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吴江”。在新的发展阶段,吴江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主动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基本方针,以城市化的思路建设农村,以工业化的理念改造农业,以市民化的定位培育农民,大力推动吴江从利居之城、宜居之城向乐居之城转型升级,实现了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布局集中,推进城乡资源集约化
加强全域规划,整合城乡资源。吴江是苏南模式的代表,乡镇工业盛极一时,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小村镇建设全面开花、散乱无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按照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四大经济片区(沿苏、沿沪、沿湖、沿浙),探索“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建成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一个东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的十字形城市构架。2000年以来我市三次撤并调整村镇,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557个村合并为250个村,投入1500万元完成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将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375个农民集居点。最近,我市专门成立规划局,面向全国招聘市级规划师,按照一体化改革试点要求,力争年内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设置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制建设区。
创新置换手段,统筹城乡资源。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取消城镇建设规划区动迁农民宅基地安排,对非农民集居点的村庄明确为复垦农田,村庄建设用地优先调换至农民集居点建房,节余土地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进城,空间支持“三化”(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收益反哺“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在村庄治理中,农民可选择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公寓房,以农村社会保障置换取得城镇社会保障,实行城镇居民户籍登记转换。同时,不断改进城乡挂钩、局村帮扶方式,将各村分散零星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城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市镇村三方联合出资,由各镇农投公司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商业店面、打工集宿楼等村级物业,确保村集体长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物业140万平方米,村均收入接近150万元。
坚持居住集中,节约城乡资源。375个农民集居点按规划全面建成可节约用地8万亩,3年启动建设57个示范点,初步建成以人福村、圣塘村、群幸村、龙降桥村为代表的集中建设型村庄,以杨文头村、圣牛村、北联村、沈家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型村庄,以新友花园、山湖花园、新乐新村为代表的城市型社区,其中新乐新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农民公寓房200多万平方米,安排6200多户农户人住,农民集居点集聚5.6万户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5%。山湖花园、新友花园、新乐新村三大进城农民居住区全部建成可接纳农民6万人以上。今年市财政还将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户以下自然村进行整理搬迁,再建进城农民公寓房30万平方米以上,整理置换发展用地2000亩以上。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特色化
引入工业化标准提升农业。一是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农业园区,规划“全市万亩、各镇千亩”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同里北联科技农业、横扇太湖生态农业、平望草荡高效农业三大园区,已经申报1个省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像办工业企业一样办农业企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发展量质并举居全省前列,重点培育发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五条龙”。三是像创工业标准一样创农业标准,现有农业技术标准119项,其中15项被认定为江苏省地方标准,34项被认定为苏州市地方标准,种源技术已造就多个品牌。
引入合作化理念改造农业。1994年我市双浜村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设村级集体农场,实现从“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转变,“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燎原之势。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量化村級集体经营性资产5.2亿元;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超亿元,实现分红5000万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科社农户9566户,股本金1.01亿元,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其中横扇镇农机合作社成为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代表。今年我们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种粮面积每亩每年补贴300元,目前正研究实施合作社种桑养蚕补贴办法,全面振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传统品牌。通过“三大合作”改革。全市50.2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这为农民离土离乡创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入生态化功能拓展农业。一是主打绿色健康品牌,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现有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江苏全省唯一的无公害农水产品整体推进县(市)。2006年吴江市农产品健康保障工程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最佳实践奖,2006年全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现场会、2007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工作会议相继在吴江召开,向全省全国推广吴江农产品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二是开发度假休闲功能,建成苏州市星级农家乐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3家;绸都盛泽建成全国唯一一家活体丝绸文化博物馆;江苏省农具博物馆也将全面启动布馆;加快建设同里肖甸湖平原森林、横扇太湖绿洲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城乡互动交流的绿色通道。
