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绪洪 艺术和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绪洪
  1967年生于广东普宁,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主任。
  
  非常佩服我的同事们,他们总是会在日常的繁忙和辛劳中,在用勤奋和刻苦换来的清闲时刻中进行艺术的创作。虽然有时候这些创作不能算作大作或者具有惊人的光辉,但是,我想,这样的写作总是会使自己的心境在日常中得以超越,或者在平常的生活深谷和非凡的精神空间中建立一种微妙的联系,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照和我们对生命本体的关照达到相对和谐的境界。因为对于生命,张扬和恬静这两者之间是矛盾和冲突的,但对人生确又是相得益彰的,在紧迫和繁忙的现世,怎样使悠然成为一种自身精神栖息的修为,并试图在其中呈现似乎自我的抱负,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目前的速度时代。国画语言中的时间观及表意性为人生的轻灵特质的保持提供了语言之所。李绪洪是这样的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写作的受益者。
  可以说,对于用水墨的特质和情感征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认和感悟,李绪洪于此并没有把水墨当成一种使命,而是如同一些人那样,对待民族文化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和人文理想的态度、立场有一种彻底的坚守,虽然他在创作中也有很多对水墨语言的认识和探索,比如,他理解的语言趣味的问题,比如,水墨代表的思维样式怎样在具体的创作中成为一种自己思考的出发点的问题等。李绪洪是用一种相对当代和轻松的心态来看待水墨写作这件事,它跟自己的精神需要有关。
  《法师自然》这组新作品是李绪洪“荣升”建筑史博士时创作的。在这组作品中,淡定、松弛的笔墨,以及由情感和心力的投入构建起来的心灵融通,使我们感到艺术对生活关照时的愉悦;在这组脉络相对清楚和轻松的作品中,似乎有着两个线索,一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客观现实”的描写,这是真实可见的,我们充满感情的注视到的真实,正如作品中对现实景观的细致描写;同时,景象又被推向了时间之隅,成为超越现实真实的抽象现实—另一种“真实”。正像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所提出的“真实”一样,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先于语言,先于观念的体验整合和累积—使艺术家不断生成对现实的精神诉求,这种诉求源于艺术家个体的感受和经验的累加以及理性的心理整合。
  


  野花NO.4 李绪洪
  


  纸本彩墨 72cm×91cm 2006年
  
  李绪洪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私语”时刻,即是在一个普遍的命题中去观察我们自身的状况。画面像是对生活伸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动声色地去触及生活表象下的脉动;去解读生活以景观的方式呈现出的一切:生活的相互性和不稳定性;神秘却兴致盎然的一切。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画面的主题,也是生活的主题,其中充满希望、怀疑、幻想、渴望、神秘的细节,生活就在其中存在、创造、流传。
  2007年初于广州
  


