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艺术教育与美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青少年更是爱漂亮,爱打扮,喜欢新奇的东西。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是正确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易误入歧途。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美的追求会更高,这将要求国民审美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美育,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中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及“美育”的认识往往是片面、模糊的。如果不端正对审美、艺术美的正确认识,美育则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对于“美”的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世界观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古代先民认为“羊大为美”即物质上的享受为美;儒家主张“仁爱”、“尽善尽美”,提倡人生“充实谓之美”;道家追求“空灵”、“悟道”。他们追求的是人伦美、人生美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陶渊明隐居田园、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他们“乐山乐水”不仅仅是回避政治上的挫折,更在于寄情山水,追求“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可见中国传统美学主张修身、养性、寄情。而西方传统美学的代表——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情感,赞美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的。可见中西方传统美学都强调人性美。和睦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次序,富裕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社会美;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是一种自然美;《蒙娜丽莎》令人神往的微笑是一种艺术美。艺术美是以社会美、自然美为基础,根据主观审美情致创造的美的形式。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如果舍弃社会美、自然美,片面追求艺术美,得到的必然是本末倒置、空洞、苍白的美。这种只有美的形式,缺乏美的内容的审美,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凯洛夫说:“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的关系美。”契诃夫认为:“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反之,如果没有艺术美,生活就会缺乏情趣。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文化氛围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审美和审美教育的主体。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于美的形式,从形态看有自然与人为、有形与无形、具象与抽象等之分;美感有阳刚与阴柔、粗犷与细腻、华丽与朴素等之分;既有“阳春白雪”高雅之美,也有“下里巴人”通俗之美。一种美的形式在此时此地是美好和谐的,而在彼时彼地则可能成为不和谐、丑陋的事物。例如服装模特的鲜艳、别致的服装在舞台上是和谐得体的。而穿在大街上,人们一定认为她妖艳、放纵甚至是有神经病。故美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盲目地模仿、照搬,也许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美”实际上是和谐于自然规律、人性关系、社会生活进步,给人以感官或情感上愉悦的事物和形态。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只有正确地理解美,你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二、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误区
  
  认为艺术教育重在培养未来的艺术家,教学中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或少数特长生的培养;也有人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忽视美育的其它形式。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艺术及其教育的审美性。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从感官上接受训练,强化了视、听等感受能力,进一步领悟物象审美意义。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画眉鸟时,受过美术训练的人,会关注其姿态、色彩的美,而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会关注其鸣叫的音质、音色、韵律美。体会画眉灵性、可爱的生命美。我国的高中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包括审美素质),这就决定了其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其审美素质。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艺术家。艺术虽具有审美性,但是艺术作品是人们主观情感与个体意识的反映。艺术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段上多种多样,加之艺术家的人生观、审美观、道德观不同,因而形成艺术作品格调有高雅与庸俗之分。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一些作品不是反映社会生活中健康的、积极的一面,尽管技艺水平很高,那也是艺术的糟粕。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是美好的思想与完美的艺术境界二者的合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情感的慰籍,达到美育的目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非常热爱艺术:例如著名的画家凡高,痴迷于绘画艺术,忽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缺乏修身养性以至精神失常,37岁就自杀身亡。真正的艺术美,必须反映或歌颂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比艺术美更重要,美的内容比美的形式更重要。单纯地、片面地追求“艺术美”,必然导致畸形的人生和扭曲的人性。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不等于美育,美育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譬如学校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德、智、体、劳育与美育相结合;营造美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与强化学生审美实践相结合等。
  苏联教育家杰普莉茨卡娅指出:“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全面的发展。”达尔文说:“缺少美育使人失去审美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可见,高中美术课中的美育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应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既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机遇,更是挑战。因此,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要求;老师;新课标    一、要求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努力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冷落和贬低学生的发展、探究学习;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渗透;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
期刊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传授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政治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在这种形势下,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在一线的课堂教
期刊
自课程改革以来,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或诸多报刊、杂志中。一时间,讨论式教学再一次被我们推到了课改的前沿,但更多的声音却是“讨论式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很难有实际效果”。在这种声音下,面对讨论式教学很多教师望而却步,能够长久推行更是凤毛麟角了。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讨论式教学,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而在我们教
期刊
国家规定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新理念,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在“导”字上下功夫,研究“导”的艺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教学效率,让美术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从而奏响美术教学新一轮课改的最强音。    一、设置情境——导趣    创造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智慧的
期刊
初中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但我认为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
期刊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各类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语言和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期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利于着眼未来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当强调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不是采取过分依赖教师的那种注入式、一言堂的教授。这种指导,应当主张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去追求更多的知识和获得更多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做出独立的
期刊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