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葫芦意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葫芦的象征意涵也在不断丰富。本文将文学、史学、民俗学相结合来探究《红楼梦》中的两类葫芦意象。瓢葫芦隐喻了李纨的人生志趣和生存智慧,藤蔓葫芦隐喻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名利对贾雨村等人的侵蚀。
  关键词:《红楼梦》 葫芦 意象
  民俗学家钟敬文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a葫芦意象在我国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了葫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这些意象的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关注较少,不过乔孝东在《绵绵瓜瓞与〈金瓶梅〉〈红楼梦〉“瓢”的借用意象解析》一文中对“禅瓢”的“瓢”意象进行了论述。其他学者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皆一笔带过。《红楼梦》中葫芦意象大致可分为瓢葫芦、藤蔓葫芦和闷葫芦三类,但闷葫芦意象与特定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关联度不高,故本文主要考察《红楼梦》中瓢葫芦、藤蔓葫芦这两类葫芦意象的具体意涵以及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一、李纨射覆之酒底——“瓢”葫芦
  《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而“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b。《红楼梦》的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草木意象对人物性格命运进行隐喻。关于李纨,前辈学者大多认为作者用梅花和稻比德她,但是前人对瓢葫芦与李纨的关系并未进行深入论述,故本文力图揭示瓢葫芦意象在李纨人物塑造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红楼梦》叙述了众人行“射覆”之令,众人所言之酒底、酒面皆与自身性格、命运息息相关。如黛玉所作的酒底饱含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她酒底所作的折足孤雁正是黛玉自身的影射。又如宝钗所射之“埘”字正影射宝钗在婚后对离开的宝玉的思念。而李纨所覆之字也与自身性格命运联系紧密。“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岫烟便射了一个‘绿’字,二人会意,各饮一口”c。李纨在此所取之诗或是为苏辙《九日三首》中“瓢尊空挂壁,九日若为欢”一句,又或是杜甫《对雪》中“瓢弃樽无绿,炉存似火红”一句。而岫烟射“绿”字,或是以刘希夷的《松友人之新丰》中的“泪随黄叶下,愁向绿樽生”一句相应,或是以杜甫的《对雪》一诗相应。葫芦有不同的形状,被人们赋予不同的用途,而李纨这里所指的为瓢葫芦,这种葫芦通常被挖去瓜瓤,剩下的空壳被人们做成器物,用以盛水、盛酒等。李纨覆“瓢”字,是因为她对瓢樽这一物品的敏感性,作者用瓢葫芦这一意象彰显李纨的人生志趣,也隐喻李纨对于贾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瓢葫芦象征李纨平淡自守的人生志趣 孔子认为诗歌应用以表达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怀。《红楼梦》的作者写李纨在射覆时采用了“瓢”字,这是作者以“瓢”这一意象向众人揭示李纨在贾府所处的地位,表现出李纨的安贫乐道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示出她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多用瓢葫芦来表现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箪食瓢饮”的赞美,后人在作品中也多对颜回表示赞扬,如孟子的《离娄下》、杨亿的《送张蜕秀才》。“箪食瓢饮”逐渐成为清贫自守和隐逸的代名词,如张昪的《满江红》、朱熹的《长溪林一鹗秀才有落发之愿示及诸贤诗卷因题其后二首·其一》,作者都用箪瓢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名利荣辱的漠视。他们在诗中书写生活的清贫与环境的困窘,其意旨在写落寞中的坚韧,彰显自身不屈的精神信仰。“挂瓢”又称“悬瓢”“挂树瓢空”“瓢挂树”等,而隐士被称为“弃瓢叟”“弃瓢翁”。《太平御览》记载了许由嫌风吹瓢响太过喧扰而摔瓢之事。后人在作品中对许由多有赞叹,如郑思肖的《许由弃瓢图》、胡俨的《题许由弃瓢图》。