168亿m3,其中5000km2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和赛江等5条。除交溪发源于浙江省,汀江流经广东省入海外,其余河流都是发源于我省境内并在我省独流入海。全省海岸线长3324km,居全国第二,处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1.2 气候特征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的75%~80%集中在4~9月,而且往往时短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我省的汛期从4月1日到10月15日,4~6月是梅雨季,主要影响闽江、汀江流域。7~9月是台风高发季节,主要影响晋江、九龙江和沿海诸河。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年均为1195.7亿m3,人均3446 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区差异明显,在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经济社会较发达,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
  1.3 灾害特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省多灾的基本省情。洪涝、干旱、台风、暴潮以及地质灾害历来是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平均每3年发生2次大洪水,每年有4~5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每3年发生1次大旱,且往往数灾并发。近10年来,我省大灾不断,特别是1998年闽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03年发生193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2005年强台风“龙王”、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等,这些特大灾害都给我省造成严重损失和较大影响。
  1.4 面临的形势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必须减灾,减灾也是发展,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防汛安全的保障。二是人民生活愈富裕,防汛减灾工作愈紧迫。人民富裕了,就越来越淹不起,越来越旱不起。现在关注民生已成为社会热点,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期望更高。三是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减灾能力不强。现有工程防洪排涝防御能力不足,病险水库隐患较多,主要江河上游缺乏控制性蓄水防洪工程,全省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仅占年平均径流量的10%左右。四是极端性、突发性灾害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频繁造成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大洪水。气候异常和局部地区地貌特征变化,导致灾害的突发性增强,使防御准备时间缩短。尽管现有的预测预报手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短历时、小范围气候条件的预测预报难度很大。因此,突发性的灾害对防汛工作是严峻的考验。
  
  2 福建省防汛减灾发展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防潮工程建设,已初步建立了防洪工程防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水思路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通过洪水预警报系统,科学调度水库,完善防汛指挥体系等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避免或减少洪旱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 工程防御体系
  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141座,总库容128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13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9%。从1998年至2002年,福建省先后完成了千公里海堤加固建设和千公里江堤建设,加固重要海堤1070km,全面完成了72个市、县城区1019 km防洪堤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以上城区设防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下限的省份。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福建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在防御特大洪水袭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5年6月17日起,我省北部连续6天暴雨倾盆,闽江干流四天内连续出现五次洪峰。23日,福州解放大桥(上)水位站最高实测洪水位7.87m,比福州主城区和南台岛高出1.37m,由于堤防保护,福州市区安然无恙,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效益。
  2.2 非工程防御体系
  1994年4月,中日合作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一期工程动工建设,1996年该系统建成。此后,我省开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开展了包括流域洪水预警报、卫星云图、气象雷达、雨情监视、水情监视、风情监视、台风路径监视、防汛洪水风险图、防汛远程视频监视、流域洪水预报调度、风暴潮数值预报、福建水利信息网网站、防汛PDA查询、防汛远程视频会商等14个子系统在内的防汛指挥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了气象、水文监测自动化和现代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信息准确,反应灵敏,传输快速,有效地提高了防汛抢险指挥科学决策水平。
  运用水库洪水调度技术,能有效减轻洪水破坏性,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运用闽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在2005年“6•23”闽江大洪水中,通过洪水调度,将池潭水库入库洪峰从100年一遇削减为20年一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下游将乐、顺昌两县的灾害损失;将水口水库入库洪峰由32300 m3/s削减为28800 m3/s,削减洪峰3500 m3/s,相当于降低水口水库下游洪峰水位0.6m,减少夜间转移人口9000多人,洪峰安全通过省会福州。
  2.3 应急管理体系
  2.3.1 县级防汛指挥中心
  1996~1998年,福建省开展了以“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装备较先进、指挥较科学”为目标的市、县两级防汛办中级达标建设,硬件设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1999年开始,我省开展以构建现代化的指挥体系为目标的市、县两级现代化防汛指挥中心建设。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建立防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共享的防汛指挥中心,提高县级防汛指挥决策能力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已建成的县级现代化防汛指挥中心达90%以上。
