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能量也需要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能量是当前很流行的一个词,我周围的很多人也挺喜欢用这个词。
  有一个朋友工作干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对我们说,他要请假去旅行。这很好啊,再说请假去旅行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然而他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他有些“太用力了”,他说:“我一定要在旅行中给自己积累更多正能量,让自己焕然一新。”
  我们为什么感到他有些“太用力”?因为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正能量越多越好,外出旅行不就是m去玩玩,放松放松吗?干吗非要弄得那么严肃认真?再说了,谁告诉我们正能量只能从陌生的、遥远的地方才能追求到。就不能从身边获取到?有些事情太用力了,太刻意了,结果并不一定如愿以偿。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朋友旅行归来。我们问他是否积累了更多的正能量,他摇摇头:别说了,到哪里都车堵人堵,也遇到几件不开心的事,再加上心里一直有一些问题没有放下,当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些苦闷糟乱反而更鲜明,我已经过惯了在人群中解决问题的生活,真要让我闲云野鹤下来,还真不能从大好河山里汲取更多的正能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朋友说他又不是一个容器,揭开盖子,就能够“咕嘟咕嘟”地朝里面灌装正能量。
  朋友在旅途中也病了一场,这使他显得有些憔悴无力。
  最后朋友感慨道:“旅行嘛,也就是变个方式生活几天,不需要寄托太多的要求和希冀,一次旅行就能够让人焕然变新人,这种想法太浪漫了,人最终还是要回来的。”
  其实,对于一个关心生活和内心的人来说,任何的变化和变换都有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有些是从正面得到的,而有些则是从负面得到的,在生活中无须分得太分明。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正能量,也需要负能量,负面的作用正在于让我们更鲜明地看到正面。我的这位朋友在旅行中遭遇和经历的看似负面的多些,但同时也有感悟,先不说他的感悟有没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却属于一种收获,何况不经过这些,他怎么能够看清楚哪些东西可以放下,哪些仍旧在缠绕着他?
  我们也需要负能量,有些人可能对此不太理解。可以打个比方,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人缘,肯定会有人对你不好,甚至不好到让你产生恨意,但你想过没有,这种不好让你比较出了哪些人对你是真正的好,你从恨里也渐渐明白了爱,同时让你看到自己是否足够坚强乐观、豁达向上。正如一次轻松美好的旅行可以让你看出平常里没有的理想和浪漫,而一次并不轻松美好的旅行则让你看日常态生活的必需和身边故人的可贵。
  再来看一个故事,会让我们对负能量的作用看得更加明白和理性些。
  故事说的是,心理学大师葛吉夫有一回在巴黎讲课,很受欢迎,几乎没有空着的座位。大家都听得虔诚用心,有些人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但有一个古怪的老头始终在唱反调,抱怨老师讲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讲课这样差还称什么大师?同学们都很烦他,但也没有办法应对他,人家毕竟有听课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接连听了几节课,这个古怪老头再也没有出现,大概是太失望了。其他同学都不由得松了口气,以后便可以不受干扰地聆听大师的教诲了。万万想不到,葛吉夫偏偏找到老头,竟然再次请他回来继续批评他。这次跟上次不同的是,老师还要给这个古怪的学生付“上课费”!同学们非常不解,有的甚至来了情绪,打算想办法对付这个古怪的老头。葛吉夫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这个人让你们懂得什么是暴躁、偏执,这种负面情绪是怎样把生活变成地狱的。”
  这么说来,这个古怪的老头也是一个合作的老师,让同学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葛吉夫付费给他不是很正当吗?同时,在真实的对比中,大家也认识到葛吉夫做人行事的胸怀和智慧,以及他出人意料的授课艺术。
  连大师面对的也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也要经常面对负面的东西,他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有正负,二者永远不会截然分开,那么只有接受,只有以更好的方式去应对。当我们认识到负能量也能够激发你的正能量,让你变得更明白,我们就可以放下许多解不开的结。
其他文献
