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域文化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其中的德育因子也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学会挖掘地域仁爱文化。首先,我们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搜集与甄别,让立德树人更有效;其次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让立德树人更具体;再次通过活动推进走近地域文化,让立德树人更有根;最后通过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让立德树人更系统,从而让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仁爱之人。
【关键词】搜集甄别;学科渗透;活动推进;课程开发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成为当前每一位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自己的家应该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从古到今,每一个地方都沉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学生文明礼仪及德性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地域文化有“血缘性”,有“亲情感”,立足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一、搜集甄别 让立德树人有基地
在地域文化中,有的是优秀的,也有一些是庸俗的。而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立德树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搜集地域文化,然后把这些地域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甄别与梳理,选择对立德树人有用的内容。
比如,归仁地域文化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多。当年孔子游学至此,看到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感而发并留下了千古名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明朝万历四年,宿迁知县喻文伟受孔子的启发,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归仁”,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通过搜集与甄别归仁地域文化,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立德树人。比如,从古到今,无论是归仁的街道铺设布局,还是两旁的建筑设计都蕴含着浓浓的仁爱文化。街道名字中含有“仁”字,如仁义大街、仁孝大街、仁和路、仁礼路、仁政路、兴仁路、仁康路等;小区也有“仁”字,例如仁礼花园、仁和嘉苑、仁富花园、兴仁名府、仁德家园,并且每一个小区的文化布置都突显小区名字的内涵。仁礼花园小区的文化布置突出的是一个“礼”字,仁和嘉苑小区的文化布置体现的是一个“和”字等等。现在,无论走在归仁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仁爱文化。同时,归仁地域内有九座梅花山、乌鸦岭、回龙闸、水牛沉、潘人美故居、克复桥、复龙庵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我们立德树人提供了实践与活动的基地,也为立德树人可以扎根传统文化精髓之中奠定了基础。
在归仁境内,刘少奇曾经打响了三次著名的“江桥战役”,为重建淮北解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役中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董立功、陈福和、陈杰斯、苏中任、秦成贞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仁爱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典型材料。同时,归仁有地方特产“归仁三饼”,即绿豆饼、大饼、车轮饼。还有地方特色的戏种,船、花挑、跑毛驴、舞龙套、狮子会、高跷、口袋倖、亭阁、花鼓、采茶、八仙、扒缸等。这些民间艺术中都蕴含着浓浓的仁爱思想。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农民就会自发组织,走村串户,义务演出。特别是泗州戏,在归仁源远流长,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一提起泗州戏,都能哼上几句。这些,都让我们的立德树人更具有地方色彩,促进学生成为一名有根的人。
二、学科渗透 让立德树人有基础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数学教育,或者其它学科的教育,在其新课标中都会强调要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来开展。也就是说,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作为学生熟悉的地域文化更是我们学科教学的促进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基于地方文化提升立德树人效果,我们就要立足学科教学,把地域文化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家乡情感,而且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
比如,在教学数学学科中的百分数时,我们就把归仁的特产“归仁三饼”作为教学素材来开展教学:归仁车轮饼单价是6元每斤,归仁大饼价格是它的1/2,同时又是绿豆饼的1/3,归仁大饼与绿豆饼单价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地域情怀,让学生对归仁地域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再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孔子游春》,当学生通过学习水的四种品质(即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之后,结合孔子游历各地到我们归仁时说下的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让学生做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即探究“归仁”名字的来历,研究归仁在孔子这一千古名言的影响下的民风状况。也可以研究归仁各个以“仁”字命名的居民小区文化取向,还可以让学生研究以“仁”字来命名的归仁各大街道的含义,从而增强学生對乡土的情感。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把每一节课都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仁爱”案例来展开教学。美术课堂,我们会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手画自己的家乡等等,让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活动推进 让立德树人有平台
立德树人如果只依靠在教室里的讲授,是很难让仁爱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仁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仁爱”的文化精髓与内涵,从而把“立德树人”教育落实到位。
首先,自创文明礼仪操。我们结合地域文化中“仁”的精髓,组织学校名特优教师根据这些精髓,结合学生的实际,创编了学校“文明礼仪操”,把带有浓浓的地域风采的“仁爱文化”以一种外在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以加强对学生的仁爱教育,让学生从小都能够守礼、明德,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其次,定期举行师生展演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以地域文化为题材,至少举办一次师生书画展示活动,对于其中特别突出的书画作品我们会进行校内展出,或者张贴在楼层的走廊里供学生欣赏。由于这些书画作品全部来自于地域文化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另外,我们每学期还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说一说我的家乡征文活动,每年4月还会利用镇政府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活动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我们还定期举办“养成文明习惯,浸润学生德行”系列活动,每学期一次带着学生走进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活动,让学生养成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好习惯;让学生走进农田,感受父母家人的辛苦;带着学生走进社会搜集美德故事;走访当地知名人士,寻找先烈的足迹;还开展地域文化名片制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的仁爱思想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夯实立德树人的效果。
四、校本开发 让立德树人有素材
为了让基于地域文化的仁爱教育更系统,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开发出了《天下归仁——地域卷》。教材的初稿才出来,就已经让许多学生爱不释手,每天都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同时,每个班级基于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地域文化课”,系统感受地域文化,并对照教材中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去研究教材中所列举的地域文化,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登上了更高的水平。学生在研读这一校本教材、研究地域文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之,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立德树人,不但可以让地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地域文化体会到教材之外的知识美,净化自己的心灵,促进学生尊重地域文化、发展自己道德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成为仁爱之人,并促进教师创新性发展,提升教师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师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嗣同.仁爱[M].朝华出版社,2017.10