  2.3.2 防汛应急物资队伍
  1998年开始,我省对抢险救生器材种类、数量、分布和存储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采用集中和分散、一线和二线、部队和地方相结合的方式,以县级储备为主,省市储备为辅,形成了一线能及时调拨、周边和部队可迅速增援、二线能快速补充的灵活运作机制,目前,我省在九个设区市的中心城市及民航机场等交通中枢城区组建了12个省级防汛物资仓库,储备了价值近1000万元的防汛抢险救生物资。同时发挥省级及5支防汛抢险机动队应急抢险救灾作用,确保了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能在第一时间投入实战,提高防汛抢险救灾的时效。
  2.3.3 防汛应急通讯网
  近年来,我省在原有短波超短波通讯的基础上,省、市、县防汛部门和水文部门大力开发和使用电信部门的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进行风情信息的传输,并陆续开始使用微波和卫星作为防台风应急通讯手段,目前在省、市、县三级防汛办和大型水库共配置了先进的海事卫星电话102部,建立了我省防汛应急卫星通讯网,有效地提高了防汛指挥的应急机动保障能力。
  2.3.4 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
  早在1996年,市县两级结合开展防汛办中级达标,已完成了辖区内江河水库调度预案、人员安全转移预案、防漂船预案、防旱预案、人工增雨预案、城区防洪及群众撤退预案、防台风预案、病险水库下游群众安全转移预案等八大预案的编制,并逐年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使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抢险、救灾等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1999年我省再次组织力量,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台风及暴雨洪水、干旱灾害等级、防抗灾害工作的需要,按照部门工作职责,重新修订了《福建省防洪工作预案》、《福建省防台风工作预案》和《福建省抗旱工作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7月颁布了《福建省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目前,全省有防洪、防台风任务的各地、市、县、区也都制定了相应预案,并且做到预案到村。
  
  3 福建省防汛减灾发展展望
  
  3.1 发展思路
  3.1.1 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防汛减灾工作的全过程,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防汛减灾的首要目标。
  3.1.2 总体目标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非工程措施在防汛减灾工作中的运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防汛减灾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原则,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装备先进、指挥科学的现代化防汛指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为海西建设提供防汛减灾安全保障。
  3.1.3 近期重点任务
  近期,我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完成全省洪水风险图的升级完善;加快推进全省水利工程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建设;开展镇村洪水报警体系建设试点,增强小流域突发性洪水的测防能力;加强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管理的实验。开展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防汛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
  3.2 关键技术研究
  3.2.1 暴雨洪水预报技术
  我省是全国多雷暴雨的地区,雷暴期间常带来对流辐合的短历时暴雨,极易形成小范围洪涝灾害,甚至有小型水库因暴雨强、集流快、水库水位突涨,引起漫坝崩溃,造成摧毁性的灾难。研究通过自动采集的雨量、水位和流量及其气象信息,结合雷达、气象卫星获取资料,客观地做出暴雨洪水的预报。在小范围天气过程内,及时指出其发展动向,以更为精细地进行预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防洪措施。
  3.2.2 流域水库调度技术
  根据各流域、各水库的历史洪水特征和调度经验,建立江河水库防洪调度历史数据库,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开发水库洪水专家调度系统,实现系统从水雨情住处采集开始,一直到洪水预报、调度、业务管理等不同工作阶段,均可自动运行或以人机交互方式进入任意阶段操作。应用水库洪水专家调度系统于日常洪水调度,能提高实时防洪调度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3.2.3 山洪灾害防御技术
  福建省山地丘陵多,降雨量大、集中,极易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国山洪灾害的主要易发区和多发区之一。开展小流域防御山洪灾害试点研究,建立起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预警、监测的基础信息,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互为补充的监测网络,适应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以提高我省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3.2.4 防汛应急抢险技术
  江海堤防和蓄水工程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一旦出险失事,其损失难以估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道行洪时,堤防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险情,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可化险为夷;发现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会扩大险情甚至发生决口。因此,加强堤防和蓄水工程现代抢险技术研究,在调查分析防汛抢险形势的基础上,重点对堤防和蓄水工程险情的形成、发展机理及抢护对策进行试验研究,提供可用于实际防汛抢险的现代抢险技术和抢险对策。
  3.2.5 洪水风险图技术
  防汛指挥系统迫切需要将防汛信息与空间信息集成,将决策支持模型与空间分析结合,以达到信息可视化、决策科学化。通过进行不同洪水标准下的经济社会调查,开展洪水风险评价研究,利用洪水风险图技术进行防洪的科学调度和决策风险的评价,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争取将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将“3S”(GIS、GPS、RS)技术应用于洪水风险图技术中, 利用空间分析能力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将提高防汛指挥系统的实用性。
  3.3 防汛指挥体系建设