“火争一炉烟,人争一口气”。一个“争”字掀起惊涛骇浪,激起狼烟四起,搅得满塘鱼跳,惊得遍山鸟飞。争,《现代汉语词典》上列有争夺、争脸、争气、争胜、争先等多种争法。概言之,就是要通过争力求得到什么或者达到什么。  漫漫人生路,有些事是一个人必须要争的。比如,比赛要争。不争就分不出胜负,分不出名次,看不出水平,比赛就失去了意义。运动员训练刻苦,才能取得好名次,争在平时训练上,体现在比赛的名次上;学习要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林斤澜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讲课。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充满了期待。很多同学为了能够亲耳听到自己渴望得到的写作“真经”,课前都认真地做了功课,纷纷准备好提問的小字条。  讲课开始了,教室里座无虚席。林斤澜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没有吱声,把它放下。然后,他又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还是一言未发地放下。后来,他又了看了几张字条,终于笑着发话了:“有人要我评价一下当代一些著名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全程陪同了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这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法关系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准备乘法方专机回国,周总理和部分官员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飞机场送行时,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机场为蓬皮杜送行的群众,他们冒着磅礴的大雨,淋着雨整齐地列队
19世纪初期,伦敦有一位小伙子很想当一名作家。但是,他做什么事情都很不顺利,他父亲正在坐牢,因为欠债累累。他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找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货仓里贴鞋油底的标签。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因此,才会在深夜里溜出去寄自己的第一篇稿子,因为他怕被别人看见了会笑话自己。一篇又一篇文章被退了回来,但是他还在坚持。最终,他的一篇文章被接受了。虽然没有报酬,但是编辑夸奖了他,承认了他的价值,认为
郑哲敏8岁那年,父亲郑章斐对他说,工农兵学商,商是最受人看不起的,你长大以后不要经商,而要好好念书,将来为祖国效力。郑章斐希望儿子能够完成他的愿望。  由于战乱和身体原因,郑哲敏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历程中,有很多残缺的片段。在这些断断续续不能上学的时光里,郑章斐总是利用出差机会,带郑哲敏到不同城市旅游,以便开阔他的视野。  郑哲敏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哥哥郑维敏
驶过岁月蹁跹的觥筹,聆听流年迂回的浅唱,触摸往事茕茕的沧桑……这一路,我一直与你同行。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习惯了有你的生活。算一下,也该有七年了吧。我们由不经意的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这七年我们曾经风雨兼程,我们也一路共享阳光。  还记得那一次数学竞赛,考前的一整天我都不在状态,考场上更是有些神情恍惚。考完后和你诉说,你说你也考得不好。我没有任何怀疑,心理似乎平衡了一些。可是当结果出来以后,我
贝时璋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自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为人处世,他友好、善良;搞研究做学问,他踏实、细致。???  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负责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时,讲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他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他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实验生物学
1  那天是周末,女儿去幼儿园培训班练琴,我在教室外的院子等着。这时,我看见两个老人从大门口走进来。那是一对老年夫妇,都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看打扮,是农村的老头老太。老太太腿脚不便,还拄着一根拐杖。尽管如此,老头还是挨得很近,时不时用手扶妻子一把。  两个人的步幅很小,边走边看。我想,他们是在等上课的孙子或者孙女下课吧。只听老头说,这是县直单位育儿园,这是教学楼。他的口吻和语态很像一位导游。经过
其实万花筒里,只有一朵花  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芒火四射,一个暗淡无光。悦纳前一个自己容易,悦纳后一个自己难。  平淡是另一个自己。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欢躲在灯火照不到的地方,渴望被关注是人之常情。然而,一个人要被社会关注,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比如出了比较大的名,做了相当富有的富翁,当了高级别的官,假若这些东西你一样也不占,也许就只能安于平淡。其实,平淡不等于庸庸碌碌,也不等于没有出息。接受自己的平淡,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曾被别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罪、侵犯过,而我们也都有踩过界限、侵犯他人的经历。在字典里,“侵犯”一词被定义为“任何对他人的攻击、违犯或过错”。所以,“侵犯”一词有着很广的内涵和外延,大到国家的侵略,小到邻里间的摩擦,有意的,无意的,在有生之年我们不知多少次做过侵犯他人的事情,也不知道多少次被他人侵犯过,数量之多,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大脑的记忆。  在《最后那些年》一书中,作者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