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凝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凝视”在西方文论多次被论及,柏拉图的“洞穴之光”说明了视觉代表着理性,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凝视”建构了主体,福柯认为“凝视”是规训社会的有效工具。《恋爱中的女人》通过一幕幕貌似松散的没有连贯的情节的场景,探索了在冷漠的工业社会中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的可能性。在这些场景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描写就是“凝视”:人对人的凝视和人对自然的凝视,这些“凝视”的含义是这部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凝视 异化 海德格尔 拉康 福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异化”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主题,在劳伦斯看来,“异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凝视”。视觉和触觉一样是人的一种感觉,但劳伦斯认为二者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感知方式,触觉是非理性的,是“血性意识”,而视觉是理性的,是“心智意识”,它们对应于劳伦斯所说的“聚”和“离”的状态。劳伦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表达了他对视觉的否定态度。在他著名的散文《无意识的幻想》中,劳伦斯抨击了现代人对代表理性的视觉的依赖,“我们看得太多了,视觉是最不感性的感觉,我们竭力看,看,看……一切都通过眼睛客观好奇地看。”劳伦斯认为人不应该看树,注视着的眼睛实际上是失明的,因为它只能达到树皮而不能深入树木,只能得到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而不能真正接触到树皮下面的“无意识的木质”,因此注视者与看到的树是疏离的。劳伦斯认为不应看树,而是应闭上眼睛躺在树根下,迷失在其中与之融为一体。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借裸体的哈里戴之口明确表明了视觉和触觉是两种相对立的生存状态:“(裸体的)人能触摸事物,而不仅仅是观看。我更愿意感触我周围的空气流动,感触我周围的事物,而不是仅仅观看。我敢说,生活之所以全走了样儿,那是因为我们把它太视觉化了。”
  
  一 凝视者与世界疏远
  
  “洞穴之光”的比喻说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建立在“光”即视觉之上的,理念的最高形式“善”被比作“太阳”这一光源。奥古斯丁也把上帝的荣光等同于真理之光,笛卡尔提出了用“精神去察看”,“我思故我在”中的人是观看主体,看即思,世界是人眼中的景观,人与世界是二元对立的,视觉是疏离的。
  小说的开章就把戈珍定位为一个凝视者和旁观者,她竭力使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观察位置上,即凝视别人但又不被他人凝视。当她暴露在他人的注视中,她感觉经历着一场煎熬,正是这种凝视使她感到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如果这是人类,生活在一个圆满的世界,那何处是她自己的世界?”如同伍尔夫笔下的达罗卫夫人一样,身处人海中的她感到异化和不安,“她感到自己像踩在云端上,摇摇欲坠,她的心紧缩起来,似乎她随时要跌落到地上。”
  戈珍的凝视使她感到她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和隔离,“戈珍看着这美丽的景色,蓝色的天光下这一朵朵玫瑰样的雪中花朵是永恒的,她看到了,(原文强调)这有多美,可她不属于这美景。她的心被疏远排除在这美景之外。”与戈珍相反,伯金赤身裸体躺在花丛中,在与自然界的亲密触摸中融入其中。“于是他脱光衣服,赤身坐在草樱花中,让花草抚摸他的腹部和胸膛。这触觉那么美妙,令他感到一阵彻身的清凉,他似乎溶化在花草中了。”凝视和触摸分别是疏离和融合两种状态。
  劳伦斯的凝视者与海德格尔的“在者”类似,二者都是一种主客对立。海德格尔认为 “在”是一种澄明空无的无本质状态;“在者”是现成的、被规定的东西,是“在”的显现,柏拉图以来的哲学错误在于把“在”这种状态错当作“在者”。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在者”,人是未被规定的可能性,“此在”的开敞状态使事物在其中自我显示出来, 而不是像形而上学那样被当作对象来认知。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来看,凝视使事物对象化而成为在者,凝视关闭了人的开敞状态,使事物不能在其中显现。
  《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反复出现的动物场景表明了劳伦斯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即动物是不可知的,不能用人类的概念去界定它们。“把它们看作是跟人一样的东西是轻率的。它们属于另一个世界。拟人主义是多么愚蠢呀!戈珍真是轻率、无礼,她竟把她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不能用人名给动物命名,不能把人的标准硬套到动物身上,人对待动物应该像海德格尔的那个开敞虚无的“此在”那样,通过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从显现的事物本身那里,如它本身显现的来看它”。
  劳伦斯理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存在”相近,二者都是一种生态关系。“在世界之中存在”中的“之中”不是指空间上的包含关系,而是有“居住”、“逗留”、“熟悉”、“照料”等动词含义,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两姐妹的恋爱场景是鲜明对比的,伴随厄秀拉和伯金的是“明丽的小溪四下里回荡着云雀的鸣啭。阳光洒在山坡上,荆豆丛若隐若现,水边开着几丛勿忘我”,而戈珍和杰拉尔德的背景是茫茫湖水、皑皑白雪、煤矿区、坟墓泥土,前者像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存在”那样与世界亲熟着,而后者是疏离的。
  凝视者也与周围人是疏远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没有现成的本质,它不被任何东西事先所规定或限定,它是在自己“存在”过程中获得规定、获得本质的,即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既定性,只有可能性,始终处于“在起来”中。而在戈珍的凝视中,人不是此在,而是在者,戈珍的凝视将人“钉死”,将人的性质限定,把人当作固定的客体,“永远地给人贴上标签”,她眼中的人没有作为此在的独特性和可能性。“戈珍用客观的目光审视着这些人,在他们从她眼前走过的当儿就给他们下了个永久的定论。”在戈珍眼中,他人没有了丰富性和可能性,成了成设在那里供人欣赏的标本。古娟总是将她所看到的人用符号固定,把她所看到的人“盖上印记、打上邮戳、贴
  上标签”,用一句话将人和物打发掉,使其概念化和对象化。
  