  3.3.1 防汛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决策科学,指挥有力,建设适应防汛抗旱新形势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延伸到乡镇,实现组织保障到乡,加强防汛抗洪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抗御水旱灾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3.2 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加强防汛网络建设,强化雨情汛情监测,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立足实际,统筹兼顾,高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推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向基层延伸。
  3.3.3 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在整合防汛、防火、农业、海洋渔业等应急视频指挥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到全省1103个乡镇街道的全省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
  3.3.4 防汛应急转移抢险体系建设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各自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一旦洪水灾害发生,按照防灾预案,及时进入指挥和工作岗位,实施人员调动、物资调拨,车辆调配、转移安置和救护工作。同时,配备直升飞机等现代化装备,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抗灾抢险体系,有效地提高抢险救灾应急水平。
  3.3.5 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体系建设
  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体制实行统一指挥,按照恢复重建工作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措施,建立完善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体系。电力、建设、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集中力量,第一时间恢复公路、铁路、电力、供水、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民政、土地、建设、财政、农业、经贸、卫生防疫等部门按职责,迅速开展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宣传、新闻部门加强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宣传报道支援灾区的重建工作。
  
  课题组成员:
  1. 丘汀萌,省防汛办主任,高级工程师。
  2. 施志群,省水利厅副总工、省防汛办总工,教授级高工。
  3. 许宗珍,省防汛办主任科员,工程师。
  4. 林长荣,省防汛办主任科员,高级工程师。
  5. 池毓榕,省防汛办主任科员,高级工程师。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多波束测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水底地形测量新技术,已在我国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和应用。本论文通过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
加拿大财政部长威廉·莫诺(William Francis Morneau)堪称最富有的内阁成员,不折不扣的富二代.虽然有深厚的财经和管理背景,却没有任何政府工作经验,首次参政即获财政部长之
期刊
近日,国务院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要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港澳居民证件便利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大幅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等政策措施。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世界
承办单位:北京时尚经典艺术交流中心、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  展览地点:山东青州市·中晨书画艺术城展览时间:2016年6月11日(周六上午9:28开幕)-14日  赵先闻,字知也,山东聊城市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滨州地区艺术馆馆长,滨州画院院长,滨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新华社山东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山东电视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债转优先股试点,鼓励依法合规以优先股方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探索以试点方式开展非上市非公众股份公司债转优先股。  无论何种经济体制,要降低企业杠杆率,有三条路可走:一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增加盈利,用自有资金归还贷款;二是让股市买单,通过股权融资稀释企业负债率,让股民共同分担企业债务;三是让银行成为股东,银企成为利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现状,认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学科在科学研究、科技队伍建设、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应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缺乏系统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科技队伍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水土保持经费不足,缺乏高水平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等。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监测手段和指标体系研究,以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改革并不均衡、市场化道路并不顺畅的问题愈发突出.而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让社会资源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分配,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再加上不孕率上升,子嗣需求普遍,代孕现象比起从前只增不减.由此也衍生了一些的社会伦理问题,法律应当积极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对我国的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创新活动密集、发展空间广阔等特征,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和中流砥柱。德国、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正是通过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应用
期刊
承办单位:北京时尚经典艺术交流中心、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展览地点:山东青州市·中晨书画艺术城展览时间:2016年6月11日(周六上午9:28开幕)-14日徐鸿延,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