追求生活同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主抓农村集居点基础设施配套,承接水、电、路、气、环保绿化、信息化“六网进村”。目前,区域供水、数字电视实现抄表到户,区域天然气正在加快建设,有望近年实现镇镇通;城乡公交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投资16亿元建成21公里南北快速干线成为沟通城乡的高速公路;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进入最后阶段,“市处理、镇转运、村收集、组保洁”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目标即将成为现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工业集中治污提标后也从示范村向集居点拓展,绿化建设列入环境竞赛核心指标。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市民卡工程,城乡居民持卡可办理社保、医保、公交、游园、银联、缴费、消费等12项业务,共享“多卡整合、一卡多用”的现代生活。“村村接通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手中一张卡”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就业保障逐步并轨。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两个300万元专项资金,一个300万元用于就业创业培训,一个300万元用于奖励企业吸纳就业。目前全市每10户家庭就有1人做“老板”,32万农村劳动力有23万人实现非农就业,农民收入7成来自工资性收入。1999年率先在全省将就业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2004年在全国率先一揽子对1982年以来所有失地农民纳入土地换保障制度。老年农民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部农民参加市民合作医疗,土保农民到龄享受每月260元保障收入,70岁以上农村老人和城镇无固定收入老人零缴费参保可直接享受每月120元政府养老补贴,新吴江人居住满两年也可参加市民合作医疗保险,社保、医保均凭市民卡在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使用。目前,14.1万农民参加土保,12万本市农民参加城镇社会保险,11.2万农民参加农保,49.7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全年保障补贴和支出超过5亿元。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农村集居点引入城市社区理念,建成1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形成行政办事、商贸服务、社区卫生、老年活动、农村文化、警务治安“六项服务”,部分服务实现市镇村联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高中全部进入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进镇(区)就学,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并派驻本市老教师,在师资配备上实现了城市与城镇、本地与外地基本统筹。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编印《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发放到每个农户,图文并茂宣传村规民约、土地制度、社保政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内容,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51个,农村(社区)图书馆室与市镇图书资源共享,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校园“十百千”(十镇联映百场演出千场电影)文艺下乡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农民工欢迎。实施农民健康工程,2006年建成江苏首家县级惠民医院,各农村集居点普遍建立卫生室,城乡居民看病实现同医同药同价,让农民切实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责任编辑:袁 文
坚持布局集中,推进城乡资源集约化
加强全域规划,整合城乡资源。吴江是苏南模式的代表,乡镇工业盛极一时,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小村镇建设全面开花、散乱无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按照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四大经济片区(沿苏、沿沪、沿湖、沿浙),探索“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建成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一个东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的十字形城市构架。2000年以来我市三次撤并调整村镇,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557个村合并为250个村,投入1500万元完成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将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375个农民集居点。最近,我市专门成立规划局,面向全国招聘市级规划师,按照一体化改革试点要求,力争年内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设置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制建设区。
创新置换手段,统筹城乡资源。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取消城镇建设规划区动迁农民宅基地安排,对非农民集居点的村庄明确为复垦农田,村庄建设用地优先调换至农民集居点建房,节余土地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进城,空间支持“三化”(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收益反哺“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在村庄治理中,农民可选择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公寓房,以农村社会保障置换取得城镇社会保障,实行城镇居民户籍登记转换。同时,不断改进城乡挂钩、局村帮扶方式,将各村分散零星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城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市镇村三方联合出资,由各镇农投公司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商业店面、打工集宿楼等村级物业,确保村集体长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物业140万平方米,村均收入接近150万元。
坚持居住集中,节约城乡资源。375个农民集居点按规划全面建成可节约用地8万亩,3年启动建设57个示范点,初步建成以人福村、圣塘村、群幸村、龙降桥村为代表的集中建设型村庄,以杨文头村、圣牛村、北联村、沈家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型村庄,以新友花园、山湖花园、新乐新村为代表的城市型社区,其中新乐新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农民公寓房200多万平方米,安排6200多户农户人住,农民集居点集聚5.6万户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5%。山湖花园、新友花园、新乐新村三大进城农民居住区全部建成可接纳农民6万人以上。今年市财政还将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户以下自然村进行整理搬迁,再建进城农民公寓房30万平方米以上,整理置换发展用地2000亩以上。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特色化
