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夏林:阎真创作了二十多年,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直坚持只写四本书,大概三十多万字,阎真的几本书都是写人类困境的,而且一直到了《活着之上》,把人类的困境及绝望和知识分子的绝望推到一个极致……
于慈江:阎真是我们的老班长,是我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我在想,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知道各个系差不多,有人说我们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阎真是一个例外,他始终怀揣着作家梦……
他这四部小说平均每五年一个节奏,我觉得不浮躁,写得非常地从容。
王彬彬:阎真现在写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太熟了,因为这个小说让我们会思考很多问题。有一些想法也没有理清楚,我现在想说三点:第一,从活着到活着,第二,是现实的问题,第三,我觉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黄德海:这部《活着之上》,讲了很多大学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本书写了很多压抑人、败坏人,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我在想,人们说的现实主义的问题,现实怎么一直没有一条非常熟悉的道路,每一个现实的角度好像都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的……
杨乐生:阎真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感觉是他在《沧浪之水》厚实的基础上,又一次的写作飞跃,刚才有人谈到《活着之上》讲的是今天的中国大学,今天的中国大学恐怕是制约或者是限制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
高远东:我研究这个《活着之上》,脑子里面出现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我看懂这个书的一个参照,我觉得这部小说,他是介于在《儒林外史》和《围城》之间来写的。什么意思呢?他是写大学、写知识界的一些事。这部小说,我觉得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忠实的记录……
孙民乐:这个小说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仔细分析,有很多人物,外面的人想进去找到真相,阎真整个的风格应该说从大的范畴来说是一个美的心,后现代以来这样的学者相当地少……
张灵:我看了这个作品,先来谈谈我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作品作为一部朴素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对一片土地或者是一定时空下的一定地域、一定职业的人的生活的真实的描绘,包括中小学、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人们的生存的状态,做了非常真实的描绘,这点我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张丽军:知识分子也是很重要的存在,主人翁在很悲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着。其实真正的生活比这个还要严酷,正如我们很多人提到生活比小说还要精彩。
李振:高校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出了问题,要挑战这样的体制,它的路径在哪?虽然说《活着之上》里面有非常强的人格取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发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方岩:作者在批判人文精神衰落的时候,矛头指向了制度、市场、社会道德和外部原因,但是唯独遗漏了一个自我侵犯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蓝博洲:我说一下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下的读者的看法。我在台湾算是少数比较关注大陆当代文学的一个文学界的人……
阎真教授反映的是很严肃的信念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追求什么?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观察到的,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的信念是传统的价值观没有了,所以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
夏商:这个小说当中有几个地方,我觉得他是关于尊严的小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来自于活着的尊严,所以作者在贯穿当中有着曹雪芹对灵魂的追求,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身份的讨论……
王华:我觉得这本书真得是非常好,让我们的教授、评论家们,在这大谈高校里面的无奈、绝望和恐惧,所以我觉得阎真老师做得非常好。
朱艳玲:我是一个编者,我想应该能够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敞开的态度,如果阎真的创作今后在细节上面,如在语言上面,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的一些改变,我觉得可能会更好,可能给我们的力量和回味的东西会更多……
周海波:我觉得如果把这部作品作为大学题材的作品叙事的话,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或者把握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它既是对大学校园、对大学的老师们叙事,同时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的写照……
逄春阶:阎真先生的《活着之上》,我感觉就是“累”,这个小说的名字我觉得应该改成《累》,没有上学“累”,上了学还得“累”,上博士“累”,上什么也是“累”,有了孩子还是“累”,一辈子就是“累”,阎真先生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个“累”。路遥本身也是“累死”的,很多的教授和学者,还有我们记者也是累,没有不累的。
王向辉:小说《活着之上》,阎真老师写困境写痛苦,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还有尊严,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从第一部就写尊严,他是能够坚守尊严的,为了尊严他可以放弃很多的东西,所以阎真老师在来之前,我一直在猜想他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个性……
