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语典编写中的运用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书编纂贵在创新,而创新则离不开创新思维。只有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既注意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的桎梏,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才有可能编写出具有原创性特点的精品辞书。
  我有幸参加了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语典》的编写工作,深深体会到创新思维在《新华语典》编纂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通过取名、立目和释义三个方面来说明《新华语典》编纂的创新实践。
  
  一 取名的创新意义
  
  本书定名为《新华语典》,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迄今为止,我国的语文辞书或百科辞书都收有“字典”“词典”条,但未见收“语典”的,说明“语典”还是一个新词。
  像《新华语典》这样以汉语语汇为收条对象的综合性辞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都称为“辞典”或“词典”,如《汉语熟语大辞典》《成语熟语词典》《汉语常用语词典》。
  《汉语熟语大辞典》收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俗语,共约1.6万条;《成语熟语词典》收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共约7500条;《汉语常用语词典》收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共约1.1万条,都还没有用“语典”这个名称。
  最早用“语典”这个名称而较有影响的是贾采珠、晁继周主编的《汉语语典》、温端政主编的《现代汉语小语典》和许匡一、谢逢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典》。《新华语典》虽然不是第一次用“语典”这个名称,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和商务印书馆新华系列辞书中影响很大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套的,从而第一次在语文辞书里形成“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格局。
  还需要强调的是,《新华语典》的取名是以对“语”的理性认识为基础的,是“语词分立”主张的体现。温端政、沈慧云先生在《“龙虫并雕”和“语”的研究》一文里,论述了“语”的性质和范围,认为语是“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认为汉语语汇具有系统性,可以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把语分为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四类;各语类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接着发表的《论语词分立》一文,明确提出“语词分立”的主张,确认“语”和“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应当把“语”从“词汇”里分立出来,把“词”从“语汇”里分立出来。这个主张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李红印先生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一文中说“21世纪汉语词汇学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就是‘语词分立’主张的提出”,“‘语词分立’的新主张加深了我们对‘语’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们对‘词一词汇’的认识,其提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新华语典》的编写,就是“语词分立”主张在辞书编纂领域里的应用,是把“语典”从词典(辞典)里分立出来的实践,使语文辞书里出现一个与字典、词典并列的新品种——语典。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汉语语汇的研究。汉语语汇源远流长,是汉语百花园中的奇葩,千百年来其以丰富、生动、形象、凝练的表达功能与文白兼容、雅俗共赏的语体风格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以汉语语汇为收集和解释对象的语典的编纂,为汉语语汇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必将促进汉语语汇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丰富和发展辞书学。语典不仅收条对象与字典、词典不同,释义上也有独特规律。把“语典”从词典(辞典)分立出来,确立“语典”在语文辞书中的应有地位,使辞书学增加了新的研究对象,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有助于加强语典编纂的研究。由于语典出现得较晚,语典编纂的研究要比字典、词典编纂的研究滞后得多。字典、词典编纂研究方面不仅发表了大量论文,且出版了许多专著,如《词典学概论》《字典论》《词典论》《现代词典学导论》《当代词典学》等;而语典编纂研究,不仅没有专著,论文也不多见。《新华语典》编纂的过程,既是语汇研究的过程,也是语典编纂研究的过程。必将催生汉语语典学。
  由此可见,《新华语典》的取名,不单纯是名称问题,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创新内容。
  
  二 立目上的明显优势
  
  《新华语典》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内容上,首先表现在立目上。
  《新华语典》的立目,坚持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表现在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论,以收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为主;实用性表现在根据读者使用上的需要,适当收不属于“语”、但内容和形式与“语”相似或相近的格言和名言。
  格言和名言,又称“警句”、“名句”、隽语等,都来自著名作家作品,属于言语单位。《新华语典》把格言和名句分别定义为“具有引用价值的表述性言语单位”和“具有引用价值的描述性言语单位”,首次用“表述性”和“描述性”来区分格言和名句。依此标准划分,“人皆可以为尧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格言;“春风又绿江南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是名句。标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新华语典》约收2.2万条,其中成语约8000条。占36.36%;谚语、惯用语各约4500条,分别占20.45%;歇后语约3000条,占13.63%;格言、名句约2000条(含格言1500条、名句500条),占9.09%。总的来看是比较合理的,这从与上面提到的同类型语典相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贾采珠、晁继周主编的《汉语语典》的“前言”说:“本书共熟语收9000条,其中成语约占75%,其他熟语约占25%。”其他“熟语”,从实际收条来看,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名句等。现在看来,其他“熟语”的比重似乎低了一些,未能反映汉语“熟语”的丰富性。许匡一、谢逢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典》则恰恰相反,未收“严格意义上的成语”,而收惯用语、俗语、谚语、警语、歇后语、俚语,共约1.3万条。作为一部语典,不收“严格意义上成语”,似乎不够完整。
  下面以“A”字母为例,比较3本书的具体收条情况。
  《新华语典》在收条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所收条目上,《新华语典》囊括了《汉语语典》《现代汉语语典》所收的大部分条目,还收了许多辞书上少见或未见而有一定表现力的新语,如“爱拼才会赢”“熬粥要有米,说话讲道理”“傲气大了栽跟头,架子大了没人理”“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想)”等。当然,有少数语目《汉语语典》和《现代汉语语典》收了,而《新华语典》(稿)未收的,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挨肩并足”“熬更守夜”“挨砖不挨瓦”等。不过,从总体来看,《新华语典》在收目上的创新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三 释义上的两个创新点
  在释义方面,《新华语典》根据语义形成的特点,提出“三个原则”和“三个注意”,即坚持释文的叙述性原则,坚持释文内容与“语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注意做好重点语素的注释,注意语义的融合性,注意正确运用“提示词”。在这里,着重就注意作好重点语素的注释和注意“提示词”运用,做进一步说明。
  
