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报道中的大众情怀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对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可谓功不可没,它己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种观点认为,如果说几头“奶牛”供养了报纸,那么,房地产广告正日益成为最大的那头“奶牛”。于是不可避免的,房产商会向报纸的舆论阵地施加较强的影响力。但作为一个从业近8年的房地产记者,笔者在自己的报道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房地产报道才有生命力。这也是《钱江晚报》“赋予经济报道人文关怀、大众情怀”办报理念的体现。
  
  媒体立场:
  记者要做船头的眺望者
  
  房地产报道对于市场的引导作用可能强于其他报道领域。如房价走势等,如果记者误导,公众盲目跟风,可能就会助涨房价。这时就需要记者有较强的市场分辨力,不随波逐流,在市场过热时发出警示。有人曾选取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9家综合性日报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报纸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态度与广告的行业集中度密切相关。像《北京青年报》等房地产广告比重较高的报纸较多使用“供不应求”、“排起长龙”、“销售火爆”等形容词报道“房地产市场”,较少使用“投机”、“泡沫”、“虚火”等形容词反映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而《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房地产广告比重较少的报纸则与其背道而驰。
  在房地产报道中,媒体立场是决定报道态度的关键。你到底是偏重报道行业动态,还是偏重报道百姓声音?《钱江晚报》房地产报道的选题原则是多从百姓角度出发,反映百姓住房中的困难问题,不回避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房价过高和群众住房困难,买不起住房的矛盾,一直是房地产报道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2005年前,杭州房价每年以超出10%的增幅迅猛上升,《钱江晚报》以此为焦点,推出了《高生活成本将削弱城市竞争力》、《开发商惜售带来了什么》等警示性的报道,对房价飞速上涨阶段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曝了光”;2005年后,“国八条”、“国六条”等房产新政相继出台,杭州飞速上涨的房价踩了刹车,开发商面对90平方米套型面积占70%以上比例的规定无所适从,牢骚颇多。《钱江晚报》又适时推出《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90平方米房源调查》、《90平方米经典户型展示》等解读政策,促进政策落实的大型系列报道。
  
  报道选题:
  民生报道才是报道重点
  
  房地产报道本身就是和一个个楼盘打交通,免不了有些行业动态,如开工、竣工消息,项目介绍等,但老百姓在关注这些消息的同时,也需要一些重大题材的调查类报道,如媒体对于这个市场走向的看法,媒体对于市场中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披露。而后者才是房地产报道的重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楼价飞快飙升的这几年里,见诸报端的总是某某楼盘开盘当日销售多少、排长队抢购等。有关建筑的品质、楼盘的设计质量、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使用等有关内在品质的问题,被一片热闹的表面景象所淹没。有些天天跑在楼市第一线的记者对开发商和楼盘说起来如数家珍,但只要你深入问一下这楼盘有什么缺点的时候,他无言以对,因为他了解到的可能就是开发商告诉他的那么多。显然,这不是一个专业、理性的房产记者所为。
  2004年5月,《钱江晚报》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经济适用房,多少爱与痛》。其实,越是在房价飞速上涨的时代,人们对经济适用房这一特殊保障性房源的渴求就越显强烈。2004年依然闹猛、依然热情高涨的浙江省第十一届房地产博览会后,在一套房动辄上百万元的楼市中,中低价房实在太难找的现象又一次凸显出来。杭州自2001年以来,公开推出了近9000套经济适用房,而领取了经济适用房准购证的人目前已有6万之多,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可见一斑。经济适用房的严重供不应求让人们对中低价房更加望洋兴叹。这组主题报道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经济适用房的严重短缺,经济适用房销售当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中低收入阶层对经济适用房的渴望心态等,并因其贴近性和切中热点赢得读者的广泛好评。这组报道后来获《钱江晚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一时间“90平方米”成为楼市的关键词。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从6月1日开始,新审批开工的商品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占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对此规定,不少开发商颇有微词。由于地方尚未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大多数媒体对此都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只是照登新华社消息。虽说90平方米的细则没有出台,这一政策如何演绎还是未知数。但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老百姓对这一政策的巨大的拥护热情。可是,90平方米房源真正出笼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消化,90平方米的户型设计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钱江晚报》在杭州媒体中率先推出《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的大型调查,围绕“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现阶段理性的消费观应该是怎样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90平方米?市场离我们的需要有多远?”等问题采访了开发商、购房者、建筑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组报道切中了百姓的阅读脉博,很受好评,获《钱江晚报》好新闻一等奖。
  