  二 凝视者与自我疏远
  
  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个综合的功能,是自主的,拉康的自我一开始就是分裂的或不存在。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里是本能的欲望,而拉康认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里也没有自我,他者分为小他者和大他者,前者指儿童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以及众人的目光,后者指语言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秩序。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了镜像在儿童形成自我意识中的作用,先是在想象域中镜子式地假自恋以及他人的期待中出现伪我,然后在语言象征(能指链)的建构中主体彻底丧失。“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自己。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为一种首要的形式。”
  赫麦妮是以被劳伦斯称作修女的恋人杰西·钱伯斯为原型的,赫麦妮同戈珍一样是凝视的,“赫麦妮俯视着厄秀拉,用那种超然、审视的目光久久地盯着她。”“赫麦妮狭长的面庞上没一点血色,低垂着眼睑,神色奇特、凝重地看着伯金”。如同镜像阶段的儿童一样,赫麦妮的主体意识是建立在镜像上的,伯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镜子对她的意义,“你有了那面镜子,那是你顽固的意志,是你一成不变的领悟能力,你缜密的意识世界,除此以外再没别的了。在这面镜子里你一定获得了一切。”“如果有人砸碎了你的脑壳,他就可以让你成为一个自然的、有激情的、有真正肉欲的女人。可你呢,你需要的淫荡——从镜子中观看你自己,观看你赤裸裸的动物行为,从而你就可以将其意识化”,拉康认为镜像是主体分裂的开始,它是想象界中的虚假的“伪我”,然后儿童走向丧失自我的由能指链构成的象征界。
  镜子对赫麦妮也有类似的异化作用,镜子使赫麦妮失去了“自发性”(spontaneity)和本能,镜子使赫麦妮觉得:知识对她意味着一切,她并不想成为野兽,她只是想理论化她的动物功能,激情和本能只是发生在那个脑壳里。赫麦妮无法自然而然地动物化,失去了“肉欲”(sensuality),她在镜子里观看自己的激情和本能,激情和本能只能发生在她的头脑里而不是“血液里”,换言之,镜子和头脑禁锢扭曲了本能。
  赫麦妮出场时就被介绍为拉康的象征界的自我,“她知道她的地位在文化知识界的圈子里是得到认可的,她是文化意识的传播媒介。”赫麦妮的主体是建立在代表社会文化秩序的能指询唤关系上的,而不是劳伦斯的“另一个自我”,即自发的、血性意识的自我。构成我存在的那张网络就是象征性符号之网,我只是这些关系的集合,我是什么,只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这种象征性符号之网使赫麦妮成为分裂异化的自我,“似乎在她的感觉与经验、言行与思想之间总有一种奇怪的距离和分裂。她似乎在远离混乱的情绪与反应的漩涡处找到了自己的思路,她的意志从未失灵过。”
  
