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导入架桥梁以反思促成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点,不仅在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的质疑和反思,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达成课堂的高效和有效。但是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如何,不仅要看课堂实施,更要看课后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提高自我导课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 课堂导入 课后反思 导入优化 反思成长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思想品德课重视度不高的状态下,优秀的导课设计能为师生进入最佳教学情境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高超巧妙的教学课堂导入还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因此,笔者确立以课堂导入反思为切入点的研究,希望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吸引力和促进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是一个过程,课后反思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特指教师对自我课堂的一种分析诊断和再思考,这种过程一般发生在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检查和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提高自我导课能力和专业素养。一节课堂导入设计得如何,实施得如何,有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反思的问题,优化课堂导入,必须从反思做起。
  1.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反思
  所谓的导课预设,就是指课前在学习和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进行的导课活动进行预先设计,对导课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教学流程、素材选取、方式方法等内容做出的系统性的规划和合理安排,最终以文本方式形成导课方案,这就是预设。良好的导课预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提前和基础,是课堂导入的灵魂所在。而导课生成则是指根据课堂学情不断变化,对课堂预设采取的灵活性调整,及时准确地更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等,以此营造更融洽的课堂氛围,创设更密切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更具有生机活力,从而迸发出思想火花的过程。
  导课预设与生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既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良好的导课需要预设,而优秀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实现其价值。预设是课堂的生命基础,生成是课堂的生命活力,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而生成又丰盈了预设。所以,优秀的教师在课后都会反思,分析导入预设是否与思品教育水乳交融,反思教学目标是否与品德养成紧密结合;教学生成是否比预设更好,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有消极影响等。反思是进步的基础,希望我们能够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行,汲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使导课活动更丰富多彩,对教学预设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一种情感态度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从而持决绝或者接受的态度。由此可见,想要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就必须以兴趣为切入点,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从而寓教于乐,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吸引力,引导其主动探究和学习。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起其探究欲望的最佳时期,而能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成为导课成功与否的核心判断标准。例如有的老师费尽心思,精心设计和选材,可是实施课堂导入时,根本吸引不了学生对有关思品问题的注意力。那么怎样的导课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内容选材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品实际,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他们有话可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第二,在方式方法上要丰富多彩,学生毕竟年纪还小,贪玩心理较强,所以我们要能把握住这种心理,以绚丽的手段和时尚的语言说服学生,以新鲜的思品素材和情景感染学生,以亲和的态度和优雅的举止俘获学生,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关注,从而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如何判断导课设计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我们深入反思,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判断。若是你的课堂导入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定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认真倾听和思考,时不时会回应你一下,表现出聚精会神的美好场景。反之,若学生关注度不高的话,则表现为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小动作不断,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扰,回答问题也是草草了事的态度。第二,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判断。课堂是一个探究未知的窗口,良好的课堂导入必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其注意力,表现出一种热烈讨论、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反之,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表现出一种态度冷漠、无精打采和被动消极的应付状态。
  3.前后知识衔接性的反思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显性德育课程,但是这种德育课程的最大矛盾就是课堂内容的有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之间的矛盾,而要化解这种矛盾冲突,优秀的导课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课堂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未学习状态转化到准学习的状态,这个过程不能太拘泥于形式,应当与新课内容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完美衔接。
  课堂导入其实就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因此,前后知识一定要衔接好,既不能过于注重形式,为了导课而导课,更不能一味地平铺直叙,从而失去导课活力。因此,在新授课后,教师必须对整个导课过程进行再反思,重新梳理思路和流程,看看是否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承上启下,新旧过渡是否自然流畅,前后知识是否符合思维逻辑,与其他教学环节是否同步一致等。同时,我们还要反思,导入材料的选择是否贴近学生的思品“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有限的知识范畴内能否引起学生反思,对本课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是否准确把握。
  教学目的在于探求新知,而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课堂导入设计一定要遵循此规律,必须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性,关注导课材料与新课内容之间自然的、科学的、必然的联系。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要以此为评价标准,深思自己的课堂导入是否真正做到前后思品知识的衔接,起到开启新知和激发学生探究的作用。
  4.学生参与和互动的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要求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课堂导入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思品教育的参与和实施者。新课改突出了“双主体”的地位,即老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者,两者互为主体,相互参与和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
  在课后反思环节,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反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有没有参与和互动。这是我们评价的基础,那些由老师主导的“一言堂”很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第二,参与面的广度如何。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因此导课设计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鼓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那些只有好学生参与的课堂很明显不能作为我们的衡量标准;第三,互动参与是否与学习新课有着密切联系。在实际导课环节中,有些老师为了导课而导课,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热闹”而热闹,结果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最后却发现导课和上课两张皮,互相没有联系,那些所谓的“热闹”只是流于形式,而那些参与和互动只是为了“表演”。
  参考文献:
  [1]胡田庚,主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吴松年,著.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刘玉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初探[J].学周刊,2012(19).
