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训练中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也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学校特有的氛围。我做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记不清指导,研究和倾听了多少节语文课了,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和课堂研究,朗读在教学中看似简单的一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了一些问题。作为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朗读不足 朗读优点及对策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代有多少文人雅士都是捧着书本向我们走来的。古语又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古代朗读是重要学习形式之一,可见朗读在学习过程多么重要。因此,我认为,科学的朗读是教师牵引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殿堂的捷径之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的教学环节之一。朗读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朗读指导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身心都还不成熟,在朗读文章时,总是不能体会到文章的节奏及情感,但小孩有其天真单纯,教师的引导能使他们迅速的融入到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并且他们会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联系到其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朗朗中带有他们天真的,真挚的感情。然而在我接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因此朗读只是成为一个过程,并没有认真对待。从我的观察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1.朗读形式“喧宾夺主”
  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2.朗读方式“放任自流”
  低年级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教态可掬,微笑着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的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先让男生读,接着女生读,再一起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没有按着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与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赶着读,没有用心,有口无心的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会使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朗读机械化,指导过程“高耗低效”
  在指导有感情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出现连续叫好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上述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师关于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的认识局限。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首先,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培养阅读能力,抓住学生兴趣,培养注意力。
  对低年级、识字量比较少的学生,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很可能只被学生用作理解课文的手段,即通过听来理解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要求教师准确清晰.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其次,流利地朗读应该主要是对朗读的速度和流畅性方面的要求。 “熟读成诵”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和控制呼吸及发音器官的活动。要达到对所读的材料非常熟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对该材料有多次的感知和认知加工。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简单的重复练习(多读几遍)非但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且可能影响他们的读书兴趣。那么要使朗读达到流利的状态,读者就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的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以及以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等等。
  读得流利应该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关于读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这与小孩子那种“有口无心”式的唱读是有区别的。后者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甚至被打断后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
  再次.,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北京音乐台在1998年4月22日利用ISDN技术直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地球日现场音乐会节目。本文是对当天进行这个实时越洋现场直播活动的北京音乐台负责人的采访。 On April 22, 1998,
2010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校歌作品在“校园风范的镌刻与咏歌—北京市中小学校徽校歌设计与创作培训”项目中获创作奖;当年11月,学校入选《北京教育》杂志2010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班主任,我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己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把握学生发展的状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共同确定切合班级实际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我们常说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是一个演员,还需要做名演讲家,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只有教师具备了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乐意并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的语言需要不断地锤炼,做到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
新时代,新发展。和平与发展,将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竞争,将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管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较量,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