古人常用“挂瓢”“悬瓢”等喻隐居生活,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中的“瓢掛”、辛弃疾《生查子·简子似》中的“挂吾瓢”、李中《赠蒯亮处士》中的“悬瓢”。古人还将瓢葫芦与其他田园意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如骆宾王在《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中将“瓢”与“南山豆”“东陵瓜”“白云”等意象组合在一起,钱起的《山鸳栖隐》和杜甫的《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都将“三径”“一瓢”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都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这些诗都表现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并显示出一种对逍遥自由、淡泊高古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李纨所“射”之瓢与其他田园意象相互呼应,共同体现出李纨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李纨所居之地被称为“稻香村”。矮墙由黄泥筑就,墙头又用稻茎做掩护,院内有杏花茅屋,院外植有桑树、榆树、槿树、柘树,青篱、古井、佳蔬菜花又散落在山间,贾政说此景勾起他归农之意,众人也认为此地有田舍家风,李纨自称“稻香老农”。此外,李纨所作之诗和所占的花名也揭示出她的志趣。李纨在《文采风流》的匾额题诗中运用了梅意象,她青春守寡,身着素衣,以落梅自喻,正是说明了自己青春年华甘于寂寞,以平淡自守。李纨占花名抽到的签子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d,这也说明了她自己的隐逸之心,如槁木死灰一般,对俗世无见无闻。李纨选择半隐居的生活,一方面是命运所迫,另一方面也是她主动的选择。丈夫的早逝使李纨的人生遭到了打击,“寡妇失业”的她便继承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以一种半归隐的姿态在贾府中坚韧地活着。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贾母、王夫人对她也是颇为关照,正如凤姐所说:“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收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e可见,李纨的收入不菲,她虽不像颜回那样在物质上赤贫如洗,但是她在主观上与浮华的生活保持疏离,远离贾府权力中心,只是侍亲养子、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只有在凤姐生病之时,才同探春、宝钗一起操持家事。在处理家事时,她年纪最长,理应是最费心费力的一位,但却退居幕后,使探春成了主角,招致了生母的唇枪舌剑。事实证明,相对于凤姐的强势,她这种示弱确实也是充满智慧又实用的生存手段。所以,李纨是一位守得住富贵、又甘于隐逸的人。   瓢葫芦是李纨失去丈夫后自我激励的精神象征,同时,《红楼梦》的作者用瓢葫芦暗喻着李纨远离贾府的权势中心,且将瓢意象与梅意象、稻意象在文本中相互呼应,共同塑造出李纨在大观园中的隐士形象。
  (二)瓢葫芦隐喻李纨于贾府重振的“救世”之义 李纨虽然在贾府中没有遮天蔽日的权势,但她和其子贾兰却对贾府未来命运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纨的谶图、谶诗向我们暗示了日后贾兰进士及第、李纨母凭子贵并诰命加封之事。李纨和贾兰对贾府的重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瓢葫芦的“救世”意义相契合。
  瓢葫芦在先秦时期,就具有生殖繁衍的意义。《逍遥游》中记载:“瓠,剖之以为瓢。”瓢葫芦的形状像女性的子宫,且多籽。闻一多认为:“因为瓜类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妙象征。”f如《诗经·大雅》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句子,瓢葫芦被人们寄予了子孙昌茂、繁衍不息的期望。《礼记·昏义》中记载新婚夫妇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醑”,“就是以两瓢相合象征夫妇合体、男女相交,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观念”g。此外,因为瓢葫芦具有可漂浮的特性,所以又衍化出救世的功能。古人认为在洪水来临之际,葫芦可以拯救人类性命,这在中国很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布依族《赛胡细妹造人烟》的古歌、水族《兄妹种瓜》的神话等都记载了在洪水来临之时,人们钻进葫芦里从而逃过一劫的故事。
