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如何影响中国对外传播:后疫情时代中国网络媒体全球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面对美国及其盟友持续的舆论污名化,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如何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改善国家形象,成为了亟需探讨的话题.疫情使得全球传播加速进入平台化时代,数字平台加深了对人们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平台的发展、演化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中铭刻的价值观和规范密切相关.中介化交往实践、平台算法、全球平台治理等微观、中观、宏观的三个层次构成了数字时代的全球信息流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平台有着重构全球网络交往生态以及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潜力,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极易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大众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霸权在数字时代的维护者.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数字平台的全球发展应当学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
其他文献
在生存实践知识论视角下,对教师知识分类的前提是将教师认知看作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实用主义的活动.据此,可以推演出两个关于教师知识属性的陈述:一是教师知识是有语境的;二是教师知识受实践的影响.教师知识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知识是动态地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的;第二,教师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连续体;第三,教师知识从个体知识走向群体(组织)知识.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控返贫风险是当前及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本文首先基于2018年全国人口较少民族100,312户脱贫家庭的数据,借鉴并扩展了计算VaR(Value at Risk)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出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概率);其次,基于2016—2018年Y省D州人口较少民族11,636户已脱贫家庭的数据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返贫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若扶贫政策及其撬动的社会资源对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家庭的投入保持不变,则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为1.01%;返贫风
常衮一族旧籍河内温县,唐初迁京兆新丰.常楚珪作为常氏移居京城第二代的主要人物,因曾任雍王李贤文学侍从,而对家族文学发展肇启先机,其所育四子亦在盛中唐政坛、文坛表现卓异.由大历朝宰相常衮主盟文坛,知其家族由文而仕发展道路的成功,并契合时代风气之潜转暗换.常氏与博陵崔氏的婚姻,是中古士族婚姻的变态,而与陈京一族的结姻,则属于典型的科第婚,此不仅使家族发展得到外援,也为家族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色彩.常氏家族的墓志多出自李阳冰等名家之手,据此可进一步推知其家族交往之层次与范围.常衮家族文学圈层呈现出以血缘、姻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压力的增大,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易被污名化,心理疾病患者的公众态度和舆论环境亟待改善.研究采用问卷法(研究一)和实验法(研究二),探讨了本质主义信念与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污名的一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1.个体持有的本质主义信念越强,越偏好对心理疾病患者使用名词标签;2.低同情个体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随着本质主义的提高而大幅提升,高同情个体的名词标签使用偏好随着本质主义的提高而略有变化.研究表明,
由于新闻与历史都是“实学”,故存在“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一说.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的价值并非作为历史资料归档,而是让“受众获益”.新闻学与历史学分属不同学科,二者有不尽相同的事实基础,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历史的本质是史实的真实,二者对时效的要求也不同.虽然新闻学继承了史家精神的衣钵,但是在新闻观念和新闻体制层面依旧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在新媒介环境中,由大众书写的新闻与由史家书写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全球文化的碰撞更让史家传统面临巨大的挑战.“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是对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大而化之,抹杀
意识三态观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框架.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共生的意识生态建设和由内而外的意识心态修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路径.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化、意识生态建设表面化、意识心态修养被动化.今后要重视意识三态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基于“政治认知”向基于“利益共识”“文化了解”“情感交融”和“生命自觉”深入转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生活化和生命化,促进师生植根于生活实践和生命
中国古代文学早已步出国门,日本从中国唐代时即开始输入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并体现于其本国的汉文创作和汉学两方面.欧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高度评价,在汉学方面涌现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研究论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有被世界认可而走出国门的典型.由此可引出思考,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文学的走向世界——关键是提高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和魅力,而不是依赖任何其他外力因素.
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和认同的关键实践,它以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的转变以及知与行的辩证循环转化为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举措,是国家从社会团结稳定的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文化的传播,促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公民进行的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过程性实践.其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构成其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教育关
《编码/解码》应被置于特定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语境中重新进行考察:以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新左派反对哈洛伦为代表的主流行为主义传播研究,借助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转向“意识形态”研究;该文本还表明新左派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同时保留经济基础“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即形成超越经济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度决定传播模式;霍尔通过重读马克思《导言》反对“过度结构化”方法,从而走向对阿尔都塞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
学习效能是移动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效能评估则是改进和提升移动外语学习效能的关键环节和基本路径.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围绕“学习效能”和“学习者体验”两个维度,通过设计问题、实施三轮访谈并进行层级编码,梳理和识别出移动外语学习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在此基础上,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认知对象、认知环境以及认知的实现方式等层面,探讨和分析了移动外语学习的哲学内涵,据此构建移动外语学习效能评估三维概念模型及其量化测度表征方法,以便为移动语言学习效能评估提供相应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