  安坪 李绪洪 纸本彩墨 90cm×140cm 2006年
  


  花砖 李绪洪 纸本彩墨 70cm×90cm 2006年
  
  延伸阅读·评论
  李绪洪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并获博士学位,游走于艺术与建筑研究领域,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他却对水墨写生与观察情有独钟,并以之作为他艺术追求的一种方式。他所尝试的是一种直接与自然面对面对话,用心去全面写生观察的方法,经由眼睛对自然的理性阅读,从而捕捉到自然界所隐含的各种各样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将摧毁他对自然的固有形态意识,进而怀疑和否定以往的艺术经典;或许在痛苦的思索中剥离以往的审美经验;或许在领略自然的真谛后而有新的激情表现。李绪洪的水墨写生作品追求笔墨渲染与空白的文化意义,追求深远的思想与情感意境,而并不着意于对绘画材质和技术的刻意求全,或在物象的造型和色彩上各尽所能。他将生活中观察到的具体物象—树、房、花等物象进行提炼,把他们看作是形态、笔墨、线条、明暗、颜色、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物象是他水墨写生的载体,是物象而非本质,自然的物象是清晰的,艺术的物象是模糊的,他通过写生把艺术的物象和自然界的物象两者统一起来,并运用各种绘画手段,对景物进行取舍、挪移、夸张,强化细节,扩大特征,产生了视觉魅力,形成视觉美点。王维诗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即表明观察方法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用心灵观察,不仅看到物象的奥妙,还要领悟自然生命的繁华与幻灭。观察是艺术辨析的开始,其思路是回归事物的本质;观察是艺术家的修养,心随物动,对自然的阅读、理解、优化和淘汰,把对自然态度变成特殊的体会,变成物质与艺术的交流。缺乏写生观察的作品容易流于机械制作,落于俗套,无法在审美意蕴上给人以力量。可以肯定,李绪洪每一次水墨写生观察,都会有新发现或意外审美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他个体感受的独特风格。
  李绪洪的这批“野花”、“瀛州”、“阿拉”、“南华”、“施洞”等系列作品,有的用西画焦点透视法来写生,虚实对比造成远近差别,强化主体,使主次更分明;有的则运用中国画的“目识心记”散点法来写生。这两者的观察方式各不相同,前者侧重实景的客观写实,后者注重师法自然超乎意外。但不管用哪种观察方法,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加以灵活运用,使其和谐;而且笔墨与笔墨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随着他的眼睛和思维的运动形成了多元的黑白交叉对比,成为多变性、多元化的画面,成为新的视觉美点,成为他的个体绘画语言。李绪洪的水墨作品在传达对自然的一种体悟,方式从“形”介入,“形”是他画面的语汇,画面的精神载体,既写眼前之景,又写胸中之意,“因心造景”,“凝想形物”和“迁想妙得”。自然景物博大而富有生机,使李绪洪在写生时心灵触动,同时他的生活体验及学识修养给画面经营带来整体的审美能力。对自然之形的选择、改造、强化、经营甚至变构,使他的水墨产生了鲜活的形式语言,传达特有的视觉美,画面意境富于原创性。李绪洪的水墨写生作品是全因素投入,可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长征,是区别于呆在屋子里创作的艺术上的长征!这种艺术是比较困难的,常常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体悟和激情,使艺术家觉醒获得新的自由,在生命众多的困惑和迷惘中,这种艺术行动实际是一种审美拯救。李绪洪的水墨写生作品正如他的博士导师邓其生教授在他毕业时的题词赠送—“法师自然”。法师自然,加强写生观察,也许可以优化李绪洪对生活的态度,也许可以透过新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探索艺术,拓展她的艺术触角,保持艺术创作上的锐气,使作品时刻保持新鲜的感觉。
  (陈怡宁 《法师自然—析读李绪洪水墨写作》)
其他文献
1973年出生于西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硕士。      枣岭村之秋江天   188cm×155cm2006年
期刊
吕章申  1955年生,河北大名人。高级建筑师。198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党委书记,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人事司司长。现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从结绳记事开始,中国文字的形成就伴随着刻画和书写,那么,刻画和书写作为对文字内容的一种表达手段,其规范性的要求所带来的审美上的意义,在中国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书写的艺术在中国的
期刊
陈朝宝  1948年生于台湾彰化。1970年毕业于台湾艺专美术科国画组,1983年9月移居巴黎,2002年回台定居,现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    一、艺术的炼金术  所谓的“炼金术”(alchemy),原意是指由许多不同样态的事物相互联系、作用而成的一个复杂技术。它除了炼金以外还利用此来提炼长生不老仙丹,以达到肉体健康与不朽的功能;同时也冀求在肉体转变之时,获得心灵的启发与提升1。根据西方炼金术的
期刊
1972年出生于重庆,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      上)富春江畔陈亚敏128cm×245cm2007年  下)山中晨雾陈亚敏66cm×134cm2006年
期刊
林墉  1942年生,广东潮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    画画这件事,实在只是个体体验,即令通病,可服的无非是成药而已,未必都生效。至于评画论画,往往大都是岸上观鱼楼中望月,鱼该怎么鱼下去,月又何从月过来,是并不全说得出鱼味月光来的,就连都是画中人,评头品足起来,也无非善
期刊
一    美术史之所谓“画院”,傅抱石先生界定为“定一种制度官阶,有阶级的把画者集合拢来,供帝王的呼使,这个集体,就是‘画院’”。1但“画院”发展有其具体过程,其名称和内涵也多种不一。而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始,“画院”也似为“图画院”或“翰林图画院(局)”之简称,但如以之包罗整个中国美术史中的古代皇家美术机构,就显然不够精确了,但为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因之。  画院之始,一般均认为是在五代,至
期刊
欧豪年  193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县。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师从赵少昂。1970年定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大学华冈教授至今,并曾两任美术学系主任行政工作。2000年受聘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学会永久荣誉会长。      每一个观画者,都有一句“好在哪里”的诘问。喜爱欧豪年作品的人如此,不喜欢“岭南画派”的人也如此。差别只是问号和惊叹号的使用上。  其实,艺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两个字:“创新”,是在传统
期刊
1983年出生于内蒙古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画家。      红色的希望巴彦呼190cm×200cm 2006年
期刊
导师推介语  博士生薛晔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基础知识扎实,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确实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毕业论文《宋室南渡与画风流变》选取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但对比北宋、元代相对重视不够的南宋,对艺术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在对宋室南渡后画派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分析上和对画家与艺术赞助关系等分析上,颇有见解和独到之处。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教授)   
期刊
赵俊生  194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中水墨交流学会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赵俊生送我一本画集,我暇时翻阅,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我常见。交往多年,北京美术界活动又多,大小展览和不时的书画活动,常见他舞笔弄墨。不过这次看他的画集却有全新的强烈的感受。因为画集收进的全是精品,是画家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