  李纨悉心培育贾兰,这对重振贾府有重要意义。贾政无能乃至迂腐,贾敬逃避管家的责任,贾赦好色无度,贾琏嗜色如命,贾珍恣意寻欢,贾蓉荒淫乱伦,贾环卑鄙猥琐,宝玉是个“富贵闲人”,只有贾兰一心致力于仕途经济。贾家人若想世代荣华下去,在抄家之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便是重要的方式。贾兰在《红楼梦》热闹的场景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有时元宵节都不在。可见贾兰大多因礼节要求而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将精力主要放在诵读经典上。此外,李纨并没有将贾兰培育成一个书呆子,她要求贾兰文武双全,小说中写贾兰闲时便演习骑射。总之,在李纨的悉心培育下,贾兰成为一位勤奋刻苦、文武皆擅的贵公子。
  放观整个贾府,只有贾兰既品行端庄,又积极学习儒家经典,为科举事业而不懈奋斗。正是有了李纨对他的悉心培养,才有了贾兰日后的一试中举,有了“兰桂齐芳”的局面。瓢葫芦正是象征了着李纨对贾府的“救世”作用。
  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藤蔓”葫芦
  《红楼梦》中,贾雨村与藤蔓葫芦这一意象关系密切,贾雨村被称为“葫芦僧”。前人大多从“糊涂”与“葫芦”的谐音角度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进行阐释,本节重点从葫芦藤的缠绕性来论述其象征意涵。葫芦的藤蔓之间缠绕不断,相互交错,这像极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官场尤甚,而复杂的官场关系又極易滋生腐败。作者在《红楼梦》中用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官场的黑暗,也隐喻名利对贾雨村、小沙弥的侵蚀,便有了被判得不明不白的葫芦案。
  (一)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 元明清文人多用藤蔓葫芦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较有代表性的是汤显祖的《邯郸记》:“﹝宇﹞万年枝上葫芦缠。﹝萧﹞老相公,怎么说个葫芦缠?﹝宇笑介﹞脚不缠不小,官不缠不大哩。”h宇文融认为官场关系复杂,只有那些擅长逢迎攀附的人才能官运亨通。而明代官场确实存在结党营私的现象。徐林说:“有明一代……朝廷上下趋炎附势,卖官爵,官场等于市场。”i汤显祖在作品中用“葫芦缠”意象来描写官员间相互攀附的现象。
  《红楼梦》的作者也用葫芦缠绕隐喻人际关系的复杂。贾雨村与小说中的多位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改变了贾雨村等人的命运轨迹。其一,藤蔓葫芦喻贾雨村与甄家、葫芦庙内小沙弥间的复杂关系。从仁清巷延伸出一根葫芦藤,藤上缀着甄家及相邻的葫芦庙,庙中住着小沙弥,也寄居着贾雨村,地理位置的相邻为这几人提供相识的机会,他们之间有着缠绕不断的联系。贾雨村因生活困顿而寄居在葫芦庙内,无钱科考,而甄远道为其准备盘费余事,贾雨村才得以进京赶考。也正因甄远道常在家中提及贾雨村,甄家婢女娇杏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被其娶为妾,后被扶为正妻。此外,正因为贾雨村曾寄居在葫芦庙中,所以庙内的小沙弥便认识他,后来贾雨村判香菱之案时,还俗后的小沙弥便告知香菱的身世及“护官符”,于是贾雨村徇私枉法,帮了薛家。小沙弥是致使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关键人物。此外,贾雨村又因小沙弥了解的信息过多而远远地充发了他。葫芦庙地方狭窄,故当葫芦庙炸供时,相邻的甄家烧得只剩瓦砾。甄家自此破败,甄士隐不久后便跟了疯跛道人去了,看破红尘的甄士隐得到了解脱。而贾雨村与甄士隐相对,贾雨村醉心于名利,在经历了几次宦海沉浮后最终被罢官,又遇甄士隐,两人共同归结了《红楼梦》。
  其二,藤蔓葫芦隐喻贾雨村在官场上和他人复杂的关系。清初官场确实存在官员之间相互攀附的现象。“各级官史追求享受安逸,三五成群,互相交结,商谋私事,徇庇党羽,图取财赂,作弊营私”j,这段话写出了清代各级官员之间相互勾连、贪腐严重的状况。《红楼梦》的作者也在小说中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贾雨村的仕宦生涯就是例证。贾雨村被贬后,去林如海家教书,偶遇张如圭和冷子兴,前者告知他都中正奏准起复旧员之信,后者为他献计,让他央烦林如海为其寻找门路。而凑巧黛玉要去都中,林如海便为贾雨村写了荐书,让他同黛玉一同前往贾府,作者写贾雨村“依附”黛玉而行,“依附”二字不仅说明贾雨村的船是依附黛玉的,而且暗示他的仕途之路也是依附林家、贾家的。贾雨村在贾政的帮助下,先谋了一个复职侯缺,后又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缺。他上任后便遇到了薛蟠的案子。他本要派人捉拿薛蟠,而有个门子却示意他不要发签。退堂后,门子向贾雨村展示“护官符”,这是一张写有当地大乡绅姓名的单子,又向贾雨村介绍薛家的权势和香菱的身世。