  三 凝视使男女疏远
  
  戈珍和杰拉尔德的恋爱关系从始至终是一种凝视,其中戈珍是注视者,杰拉尔德是被注视者,二者之间是主客对
  立和疏远的,或者说是窥视的关系,“窥视者小心地保持着对象和眼睛之间的沟壑,他的视线把对象固定在适当的位置。”杰拉尔德第一次出现时,在远处山坡上观察的戈珍的视线被他“像磁石一样吸引”,当杰拉尔德粗暴地征服被火车惊吓的母马使其流血时,残忍的景象使厄秀拉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而戈珍只是在冷眼旁观。戈珍通过想象火车上的值班员从窗户看到的景象感到了电影观众的快感,“信号员朝外观看着,看着叉路口上这幅奇景。从那信号员的眼中,戈珍可以感觉出这幅奇景是多么孤立、短暂,就象永恒世界中的一个幻觉一样。”杰拉尔德在她眼中不是与她在同一时间地点的真实的人,而是“风景”,是自身的模拟像。
  福柯认为看与被看关系体现了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注视隐含着权力斗争,“凝视的王权逐渐确立了自己——眼睛认识和决定一切,眼睛统治一切”。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分析了观看中的权力因素,现代监狱是全景敞式结构,该结构巧妙地利用了可见性原则,中间高高的望塔成为统治性的、无所不在的凝视,观看与被观看被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环形监狱的边缘,人彻底地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通过“权力的眼睛”,全景式环形监狱成为规训社会的有效工具。
  古娟和杰拉尔德之间的权力斗争在镜子前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古娟在镜子前梳妆,她感到杰拉尔德在身后盯着她,这种被看的感觉使她失去了在二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而处于被支配地位,她感到自己“身不由己地要像奴隶一样匍匐到他面前,听任他蹂躏”,但镜子使她重获了支配地位,“她可以从镜子中看到他,她偷偷地观察镜子里的他,他并不知道她在看镜子中的自己。”窥视地位使戈珍取得了主动,她吩咐杰拉尔德替她拿小珐琅盒而使他不再从背后看她,“他迷惑、沮丧,说不清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是她控制他的时候了。”凝视使戈珍取得了主动和权力。
  
  四 结语
  
  “凝视”是“异化”的重要症候之一,视觉不仅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物本能,也参与着文化建构。凝视使古娟产生了异化,她不能融入她所见的自然和世界中,她“没有真正地生活,她只是在注视”,她的爱情与厄秀拉的爱情形成对照,后者是黑暗中的而前者是视觉中的,凝视也使赫麦妮与自身异化,她必须把自己的动物性放在镜子中观照,“凝视”也使男女关系成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D.H.Lawrence.Lady Chatterley’s Lover.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60.
  [2] D.H.Lawrence.Fantasia of the Unconscious/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 Harmondsworth,1960.
  [3] Peter Brooker,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Wang Zhihong,Li Genfang (trans). Taibei: Chu Liu Book Company,2003.
  [4] D.H.Lawrence.Women in Love.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60.
  
  作者简介:桂宏军,男,1969—,湖北京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武汉工业学院。
其他文献
肝癌作为目前最凶险、最难治、致死率最高、患者最痛苦的疾病,一直让人一筹莫展,望癌兴叹.我国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区,而且高发的趋势十分严峻.近20年来,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增加
目前,癌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三大疾病。如何预防和对付癌症,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在4月15日-4月22日全国防治癌症宣传周到来之际,
六月,是个节日有些拥挤的月份,儿童节、端午节、父亲节即将接踵而来。你是否需要计划一下,要陪着老爸、带着孩子来个祖孙三代的亲子游呢?扶老携幼出门,尽享天伦之乐,是人生一
《年轻的布朗先生》(Young Good-man Brown,1835)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力作。小说以17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萨勒姆镇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名
营养专家认为,肿瘤病人在化疗期的饮食营养原则是“三高一多”,即高蛋白、高热量(肥胖者除外)、高维生素,多水分,这样才有利于机体遭受化疗后的修复。鱼、禽、肉、蛋、奶、大
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银川段)于去年12月30日开工,宁夏、蒙西地区就此告别没有高铁的历史,银川至西安铁路通行的时间有望从14个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整个工程计划5年完成。银
在D·H·劳伦斯的作品中,“马”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劳伦斯仅对“奔马”作过解释。即在《关于无意识的随想》一书里他认为“奔马”英姿勃勃、奔腾强悍,是男性意识的象征。
一季度,纺织原料行情行走高位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谁敢说高位不是高危?春节前夕,由于各方普遍看好年后行情,国内多数纺织企业备货热情高涨。买盘疯狂涌入,以棉花为首的纺织
摘要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创作受到存在主义的“荒诞悲剧”的影响,使其创作具有怪诞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怪诞意识;二、怪诞人物;三、怪诞情节。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 存在主义 怪诞 荒诞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存在主义认为,现代社会在全面异化,“在这之中,人感到自己是分裂化的。他从自身中离异出来, 他不能体验自身是自身的核心,他不是自己行动的主导者——
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发现,球形生菜中含有一种原儿茶酸物质,对胰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去已知原儿茶酸对舌癌、胃癌、肝癌、大肠癌、膀胱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现在认为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