引入工业化标准提升农业。一是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农业园区,规划“全市万亩、各镇千亩”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同里北联科技农业、横扇太湖生态农业、平望草荡高效农业三大园区,已经申报1个省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像办工业企业一样办农业企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发展量质并举居全省前列,重点培育发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五条龙”。三是像创工业标准一样创农业标准,现有农业技术标准119项,其中15项被认定为江苏省地方标准,34项被认定为苏州市地方标准,种源技术已造就多个品牌。
引入合作化理念改造农业。1994年我市双浜村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设村级集体农场,实现从“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转变,“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燎原之势。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量化村級集体经营性资产5.2亿元;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超亿元,实现分红5000万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科社农户9566户,股本金1.01亿元,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其中横扇镇农机合作社成为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代表。今年我们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种粮面积每亩每年补贴300元,目前正研究实施合作社种桑养蚕补贴办法,全面振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传统品牌。通过“三大合作”改革。全市50.2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这为农民离土离乡创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入生态化功能拓展农业。一是主打绿色健康品牌,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现有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江苏全省唯一的无公害农水产品整体推进县(市)。2006年吴江市农产品健康保障工程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最佳实践奖,2006年全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现场会、2007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工作会议相继在吴江召开,向全省全国推广吴江农产品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二是开发度假休闲功能,建成苏州市星级农家乐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3家;绸都盛泽建成全国唯一一家活体丝绸文化博物馆;江苏省农具博物馆也将全面启动布馆;加快建设同里肖甸湖平原森林、横扇太湖绿洲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城乡互动交流的绿色通道。
追求生活同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主抓农村集居点基础设施配套,承接水、电、路、气、环保绿化、信息化“六网进村”。目前,区域供水、数字电视实现抄表到户,区域天然气正在加快建设,有望近年实现镇镇通;城乡公交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投资16亿元建成21公里南北快速干线成为沟通城乡的高速公路;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进入最后阶段,“市处理、镇转运、村收集、组保洁”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目标即将成为现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工业集中治污提标后也从示范村向集居点拓展,绿化建设列入环境竞赛核心指标。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市民卡工程,城乡居民持卡可办理社保、医保、公交、游园、银联、缴费、消费等12项业务,共享“多卡整合、一卡多用”的现代生活。“村村接通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手中一张卡”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就业保障逐步并轨。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两个300万元专项资金,一个300万元用于就业创业培训,一个300万元用于奖励企业吸纳就业。目前全市每10户家庭就有1人做“老板”,32万农村劳动力有23万人实现非农就业,农民收入7成来自工资性收入。1999年率先在全省将就业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2004年在全国率先一揽子对1982年以来所有失地农民纳入土地换保障制度。老年农民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部农民参加市民合作医疗,土保农民到龄享受每月260元保障收入,70岁以上农村老人和城镇无固定收入老人零缴费参保可直接享受每月120元政府养老补贴,新吴江人居住满两年也可参加市民合作医疗保险,社保、医保均凭市民卡在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使用。目前,14.1万农民参加土保,12万本市农民参加城镇社会保险,11.2万农民参加农保,49.7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全年保障补贴和支出超过5亿元。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农村集居点引入城市社区理念,建成1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形成行政办事、商贸服务、社区卫生、老年活动、农村文化、警务治安“六项服务”,部分服务实现市镇村联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高中全部进入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进镇(区)就学,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并派驻本市老教师,在师资配备上实现了城市与城镇、本地与外地基本统筹。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编印《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发放到每个农户,图文并茂宣传村规民约、土地制度、社保政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内容,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51个,农村(社区)图书馆室与市镇图书资源共享,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校园“十百千”(十镇联映百场演出千场电影)文艺下乡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农民工欢迎。实施农民健康工程,2006年建成江苏首家县级惠民医院,各农村集居点普遍建立卫生室,城乡居民看病实现同医同药同价,让农民切实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