贾雨村知晓了薛家与贾家的利害关系,又想到自己因贾家的帮扶才得到这个官位,便为薛蟠开脱,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后又为了讨好贾赦,将石呆子弄得家破人亡。《红楼梦》中贾芸对贾雨村的评价十分准确,说他既能干,又长于钻营。   《红楼梦》仁清巷里的这根藤缀连着许多人物,从姑苏、扬州伸到都中,贾雨村攀着这根藤上的人物考中进士、升官,被贬后又靠着攀附这根藤上的人物被复用,也为这根藤上的人多次徇私枉法。贾雨村整个仕宦生活都与这根藤上的人缠绕不清,作者用藤蔓葫芦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也隐喻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与腐朽。
  (二)藤蔓葫芦隐喻名利对贾雨村等人的侵蚀在中国古代,儒生的普遍理想是入仕做官,但很多人在宦海中迷失自我,被名利纠缠一生,“就如同藤蔓葫芦的蜿蜒缠绕,不仅会汲取其他植物的营养,还会使得植物失去生长发展的空间”k。
  很多诗人对此有所阐释,如元代方回在《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中写道:“葫芦自与葫芦缠,更要闲人缠葛藤。”明代湛若水的《赠霍渭先进士毕姻归南海长律一百韵》中写道:“大醒尘土梦,勇斩葫芦缠。”霍与瑕在《府江吟·其六》中写道:“葫芦缠缚何时,慧剑封尘独苦。”而《红楼梦》中葫芦僧贾雨村和曾住葫芦庙内的小沙弥都是受到了名利的侵蚀。
  葫芦庙内的小沙弥身处佛门净地,已受了十戒,本应远离世俗名利的侵扰,但他却为了图轻省热闹,还了俗,当了门子。他本想着凭着和贾雨村是旧相识的关系能受到提携,但是没想到贾雨村因他了解的信息太多而远远地充发了他。
  贾雨村胡乱地判葫芦案是他受名利侵蚀的生动写照。宋元民间俗语中有“葫芦提”一词,“葫芦提”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显现。如董解元的《西厢记》中有“一夜葫芦提闹到晓”和“葫芦提把寺院荧烧”之语。“葫芦提”还可以写成“胡卢提”“胡芦蹄”。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用“葫芦提”来形容窦娥所蒙之冤的不明不白;王仲文的《救孝子贤母不认尸》用葫芦提形容县令妄断案,使自己蒙受冤屈。《水浒传》中有“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殓”语,《金瓶梅》中有“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语。“葫芦提”在这些作品中都含有糊里糊涂之义,多以“葫芦提”形容作品中的人物蒙受不白之冤,案子被胡乱地判了。《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也没有让施暴者薛蟠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徇私枉法。不过这与其多数作品中所述的“糊涂”存在差别,贾雨村并不是一位愚笨的庸官,他对案件的真相知晓得清清楚楚,他听了冯家人的诉讼后,就已经明辨了薛蟠为无赖、仗势欺人之人,也即将做出正确的抓捕方案。但是在门子向他使眼色并告知薛蟠与贾家的利害关系后,他便为薛蟠施了“金蝉脱壳”之计,使薛蟠本人逃离了法律的制裁。他在清醒的状态下胡判了这桩案件。
  葫芦案对贾雨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寓意着名利对贾雨村的侵蚀使他彻底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恩师段江丽在《贾雨村的堕落之路》一文中指出:“‘乱判葫芦案’是贾雨村放弃士大夫核心价值,出卖人格和灵魂的标志。”’l在断葫芦案之前,贾雨村虽有骄纵、贪酷之举,但是他还守得住道德底线,而葫芦案是他成为一个利欲熏心的腐败官吏的转折点。当他被上司寻空参了一本后,仕途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他重新思考为官之路,而冷子兴和小沙弥都成为他走上攀附权贵、污浊卑鄙之路的助推力。断葫芦案的前半部分,贾雨村是有着良知的,想要捉拿薛蟠归案,但是当门子向他讲了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后,他便用钱解决了此事,他一心只是想让薛蟠免除牢狱之灾,而不把对自己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放在心上,视英莲为陌生人,贾雨村此时已经完全被名利蒙住双眼,变得冷血无情。而事后他又向贾政和王子腾修书巴结,此后,他便视攀附逐利为官场常事。
  三、结语
