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比知同异,思辨究其意,对比教学法根据参照物或互为参照地突出呈现对象的某一特点,由于其方法的深刻性与有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教学、推销等语言艺术中,本文就对比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做出相关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比教学;对比法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晏婴说过:“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可见,很久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差异进行认识和理解。星月之光有差异,残月繁星闪耀,圆月众星拱月,自然万物都有差异,经过比较才能发现异同的所在点,在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和深度挖掘。现代心理学认为,对比有利于相异或者相同的两个對象相互感应,有利于增加人们对两个对象的特征的理解。此外,比如有“认知对比原理”,比较法有助于渗透主观因素地去引导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同样可以运用于突出重点的语文教学中。
  经过岁月考验,对比法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领域,而对于语文教学,宏观上,它可以运用于同一素材的内部比较,也可以运用于两篇或以上素材之间的比较;微观上,字、词、句、段、文学背景、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写作技巧、文章结构与感情等都可以做比较。故而,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皆有规律可循。
  一、对比法规律
  (一)确定对比点
  出自《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与出自《在山的那边》的“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前者的主语为“政”,可见论述的对象为政权,而且补语中也揭示了其中的差异,由此可以确定在政权上有话可说。后者论述的主要对象为山的那边,进行了展开性的描写,从单一的语句上不能看出有什么联系,所以应联系上下文与作者的感情基调来确定作者的对比参照物。联系上下文可知,《在山的那边》的对比点为“山里”与“山的那边”,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想象中山那边的景象,将这种山里的执着与梦想描写得更加淋漓尽致。
  因此,进行对比教学,首先要找出对比对象的范围与特点,从而找准对比点。对比点由文章和诗词主旨决定,由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引导学习。
  (二)从现象看本质
  并非只有对立面才能作对比,相似者也可以作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对比中可以发掘很多表象之外的信息和内涵。因此,在对比教学中,找出对比点后,除了进行对比手法的赏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现象看本质。何为本质?一般有人类的七情六欲、社会的不同面貌与潮流趋势。从《桃花源记》众人向往的桃源世界与外界世界对比,揭示公元421年时的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的悲惨现状。从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之间互作内容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杜甫的漂泊孤独,他对战乱的痛恨与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揭示出安史之乱的战乱纷飞、社会动荡。从《红楼梦》各个富有“人情味”与特点的人物中,可以看出闭关锁国留给人们的天朝迷梦荒诞无稽。
  通过对比法对文章或诗词进行深入探究,从现象看本质,能培养学生全面理解与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比法教学应用
  (一)背景对比
  不同时代背景,社会面貌有差异;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期,心境亦有差异。教师将对比法运用于文学背景的引入中,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作者和那时的社会背景,给阅读奠定感情基调。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记述了鲁迅少时在书塾中学习的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使整篇文章都充满了乐趣。而《故乡》记述了鲁迅成年后归乡的所见所闻,鲁迅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大众的精神束缚,由此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从儿童时的快乐天性到成年后的理性,可以看出鲁迅对昔日的怀念与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内容对比
  同一素材中可能存在先抑后扬或者欲扬先抑的内容,教师可以拿抑扬作对比点,从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抑扬变化的本质,进而开展对整篇素材的教学。
  例如《伤仲永》中,仲永五岁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与“泯然众人矣”,是一个人从神童到普通人的沦落。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前后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比突出这种矛盾的对立,继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教师再对文章中间部分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即人仅凭天赋难以成才,还要注重后天的学习。
  (三)手法对比
  将对比法运用在手法讲解上,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区别不同的手法技巧。例如古诗词拿烘托与渲染、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拟物与拟人和双关与互文等手法进行两两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四)情感对比
  此外,也可以将对比教学法运用到情感解析上,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学生关注“引诗情”与“悲寂寥”,将它们相互比较,于是,诗人的豪情可见一斑。
  (五)触类旁通
  对比法可以运用于以上方面的讲解,亦可以运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写作课堂的散文与记叙文题材的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字词的释义的对比、文章中详略内容的对比。
  同时,应让学生学会比较法来进行文学赏析。文学具有灵活性,教师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全体学生的观点,通过主动学习与自主对比来培养学生形成思辨思维、生成自我的想法。
  三、结语
  将比较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文章,发现文章的精髓,感受文章的魅力。比较法除了能更加清晰地让学生把握语文知识要点外,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为此,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从认识到理解、从运用到创作,走向语文学习的更高阶段。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面对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特征和科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课尾既是师生对全课的总结,更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网"的重要措施。如何做好课尾处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文本中包括各种文体的文章,作为教师,应该把培养小学生的文体意识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文体的文章,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含义,因此要想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五个方面谈谈颇有成效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钱理群先生说:“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指导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仅看重学习结果,更要看重学习的心态,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起他们浓厚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段;习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以读感悟,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比较丰富的,
在新课标下,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
2014年5月27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于江苏省昆山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暨展会”开幕式暨欢迎晚宴上,由中国商业智库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牵头、联合众多业内机构共同评
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主办,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承办的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农产品电子交易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农产品电子交易模式创新交流会”于2014年3月30日在山东省寿光市
2014年3月11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以国评组函[2014]13号文复函国资委,同意我会设立并开展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项目。
按照中商联张志刚会长的指示,2月24日至26日,由中商联副会长王琴华、刘建沪带队,中商联副秘书长周京英、王福清、刘勇、朱金兴、张丽君、曹立生,会员部副部长沈实、市场部副部长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57年以来的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做了梳理.对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关于教材中的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