鲁太光:我这几天想的都是路遥和“路遥文学奖”的事情,觉得首届“路遥文学奖”颁给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还真是一种巧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这里有一个线索,就是我们人的生存空间的开放的问题……
黄发有:我觉得《活着之上》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和《沧浪之水》一样写出了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如何不断的突破自己地底线,慢慢地往下降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他在这个表现过程的时候,也写出了内在的一种痛……
陈汉萍:阎真老师的作品,写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写出了知识分子底线的推敲及底线的坚持,也写了艰难地“活着之上”的意义,我觉得这在阎真老师自己的表达里面,讲到了他重新思考传统资源,这是很好的……
赵勇:说到《活着之上》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书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里面,或者是像这样的一个目标去努力。但是同时,我感觉里面有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把这样的批判呈现出来,使得在人物的刻画上,或者是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呈现上,显得有一些单一,使得人物的性格,或者是人物遭际的复杂性和丰满性的度降下来了……
冉劲松:我感觉这部小说是有朴实的奢华在里面的,看着写得娓娓道来的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精神上是很奢华的。另外还有一点是含蓄而挣扎的,这个是我的感觉,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言辞批判,但是给我们心中很多内心的挣扎,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阎真教授。
徐妍: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一个主题有一个主题的命运,这些都不是哪个人能够说清楚的,我谈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在今天的语境下,不断被提起……
葛水平:作为民间自发的“路遥文学奖”,我感得我们民间这样的奖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奖。
路遥的伟大在所有读者的心里面,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写的东西,真正的存世价值有多大,我不好说,但是如果大家都努力写,能够有一颗平静、平和的心去写,在这样的变革的时代下,也将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出现。
曹谷溪:非常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台湾来的陈大姐。有媒体说我是路遥的老师,这个话是不准确的,路遥是我的一个文学朋友,我有许多的文学朋友,路遥是我许多的文学朋友中接触最多或者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
张燕玲:本来文学史是精神史,而精神史就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上的,在这方面我觉得阎真做的很好,特别是细节的生动,比如说贴近人物写,我个人认为在阎真的笔下,他把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始终贯穿小说中。
仵埂:我觉得路遥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他写出了人的渺小和被现实的摧毁,包括今天我们谈论的作品里面也一样……
于慈江:阎真是我们的老班长,是我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我在想,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知道各个系差不多,有人说我们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阎真是一个例外,他始终怀揣着作家梦……
他这四部小说平均每五年一个节奏,我觉得不浮躁,写得非常地从容。
王彬彬:阎真现在写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太熟了,因为这个小说让我们会思考很多问题。有一些想法也没有理清楚,我现在想说三点:第一,从活着到活着,第二,是现实的问题,第三,我觉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黄德海:这部《活着之上》,讲了很多大学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本书写了很多压抑人、败坏人,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我在想,人们说的现实主义的问题,现实怎么一直没有一条非常熟悉的道路,每一个现实的角度好像都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的……
杨乐生:阎真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感觉是他在《沧浪之水》厚实的基础上,又一次的写作飞跃,刚才有人谈到《活着之上》讲的是今天的中国大学,今天的中国大学恐怕是制约或者是限制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
高远东:我研究这个《活着之上》,脑子里面出现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我看懂这个书的一个参照,我觉得这部小说,他是介于在《儒林外史》和《围城》之间来写的。什么意思呢?他是写大学、写知识界的一些事。这部小说,我觉得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忠实的记录……
孙民乐:这个小说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仔细分析,有很多人物,外面的人想进去找到真相,阎真整个的风格应该说从大的范畴来说是一个美的心,后现代以来这样的学者相当地少……
张灵:我看了这个作品,先来谈谈我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作品作为一部朴素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对一片土地或者是一定时空下的一定地域、一定职业的人的生活的真实的描绘,包括中小学、包括整个教育系统的人们的生存的状态,做了非常真实的描绘,这点我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张丽军:知识分子也是很重要的存在,主人翁在很悲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着。其实真正的生活比这个还要严酷,正如我们很多人提到生活比小说还要精彩。