  《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葫芦,显示出葫芦意象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作者既对前人赋予葫芦意象的意涵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瓢葫芦与李纨的志趣、命运相连,又以藤蔓葫芦喻贾雨村等人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名利对其的侵蚀。这体现出《红楼梦》作者知识积累的广博,也体现出他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段。不同形态的葫芦意象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涵,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的探究只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葫芦意象与佛道思想的关系还可以有深入的研究。
  a 钟敬文:《葫芦是人文瓜果——在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第30页。
  b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cde〔清〕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2页,第871页,第599页。
  f 闻一多:《神话与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g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84页。
  h 〔明〕汤显祖,朔方笺校: 《汤显祖全集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i 徐林:《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1页。
  j 孟昭信:《康熙大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k 王淼:《明代葫芦意象的象征意涵研究》,《曲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论文》,2018年。
  l 段江丽:《贾雨村的堕落之路》,《文史知识》2015年第10期,第53页。
  参考文献:
  [1] 湯显祖,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3[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2]孟昭信,康熙大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闻一多.神话与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 王淼.明代葫芦意象的象征意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8] 乔孝冬.绵绵瓜瓞与《金瓶梅》《红楼梦》“瓢”的借用意象解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段江丽.贾雨村的堕落之路[J].文史知识,2015(10).
  作 者: 沈爽,北京语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昌耀的神通感觉和诗艺锤炼在他经典诗篇中浑融地呈现出来。西部风物在他诗中不是程式化的自动映射,而是与诗人秉性、意绪、灵气浇筑一体。昌耀擅长有力量的开端,辅以文言句法、跨行长句感觉延宕的形式,拟构出诗人灵妙感应的场景,并从身体感觉写出意志楔入命运的罅隙。他的多首佳作常常是自然的力量、时代施予的命运的力量、自我攀升的力量三合一状,达到一种“最高级的诗”的水准。而他对特殊时期旧作的改写乃至重写,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 余华长篇小说《文城》体现出其创作风格的持续转向。他将目光延伸到一个世纪之前的蛮荒时代,展现了主人公在乱世中刻骨铭心的寻爱之旅以及荡气回肠的正义之战。如果说《兄弟》的问世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中那种冷酷与血腥的盛极而衰,《第七天》表明他尝试寻找创作上的突破而最终草草收场的话,那么,《文城》的出现则意味着他开始回归到人物与故事的深层之中,去发掘那些普通人之间的爱与背叛、温情与信义。  关键词:余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 路遥笔下如纤夫般的悲剧意识是从个体叙事的结构线索出发,进而提炼出对人类生命意识的普遍性思考,这种悲剧意识不仅超越了文本的时代意义,还进一步深化为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生命艺术。笔者将从城乡户籍制度背景下的二元对立格局、个人主义背后的“罪”与“罚”的悲剧美学、沉入“平凡的世界”的命运圈套这三个维度分析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中平民英雄人物在现实反抗中所体现的悲剧色彩的多重因素,展现人物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