[2]牟钟鉴.新仁爱构想[M].人民出版社,2013.09
[3]万光军.孔孟仁爱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2
(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江苏 宿迁 223953)
【关键词】搜集甄别;学科渗透;活动推进;课程开发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成为当前每一位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自己的家应该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从古到今,每一个地方都沉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学生文明礼仪及德性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地域文化有“血缘性”,有“亲情感”,立足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一、搜集甄别 让立德树人有基地
在地域文化中,有的是优秀的,也有一些是庸俗的。而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立德树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搜集地域文化,然后把这些地域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甄别与梳理,选择对立德树人有用的内容。
比如,归仁地域文化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多。当年孔子游学至此,看到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感而发并留下了千古名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明朝万历四年,宿迁知县喻文伟受孔子的启发,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归仁”,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通过搜集与甄别归仁地域文化,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立德树人。比如,从古到今,无论是归仁的街道铺设布局,还是两旁的建筑设计都蕴含着浓浓的仁爱文化。街道名字中含有“仁”字,如仁义大街、仁孝大街、仁和路、仁礼路、仁政路、兴仁路、仁康路等;小区也有“仁”字,例如仁礼花园、仁和嘉苑、仁富花园、兴仁名府、仁德家园,并且每一个小区的文化布置都突显小区名字的内涵。仁礼花园小区的文化布置突出的是一个“礼”字,仁和嘉苑小区的文化布置体现的是一个“和”字等等。现在,无论走在归仁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仁爱文化。同时,归仁地域内有九座梅花山、乌鸦岭、回龙闸、水牛沉、潘人美故居、克复桥、复龙庵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我们立德树人提供了实践与活动的基地,也为立德树人可以扎根传统文化精髓之中奠定了基础。
在归仁境内,刘少奇曾经打响了三次著名的“江桥战役”,为重建淮北解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役中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董立功、陈福和、陈杰斯、苏中任、秦成贞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仁爱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典型材料。同时,归仁有地方特产“归仁三饼”,即绿豆饼、大饼、车轮饼。还有地方特色的戏种,船、花挑、跑毛驴、舞龙套、狮子会、高跷、口袋倖、亭阁、花鼓、采茶、八仙、扒缸等。这些民间艺术中都蕴含着浓浓的仁爱思想。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农民就会自发组织,走村串户,义务演出。特别是泗州戏,在归仁源远流长,不论男女老少,只要一提起泗州戏,都能哼上几句。这些,都让我们的立德树人更具有地方色彩,促进学生成为一名有根的人。
二、学科渗透 让立德树人有基础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数学教育,或者其它学科的教育,在其新课标中都会强调要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来开展。也就是说,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作为学生熟悉的地域文化更是我们学科教学的促进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基于地方文化提升立德树人效果,我们就要立足学科教学,把地域文化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家乡情感,而且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
比如,在教学数学学科中的百分数时,我们就把归仁的特产“归仁三饼”作为教学素材来开展教学:归仁车轮饼单价是6元每斤,归仁大饼价格是它的1/2,同时又是绿豆饼的1/3,归仁大饼与绿豆饼单价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地域情怀,让学生对归仁地域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再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孔子游春》,当学生通过学习水的四种品质(即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之后,结合孔子游历各地到我们归仁时说下的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让学生做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即探究“归仁”名字的来历,研究归仁在孔子这一千古名言的影响下的民风状况。也可以研究归仁各个以“仁”字命名的居民小区文化取向,还可以让学生研究以“仁”字来命名的归仁各大街道的含义,从而增强学生對乡土的情感。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把每一节课都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仁爱”案例来展开教学。美术课堂,我们会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手画自己的家乡等等,让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活动推进 让立德树人有平台
立德树人如果只依靠在教室里的讲授,是很难让仁爱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仁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仁爱”的文化精髓与内涵,从而把“立德树人”教育落实到位。
首先,自创文明礼仪操。我们结合地域文化中“仁”的精髓,组织学校名特优教师根据这些精髓,结合学生的实际,创编了学校“文明礼仪操”,把带有浓浓的地域风采的“仁爱文化”以一种外在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以加强对学生的仁爱教育,让学生从小都能够守礼、明德,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其次,定期举行师生展演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以地域文化为题材,至少举办一次师生书画展示活动,对于其中特别突出的书画作品我们会进行校内展出,或者张贴在楼层的走廊里供学生欣赏。由于这些书画作品全部来自于地域文化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另外,我们每学期还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说一说我的家乡征文活动,每年4月还会利用镇政府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活动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我们还定期举办“养成文明习惯,浸润学生德行”系列活动,每学期一次带着学生走进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活动,让学生养成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好习惯;让学生走进农田,感受父母家人的辛苦;带着学生走进社会搜集美德故事;走访当地知名人士,寻找先烈的足迹;还开展地域文化名片制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的仁爱思想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夯实立德树人的效果。
四、校本开发 让立德树人有素材
为了让基于地域文化的仁爱教育更系统,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开发出了《天下归仁——地域卷》。教材的初稿才出来,就已经让许多学生爱不释手,每天都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同时,每个班级基于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地域文化课”,系统感受地域文化,并对照教材中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去研究教材中所列举的地域文化,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登上了更高的水平。学生在研读这一校本教材、研究地域文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之,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立德树人,不但可以让地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地域文化体会到教材之外的知识美,净化自己的心灵,促进学生尊重地域文化、发展自己道德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成为仁爱之人,并促进教师创新性发展,提升教师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师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嗣同.仁爱[M].朝华出版社,2017.10
[2]牟钟鉴.新仁爱构想[M].人民出版社,2013.09
[3]万光军.孔孟仁爱论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2
(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江苏 宿迁 22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