  1 注意重点语素的注释,是语义形成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索是语的构成成分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从语的构成上看,每个语素都很重要,没有主次之分;但从语义的形成上看,则往往有轻重之别。其中,相对地起更加重要作用的语素,称为“重点语素”,在释义时必须重点予以关注。特别是对语义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语素,尤其要重点加以注释。
  以成语“难(nan)兄难(nan)弟”与“难(nan)兄难(nan)弟”为例,由于语素“难”的读音不同,语义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成语。一般辞书,包括《新华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等高水平的辞书,都没有把“难”字作为重点语素进行注释:
  [难兄难弟]nan xiang nan di《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用“难兄难弟”指兄弟同样优秀,难分高下。……今多反用,讥讽两者同样低劣。
  [难兄难弟]nan xianq nan di指彼此共过患难或同处于困境的人。
  [难兄难弟]nan xiong nan di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陈塞。陈蹇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见于《世说新语·德行》)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
  [难兄难弟]nan xiang nan di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相反,《新华语典》把“难”字作为重点语素加以注释。
  [难兄难弟][成]难(nan):使感到困难。难(nan)兄:难为兄。难(nan)弟:难为弟。弟弟好,好得难以做他的哥哥;哥哥好,好得难以做他的弟弟。指兄弟同样优秀,难分高下。现多反用,讥讽二者同样低劣。(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举例从略,下同)
  [难兄难弟][成]难(nan):灾难,不幸的遭遇。指彼此共同经历过患难的人,或同处于困境的人。
  由于把不同读音和意义的“难”作为重点语素进行注释,就使整个成语的语义更加明确,释义显得更加透彻。
  
  2 注意“提示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慎用比喻”上
  我们考察了以往的语汇类辞书,包括《现汉》里对所收的“语”的释义,认为下列三种情况都不宜用“比喻”做提示词:语目里的中心语素和释文里的中心词属于同质的;语目里含有比喻词“如、若、似”的;描述性质、状态的描述语。据此,《现汉》里下列条目释文里所用的“提示词”都值得商榷:(注音从略,释文后面的数字指所在页码)
  A组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P113
  [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P643
  [池鱼之殃]比喻因牵连而受到的灾祸。P182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量。P730
  B组
  [如臂使指]《汉书·贾谊传》:“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比喻指挥如意。P1158
  [如虎添翼]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P1158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P738
  [若明若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P1166
  C组
  [跋前霆后]比喻进退两难(霆:跌倒)。也作跋前踬后。P19
  [百孔千疮]比喻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P29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P133
  [朝秦暮楚]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P1721
  [拆东墙,补西墙]比喻处境困难,临时勉强应付。P145
  A组里,语目的中心语素和释文里的中心词是同一样东西。如果去掉修饰成分,就变成:“……论”比喻“……言论”“……势”比喻“……形势”“……殃”比喻“……灾祸”“……力”比喻“……力量”,显然都不能成立。释文中的“比喻”都应当改为“指”。
  B组里,语目都含有比喻词“如”或“若”,是用比喻手法构成的,形成的整体语义不属于比喻义,都不能用比喻,宜改用“指”或“形容”。
  C组都属于描述语,描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现汉》“比喻”条称,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可见,比喻的对象是事物,而不是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都宜改为“形容”。
  《现汉》在词的释义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语”的释义上尚有不少商榷的余地。《新华语典》考察了这方面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这是运用创新思维的又一个表现。
  《新华词典》之所以有所创新,根本原因在于把辞书编纂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汉语语汇学》一书的出版为《新华语典》的编写提供了学术支撑。事实表明,学术研究是思维创新之源。任何联想、畅想乃至奇思妙想,都离不开科研成果的积累。《新华语典》是这样,其他辞书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沈慧云,“龙虫并雕”和“语”的研究[J],语文研究,2000(4),
  [2]温端政,论语词分立[J],辞书研究,2002(6)
  [3]李红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其他文献
明代湘西苗族理学大师吴鹤,他的学术和教育思想,在苗族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
本文介绍利用GPS导航数据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在我国第一次飞行试验的情况。讨论了有关的技术处理方法。设计了“无地面控制的空中三角测量平差”和“利用GPS数据联合平差”等作业方案。应用光束法平差程序,对各种方案进行了计算,报告了实验结果。
听力不仅与听的技巧有关,而且与听者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心理因素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听力技能训练,注意四个方面的有机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未成年人适用刑罚的问题,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思考,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语言对写作的限制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非常严酷。但是,作者是有灵性的,是自由的,又可以反限制,并加以超越,使写作成品更具有吸引力,发挥出语言的更大效用,以致可以达到尽善尽
本文导出了借助重力和地形数据求解扰动位的公式,并运用一个扰动重力场模型对推求垂线偏差的公式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一些可供在实践中参考的结论。
作者从所有制形式、资金分配形式、流通等方面分析“泉州模式”特征,并从外部条件、内部因素提出完善这种模式的意见。
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探讨了非均匀密度层结下内潮射线的生成与传播规律。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流场进行测量,并计算了内潮能通量。实验结果表明,无转折深度时,
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李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