  [4]谷涛.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南京沦陷时期,日军最广为人知的暴行是南京大屠杀。本文着眼于大屠杀背景下安全区的日常生活,简要分析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面临的生存问题,主要表现为食宿、卫生医疗上的困境,从而管窥沦陷初期安全区难民生存的状况和承受的深重苦难。  关键词: 沦陷初期 安全区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难民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后,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了长达六周的屠杀和对妇女的强奸,
摘 要: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实习阶段师范生信息寻求的现状。统计发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对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操作技能和教学知识信息需求最高,资源需求以教学实录、教案、课件为主。师范生在复杂信息搜索技能、甄别信息有效性及教育研究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实习 信息寻求  1.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来信息素养被广泛关注。1979年美国
摘 要: 林贤治先生的传记作品《漂泊者萧红》,以萧红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为主线,纵贯萧红艺术上孜孜以求、情感上屡遭背叛的悲情人生。本文从漂泊主题和多维创作视角等方面,解析林贤治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独特诠释。林先生在深厚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回应对于萧红的质疑,独树一帜,为其正名,凸显研究者的风骨与担当。《漂泊者萧红》极大地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萧红研究的新高度。  关键词: 萧红 漂泊 视角 正名
摘 要: 大学生成长档案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立足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形式不丰富、载体较单一等问题,成长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记录学生党员的成长全程,而且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与科学评价。基层学生党组织应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强化动态指导,真正实现大学生党
摘 要: 美术作业如果用单一的模式批改,对美术教育目标实现是不利的。我们要注重讲解示范与引导探究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完成美术作业,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弱化技法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美术作业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和体验性,并通过广泛性的引导,增强作业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使美术作业真正体验于课堂,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美术作业 技法评价 多元化评价 持续发展  
摘 要: 近年来,教师信念的研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研究教师行为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准教师群体为对象,调查研究他们这一群体所持有的教师信念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实习前后,这一群体教师信念的差异,旨在为师范类英语教育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师信念 差异研究 教育实习  1.研究背景  教师信念在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信念帮助教师认知世界、信息接收处理或者采
摘 要: 《赫索格》描写了主人公赫索格从心理危机产生到心理逐渐平和这五天的精神探索的痛苦旅程。作者主要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威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人格健康理论分析了赫索格如何运用自我交流,缅怀往事和自嘲的幽默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和,进而理清紊乱的思绪,在兄弟之爱、朋友之爱的强大支持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自我重生。  关键词: 赫索格 心理分析 动机
摘 要: 儿童诗歌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生命。在艺术情感构建上,要高度关注童心、童趣、童情,要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儿童视角入手,做到“意”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  关键词: 儿童诗 情感构建 意境创造  李元洛在《诗美学》中曾说道:“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1]诗人圣野对诗歌的情感曾这样描写过:
摘 要: 《织工马南》是乔治·艾略特早期的作品,讲述了织工赛拉斯·马南在遭遇两次重大变故之后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人生故事,旨在揭示传统宗教的虚妄、荒谬和它对人性的残害,披露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功利的个人主义和金钱思想,揭露责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同时,表达对理想宗教道德的向往与憧憬,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爱与善良,强调责任与道德,并表明它具有的治愈精神创伤的作用。艾略特这种对宗教、责任和道德的不
摘 要: 近些年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教育问题中热议的话题。作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观察和对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比较中德大学生学习情况,从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获取启示,希望能促进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中德大学生 启示  一、德国大学生现状  德国高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自主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