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an电子染色技术在筛查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865739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内镜i-Scan模式在右半结肠息肉样病变检出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2015年1月至12月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观察右半结肠后,分别采用白光模式(白光组,93例)及i-Scan模式(i-Scan组,96例)再次观察右半结肠,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情况。

结果

两次检查i-Scan组人均息肉检出数显著多于白光组(1.469比1.011,P=0.028),第2次退镜多检出息肉的患者多于白光组[37.5%(36/96)比22.6%(21/93),P=0.025],能够检出更多直径<5 mm的息肉[84.0%(42/50)比58.3%(14/24),P=0.016]。i-Scan组人均腺瘤检出数量多于白光组(0.979比0.624,P=0.039),第2次退镜多检出腺瘤的患者多于白光组[24.0%(23/96)比11.8%(11/93),P=0.030],两组多检出腺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can组与白光组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61.5%(59/96)、48.4%(45/93)(P=0.071),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7.9%(46/96)、35.5%(33/93)(P=0.083)。

结论

内镜i-Scan模式可增加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检出,并提高多发息肉及腺瘤患者息肉样病变的检出及小息肉(直径<5 mm)的检出。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为结直肠癌早期临床诊断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7至2012年海宁市32万余40~74岁目标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对筛查检出的肠道病变进行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类型等分析探讨。结果共完成初筛286 470例,顺应率88.96%;完成结肠镜检查29 069例,检出肠道病变7 408例,检出率25.48%;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
期刊
目的探讨CT门脉成像联合内镜超声指导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内镜下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3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65例。试验组患者用CT门脉成像评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数量和静脉曲张的程度,再行内镜下治疗;第二次治疗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评估食管旁及穿支静
期刊
目的探讨醋酸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结直肠小息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行内镜治疗的122例261个肠息肉依次采用放大内镜(ME)、NBI-ME和醋酸联合NBI-ME模式观察病灶,保留图像。分别由3位有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专家)及3位无放大内镜诊断经验的内镜医师(非专家)独立观察图像,图像评估依据工藤腺管开口形态分型诊断标准。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不同放大内镜模式对结直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