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含量对EQ70海洋工程用钢CCT曲线的影响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DIL805A热膨胀仪测定了 Ni含量分别为1.53%、1.72%、1.81%、2.06%的EQ70海洋工程用钢在不同冷速下的热膨胀曲线,结合组织观察和维氏硬度测定绘制其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冷速在0.5℃/s以下,试验钢的组织为贝氏体,冷速超过2℃/s时,组织全部转变为马氏体.随着Ni含量增加,试验钢的Ac3几乎不变,Ac1和Ms降低,贝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缩小,贝氏体转变的冷速范围扩大,贝氏体的形貌也发生变化,马氏体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T-CLSM)原位动态观察的方法,通过对动态视场下马氏体浮凸和贝氏体浮凸的鉴别,研究了含铜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和相变点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冷却速度由5℃/s升至20℃/s,试样的组织逐渐由贝氏体变为板条马氏体.HT-CLSM动态观察过程中,贝氏体形成速度慢,生长过程中伴有“互锁”现象,产生的浮凸较浅;随着冷速的升高,产生的马氏体浮凸有爆发性和阶段性趋势,多为成束状平行分布,且马氏体浮凸较深.当冷却速率为20℃/s时,动态观察下以成束马氏体形成为判据,测得Ms点为
为了提高疏浚工程船用低碳低合金耐磨钢的耐磨性能,分别采用淬火+200℃低温回火、淬火+250℃配分、循环热处理3种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进行热处理,并借助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组织与析出相,磨粒磨损试验机测试磨损质量损失,硬度计测试热处理钢的硬度.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200℃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基体中有少量碳化物,回火马氏体仍呈板条状;淬火-配分试验钢得到马氏体加较多残留奥氏体;经循环热处理后,试验钢中马氏体板条消失,基体中有颗粒状(Nb,Ti)C析出相.试验钢淬火-回火后硬度为39.5 HRC,淬火-配
研究了 12Cr-10Ni-Mo-Ti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在1000℃固溶处理+750℃重复低温固溶处理+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室温强度和低温冲击性能,并用XRD分析了不同固溶和时效工艺下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固溶处理工艺下时效响应强度逆转变奥氏体的析出和时效强化规律.结果表明,Cr-Ni-Mo-Ti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经1000℃固溶处理后再进行750℃低温固溶处理时以α\'→γ剪切逆相变形成奥氏体,不仅遗传奥氏体的晶粒形态和尺寸,且形成的奥氏体内高密度缺陷增大马氏体相变抗力
为改善10CrNiCuSi船板钢表面质量粗糙的问题,采用电阻炉开展了 1100~1300℃高温氧化试验,利用弯曲试验评价了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氧化铁皮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氧化速率增大,氧化层厚度明显增加.氧化铁皮主要由Fe2O3、Fe3O4、FeO和内氧化层组成,而内氧化层主要由FeNiCu、Fe2SiO4和FeO相组成.加热过程中Fe2SiO4/FeO共晶液相的产生对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具有重要影响.在1100℃和1150℃条件下,内氧化层中的Fe2SiO4呈现颗粒状或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等分析手段对C61齿轮钢试样经1000℃淬火+回火处理后组织和碳化物的析出行为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淬火和深冷状态下,一次碳化物基本溶解,基体为板条马氏体组织,此时固溶强化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强韧化基础.当回火温度为420℃时,析出的M3C渗碳体为其提供了较高的强度,但这种析出相的存在对冲击性能具有较大的损伤;M3C渗碳体会在482℃回火时溶解,10~20 nm尺寸的棒状M2C碳化物在板条马氏体内的弥散析出,提供了较高强
通过对比添加Nb前后72B钢丝的显微组织、拉伸曲线、弯曲次数分析了钢丝的基本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与72B钢丝相比,添加Nb后钢丝成品的晶粒度从12.5~13级升高至14~14.5级;屈服强度从1745.8 MPa提升至2108 MPa,提高了约20.7%;抗拉强度从1930.7 MPa提升至2209.5 MPa,提升了 14.4%;断裂前的弯曲次数从1041次增加到1335次,增加了 28.2%.说明钢丝在盖板针布的工作环境下具备更好的耐磨性,可以显著提高盖板针布的使用寿命.通过现场试验的验证,新材料钢丝
采用热模拟研究了 21Cr双相不锈钢在高温变形道次间隔时间内的静态软化行为,讨论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对静态再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条件通过影响两相内部应变分配进一步影响双相不锈钢静态软化行为.随着变形温度和变形程度增加,铁素体相内承担的应变增加,铁素体内部再结晶程度增加,促进双相不锈钢的静态软化程度增加;而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试验钢静态软化率的变化规律与奥氏体相承担的应变变化规律相同,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奥氏体相在应变速率为1s-1时的内部再结晶程度最低.21Cr双
采用洛氏硬度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在M2高速钢中添加微量Co对其回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试验钢回火之后的组织都为回火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碳化物.添加0.82%(质量分数,下同)Co使得M2高速钢的峰值硬度提高了约0.3 HRC,使600℃保温48 h之后的红硬性提高了约0.8 HRC,可以看出微量Co添加对M2高速钢的硬度和红硬性的提升效果不大,抗弯强度提高了约950 MPa,而使得M2高速钢的韧性略有降低,均为脆性断裂.通过对试验钢中的碳化物进行观察发现,两种试验钢析出的一次
利用蔡司显微镜和Nano Measurer金相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下新能源汽车用高Nb-Ti无取向硅钢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并利用ICP-MS对不同加热温度下Nb、Ti的固溶量进行检测分析;然后采用热模拟方法研究了热轧过程中试验钢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增加明显,而Nb、Ti的固溶量仅略有增加.当加热温度为1230℃、变形温度分别为11001050、1000℃时,在应变速率0.1 s-1、变形量30%和应变速率1 s-1、变形量80%的条件下单道次压缩后的试验钢均未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热变形温度为950~1200℃、应变速率为0.01~10 s-1条件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并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建立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的流变应力本构关系及热加工图.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高应变速率下,流变曲线出现“类屈服平台”.试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14.57 kJ·mol-1,应力指数为4.18,峰值应力本构方程为(ε)=3.6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