  百姓故事:
  为大众情怀描色添彩
  
  房地产报道不仅仅是“观点+数据+分析”的组合体,购房者最喜闻乐见的是对其生活的原生态描述,而这就是楼市中的百姓故事。这些故事让专业理性的房地产报道有了“血肉之躯”。在人物化的叙述方式中,房地产报道找到了和大众心心相映的另一个结合点。
  《钱江晚报》在2004年推出了《100位购房者的购房故事》,2007年又推出了《楼市刺客行动系列报道》。这两个专栏都是以百姓故事为主体的。前者是楼市中各色人等的故事,他们中有炒房者、单身贵族、房子被套牢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楼市主体,让阅读者感同身受。后者是用一些购房者的亲身经历为楼市“挑刺”,如房产交易中的猫腻、房产设计中的缺陷等。
  2006年9月,在《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大型主题调查《住在杭州,你的幸福感有多高》,在不同房龄、档次的30个小区发放问卷1050份,对30多位不同年龄、收入的住户进行了专访,采集了各种精彩故事。生活在杭州,各种人对居住幸福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些故事的汇集可谓是现代人居住幸福观的形象展示。
  
  贴近大众,
  应避免走入误区
  
  由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闻报道的导向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媒体将大众情怀理解为一味为购房者说话,盲目做舆论监督报道,甚至走入了误区,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泡沫”警报不能随便拉。近些年,国内房价猛涨,不少媒体特别是网络一提起房地产就连带着“泡沫”两字。一些境外媒体也指责中国内地房地产有“泡沫”,还将其和日本、泰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当时的情况相比较,觉得中国内地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
  其实,中国内地现在的情况和当时日本、泰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经济背景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相反,吸取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日本的教训,我国建设部早已在内地各大城市建立了房地产业预警机制,定期对一些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提出措施。且不论杭州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房地产报道对市场的影响程度非常巨大,如果一家权威媒体指出市场有泡沫,那么老百姓可能会持币待购,开发商会暂时停止拿地,选择观望,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房地产形势的判断、对市场的预测和房价的估计,是老百姓看房地产报道的永恒主题。《钱江晚报》的房地产报道尽量不对市场作出预测,即使作预测性报道,也只是提供不同的看法,记者不做主观评论。更何况2005年宏观调控前,“泡沫”声铺天盖地,而调控后房价也没有根本下降,“泡沫”的说法也不成立。
  有些题材坚决不能碰。房地产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其涉及到的拿地、拆迁、建设、销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影响重大,如果见报的话,稍有不慎,会误导人心,扰乱市场秩序,使国民经济蒙受损失。因此,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判别力,始终把好房地产报道的“方向盘”。比如,房价的涨跌一直是市场最关注的热点,但无论报道房价涨还是跌,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房价的涨跌一般政府部门都会定期公布,媒体自行采集数据也缺乏权威性。
  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记者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使报道的积极意义最大化,这是一门运用辩证法的艺术,掌握得好,能使我们的报道更趋理性,发挥更大的作用。
  《钱江晚报》房地产报道一直主张记者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一些楼盘的销售问题。2007年5月份,楼市成交量突然放大,达到4683套,创下20个月以来的楼市新高,就连2006年5月的成交量4084套也难以企及。销售形势真的转好了吗?楼市重新回暖?在别的媒体一片赞歌之际,《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火热楼市下多点从容心态》让大家保持着一份冷静的思考。
  同样,在舆论监督报道上,我们也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如2006年楼市陷入低谷,一些楼盘受区块影响自降二期售价,引起一期购房者的投诉。购房者来到媒体要求舆论支持,整个板块的开发商也对此提出质疑。本市的一家媒体客观报道了整个事件,对开发商自降价格的行为在质疑的同时,也提出“市场经济下楼盘定价是自发行为”的另一种看法。事后,被监督的开发商告诉记者,虽说媒体的介入让事态处理更加棘手,但对其客观的报道和观点还是认可的,以后开发商对处理类似事件也有了更全面的考虑。
  
