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的基础工程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103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责任编辑:马光烺。文言小说的读者群一向比较小。从整体上看,文言小说的研究还是一块相当寂寞的土地。就文言小说研究的内部而言,学者的兴趣长期以来集中在《聊斋志异》和唐传奇上。对唐传奇的研究,又集中于那些代表性作品,大致说来,不超过汪辟疆《唐人小说》精选的68篇作品的范围。
其他文献
(一)李商隐与刘禹锡 李商隐的诗歌,善于广泛地从多方面吸收前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铸词精炼,构思缜密、想象丰富,意境朦胧,其中元和时代诗风对他的影响尤为巨大。由于盛唐的诗歌经过大历时期。发展到了元和时期,
(一)序论——构想中国小说史时的问题点 1923~1924年出版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享有名著的美誉。关于它成为名著的原因我将在下文论述,在此我想先提及的是,可以说其后尚未有人写出超越它的中国小说通史。在这半个多世纪之间,即中国的解放后、日本的战后这一时期里,
贵刊1993年第三期赵义山先生的《元散曲家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有一节是《鲜于必仁生活时代考》。赵先生认为,鲜于必仁非但不是元代前期的散曲家。而且“有可能生活到明代初年”。兹说颇可信。
几年来,本刊发表了不少书评,颇引人关注。据读者反映,大多数文章在精读细品所评书籍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并提出精辟的见解,使人读后有收获,对学术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少数文章,写得空泛,不够精炼,有溢美之辞。本刊历来提倡扎实精练的文风,研究论文如此,书评也应如此。近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好书不断问世。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定期地推出更多的新著,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新著评介”一栏,每次集中推出四五篇评介,每篇一般控制在一二千字内,欢迎赐稿。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吴承学著,21万字。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责任编辑:温文认。 吴承学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一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当初这篇论文写成之后,曾获得不少评阅论文的专家的赞赏。记得那时程千帆先生的评语说:“古人诗云,每逢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读竟欣佩欣佩,甚盼全书早日出版也。”如今此书几经周折,终于面世了,
《李郡县丈人胡马行》“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仇兆鳌注:“削寒玉,言其坚可以削玉也”。按:杨伦注:“言其坚有如削玉”。二家注均未确。观杜诗二句对仗,以“抵秋竹”对“削寒玉”。“批秋竹”即《房兴曹胡焉》“竹批双平峻”之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马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于1994年11月17日至19日在温州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安徽、福建等全国各地的六十余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二十多篇。李商隐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家王蒙和著名学者傅璇琮、周祖读、朱金城、刘学锴、陈伯海、董乃斌等作了发言。
期刊
《唐诗史》,许总著。47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责任编辑:王许林唐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世界中最撩人心魄的花果,而深爱唐诗的人们,现在可有一本专门阐说并描述唐诗嬗变轨迹和创造秘密的学术著作了。本书最基本的理论支点,是要超越长期以来史本位文学史观的制约,从而给世人一个诗本位的唐诗史。由此而必然要引发出来的理论思考,使本书具有鲜明的理论思辩色彩。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的《引论》,就充分显示了作者围绕唐诗史之建构而展开的关于文学史学之探询的思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