李振:高校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出了问题,要挑战这样的体制,它的路径在哪?虽然说《活着之上》里面有非常强的人格取向,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发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方岩:作者在批判人文精神衰落的时候,矛头指向了制度、市场、社会道德和外部原因,但是唯独遗漏了一个自我侵犯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蓝博洲:我说一下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下的读者的看法。我在台湾算是少数比较关注大陆当代文学的一个文学界的人……
阎真教授反映的是很严肃的信念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追求什么?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观察到的,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的信念是传统的价值观没有了,所以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
夏商:这个小说当中有几个地方,我觉得他是关于尊严的小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来自于活着的尊严,所以作者在贯穿当中有着曹雪芹对灵魂的追求,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身份的讨论……
王华:我觉得这本书真得是非常好,让我们的教授、评论家们,在这大谈高校里面的无奈、绝望和恐惧,所以我觉得阎真老师做得非常好。
朱艳玲:我是一个编者,我想应该能够对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敞开的态度,如果阎真的创作今后在细节上面,如在语言上面,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的一些改变,我觉得可能会更好,可能给我们的力量和回味的东西会更多……
周海波:我觉得如果把这部作品作为大学题材的作品叙事的话,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或者把握这部作品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它既是对大学校园、对大学的老师们叙事,同时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的写照……
逄春阶:阎真先生的《活着之上》,我感觉就是“累”,这个小说的名字我觉得应该改成《累》,没有上学“累”,上了学还得“累”,上博士“累”,上什么也是“累”,有了孩子还是“累”,一辈子就是“累”,阎真先生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个“累”。路遥本身也是“累死”的,很多的教授和学者,还有我们记者也是累,没有不累的。
王向辉:小说《活着之上》,阎真老师写困境写痛苦,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还有尊严,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从第一部就写尊严,他是能够坚守尊严的,为了尊严他可以放弃很多的东西,所以阎真老师在来之前,我一直在猜想他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个性……
鲁太光:我这几天想的都是路遥和“路遥文学奖”的事情,觉得首届“路遥文学奖”颁给阎真老师的《活着之上》,还真是一种巧合,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这里有一个线索,就是我们人的生存空间的开放的问题……
黄发有:我觉得《活着之上》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和《沧浪之水》一样写出了知识分子在这个年代,如何不断的突破自己地底线,慢慢地往下降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他在这个表现过程的时候,也写出了内在的一种痛……
陈汉萍:阎真老师的作品,写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写出了知识分子底线的推敲及底线的坚持,也写了艰难地“活着之上”的意义,我觉得这在阎真老师自己的表达里面,讲到了他重新思考传统资源,这是很好的……
赵勇:说到《活着之上》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书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里面,或者是像这样的一个目标去努力。但是同时,我感觉里面有一些地方可能是为了把这样的批判呈现出来,使得在人物的刻画上,或者是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呈现上,显得有一些单一,使得人物的性格,或者是人物遭际的复杂性和丰满性的度降下来了……
冉劲松:我感觉这部小说是有朴实的奢华在里面的,看着写得娓娓道来的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精神上是很奢华的。另外还有一点是含蓄而挣扎的,这个是我的感觉,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言辞批判,但是给我们心中很多内心的挣扎,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阎真教授。
徐妍: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一个主题有一个主题的命运,这些都不是哪个人能够说清楚的,我谈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在今天的语境下,不断被提起……
葛水平:作为民间自发的“路遥文学奖”,我感得我们民间这样的奖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奖。
路遥的伟大在所有读者的心里面,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写的东西,真正的存世价值有多大,我不好说,但是如果大家都努力写,能够有一颗平静、平和的心去写,在这样的变革的时代下,也将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出现。
曹谷溪:非常感谢大会给我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台湾来的陈大姐。有媒体说我是路遥的老师,这个话是不准确的,路遥是我的一个文学朋友,我有许多的文学朋友,路遥是我许多的文学朋友中接触最多或者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
张燕玲:本来文学史是精神史,而精神史就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上的,在这方面我觉得阎真做的很好,特别是细节的生动,比如说贴近人物写,我个人认为在阎真的笔下,他把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始终贯穿小说中。
仵埂:我觉得路遥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他写出了人的渺小和被现实的摧毁,包括今天我们谈论的作品里面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