  作者单位《钱江晚报》
其他文献
记者:请问贵刊是以何种方式与国际出版集团进行合作的?除了这种合作方式,还有哪些比较普遍的合作方式?  朱钦芦:《健康之友》杂志从1997年起,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以“海外图文资料版权合作”的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之前,《健康之友》已经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0年以前是新体育杂志社)独自出版了16个年头。  据我所知,除了我刊的这种合作形式外,还存在着别的一些合作形式,但由
期刊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声在线(www.voc.com.cn)作为一家拥有深厚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于2006年9月正式上线。从拥有50多万忠实用户的国内著名社区转型为新闻网站,华声在线重新出发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才能在繁若星河的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本刊记者向华声在线CEO毛钊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    网海无垠,作为WEB2.0大潮下的一颗新星,如何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吸引
期刊
由郭庆光先生作序、刘明洋所著《美国报纸解读:从新闻运作到产业扩张》一书,近日由泰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美国报纸的书。作者在国内有20多年的报纸工作经历,对于国内报业的运作十分熟悉;作者于2003年去美国半年,期间,到了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实地考察美国报业情况,并对一些美国报业人士进行采访和调查,还到一家地方报纸“跟班”两个月,全面了解美国报纸的运作。因此
期刊
记者: 您认为当前我国期刊诚信体系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石峰:与书、报、音像和电子出版物比较起来,期刊的诚信问题不算最严重的,但它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在内容上有虚假报道、胡编乱造的现象。这是期刊诚信体系建设中最紧要解决的问题。期刊为读者提供信息以及记者采访报道首先要确保它的真实性,不能凭空捏造。  在经营环节上,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和读者、广告主及工厂等的关系上。比如,对读者的承诺是否兑现,对广告
期刊
期刊,作为一种“中媒”,即中速中效传播媒体,100多年来在我国主要是以传导先进文化思想与科学理念为传统的。编辑作为期刊的创编缔构者,从来都是期刊生命的主宰,没有期刊编辑,就没有期刊媒体。没有自主创新、精心诚意编刊的编辑人,期刊就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编辑的人格是期刊传播的道德力量,是期刊风格的核心或基础。  在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过程中,“中媒”期刊发挥着“短媒”报纸、“长媒”图书不可
期刊
本刊讯(记者张姝) 日前从“首届中国传媒领军人物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组委会传来消息,该年会9月启动以来,引起了传媒业界的极大关注。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中,已经有300多家媒体单位主动联系组委会,报名参加推选。媒介研究专家、学者和传媒业界的领导者们都纷纷表示,年会及其发起的“2007中国传媒创新领军人物(创新传媒)”推选,对于梳理传媒业的创新发展思路,总结创新举措及其成就,推选公认的传媒领军
期刊
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发行工作愈来愈被报人所重视,发行营销能力强弱与否成为衡量一家报社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家报社在发行上“重兵集结”,发行市场硝烟弥漫:报纸越来越厚,定价却越来越便宜,甚至出现“0元订报纸,新闻免费看”,导致“卖报纸不如卖废报”,报贩直接将印出的报纸送收购站的现象;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报社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低甚至亏损严重。  如此激烈的竞争,各家报社究竟在争夺什么
期刊
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是政府对外交流的有效渠道,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国际交流的网络纽带。浙江省省会杭州市,近年来一直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方面有着良好表现。2005年摘取全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政府网站评比桂冠,2006年再次折桂。  然而,在2007年3月由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政府网站评测研究中心发布的《首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程度研究报告》中,“中国杭州”的名次却从第一跌落至第六
期刊
在传媒业引领潮流,具有相当的行业影响力,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对行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走在媒体改革发展的前沿,这样的媒体领导者才具备成为“传媒领军人物”的素质。这是宋建武对“传媒领军人物”的基本界定。  自然,并非每家媒体的领导者都堪称“传媒领军人物”,具体而言,衡量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首先,所领导的媒体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当然,媒体规模的大小并不是衡量实力的关键因
期刊
管理    中央调整新闻出版总署主要领导柳斌杰任署长  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决定:柳斌杰同志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龙新民同志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不再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职务。4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闻出版总署主要领导同志调整的决定并讲话。    新闻出版总署:公务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