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华西街及漱珠涌历史街区的调研分析,提出改造意见:延续原有的街坊结构与街巷肌理,保证街巷空间界面的连续性,保持原有空间尺度,适当加入现代元素,恢复水巷空间,开发多义性的空间。
关键词:广州 南华西街 漱珠涌
南华西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东面与海幢街交界,东南面与龙凤街接壤、西北濒临珠江。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区内有5条主马路,分别为:南华西、滨江西、同福西、洪德、厚德。全街共有居住住户约22000户,人口60000人左右。南华西开街于清代1776年,经历了晚清、民国、解放后的几轮大的建设,其中主要河涌——漱珠涌也由最初的广州主要运输通道转变为封盖下水道的过程。经过解放后的建设,现已成为和谐人居、具有文化风貌的城市街区。
一、南华西街区历史沿革
南华西的发展要比广州河北晚得多,曾作为一个岛,岛上分布着33个自然村落,水网密布,由此才出现了于“龙船岗”观“龙舟竞渡”的历史场景。康熙年间,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南华西发挥其码头运输功能开展对外贸易,仓库,洋装、货栈相机出现。随之而来,粮油加工,纺织轻工,机器与木船修造等行业相继出现,成行城市,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形成市区。这个过程中,西关大屋,青砖房此类传统民居成为主要城市建筑结构。当然其中也不乏潘园、伍家花园作为岭南园林的鼎盛之作。鸦片战争后,教堂,波楼等西方建筑进入街区。民国时期,归国华侨开始在街区内建设红砖洋房花园。解放后,随着马路的兴建,现代建筑的引入,街区的肌理进一步调整变化。
南华西街区中的建筑涵盖了多个建筑年代,多样的建筑类型,经历了大跨度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南华西建筑群体是时代多元平贴的产物,而究其建筑个体,也可称为携带了大量不同年代的历史痕迹。其建筑多样性另我们调查者叹为观止,建筑如此,建筑之外的公共空间中曾经发生过的活动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曾经的世界首富,世代耕读的水乡居民,抗日英雄,民族资本家,追求自我独立的“姑婆”,平淡而居的名仕后人,多层次的人群在此留下的片片身影,在此生发的总总活动,关系是最为详实可靠的学习研究材料。透过当地居民的话语,调查者能感受到街区的历史所带给街区居民记忆、自豪感是浸在骨子里的,是时代不能磨灭的。这是最珍贵的历史。
二、街区特色历史考察
1、龙船岗与端阳竞渡
在漱珠涌东岸,我们发现一座土阜交龙船岗,此处地势较高,是当年端阳龙舟竞渡时的观赏点,视野很好。广州自古就有在端阳前后举行龙舟竞渡的民间风俗。地处水网密布的河南乡村,此种风气尤为盛行。
站立岗上,即可远眺珠江,近临漱水,对龙船的游龙、竞渡活动都能一览无遗。久而久之,这座土阜便成了地名,被称作龙船岗了。[1]
2、波楼
在南华西洲头咀上我们看到四层红砖洋楼,走近了我们才知道它就是“粤海关俱乐部”
查阅史料,透过这栋楼我们能触摸到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心酸经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对海关的管理权流入英国人之手。粤海关内主要职务竞由英国人担任,关内洋人众多,1910年“波楼”俱乐部在此修建。解放后作为海关职工宿舍。
3、姑婆屋
封建社会,广东桑业发达,顺德妇女中有一部分自食其力,不愿嫁人即把头发盘起,后来到广州聚居,共同拜祭,吃斋。她们生活的地方就交斋堂。姑婆现金多已作古,斋堂中供奉着她们的排位。
4、名人故居
(1)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德彪故居
先施百货是广州老字号百货公司,“故居”由两座红砖洋房组成,中间以花园连接,正门门口有一对爱奥尼柱,红砖的映衬下显得精致优美。
(2)周再秀故居
位于龙骧大街的这栋红砖洋房是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周在秀的故居,1935年周再秀创办源昌肥皂厂,生产的双刀牌肥皂是当时的名牌。1950年,周在秀修建这栋洋房。
(3)杨新伦故居
杨新伦(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番禺雅湖乡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担任武术教师。青年时开始学习古琴。后拜名师郑健侯,学习十几载。终成岭南古琴一代宗师。1962年凭借《渔樵问答》将岭南古琴腿上大雅之堂。杨新伦拥有香港身份,但一直居住于广州。
(4)潘家的屋业曾是规模宏大、风格典雅的一代名园——潘园
明末清初,广州西关的十三行,客商云集。最有钱的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将眼光越过珠江,选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华西,建别墅,起豪宅。而在十三行的众多行商中,有一个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潘氏家族。从这个家族的第一位行商潘振承开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在广州对外事务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海珠区的南华西街还保存着潘氏建于1826年的居所,以及一街之隔的古老祠堂。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给外人,原有建筑布局遭到部分破坏,外墙风化比较严重,屋顶有漏水现象。据了解,与潘家大院相互呼应的潘家祠,位于南华西街福安社区,原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长70多米,在破“四旧”及“文革”期间被毁,门口一对石狮子已被移到海幢公园门口摆放。记者询问过住在附近的街坊,许多老人家都表示这座院落已经长久没有人打理了,破旧不堪,而很多年轻人则根本不知道这里那段曾经显赫辉煌的历史。
大院东侧为龙南溪西畔的龙溪首约。其实南溪睡眠辽阔,碧水潆洄,绿柳成荫,水松夹岸,自然风光非常旖旎。
潘园中其余小景如:听帆楼、六松园、万松山房、海天闲话阁、清华池馆、看籇楼、晚春阁、船屋山庄、菜根园、例斋、双桐圃、三十六村草堂、梧桐庭院、花语楼、抱影庐、养志园等皆可圈可点为中国清代园林的经典之作。可惜,晚清鸦片战争后潘家家道中落,潘园也难逃绝迹了。
(5)粤剧名伶梁伟初故居
漱珠两岸曾是粤剧名伶的聚居地,这里也是广东粤剧的复兴基地。
龙溪新街,我看到了一座两层楼的青砖大屋,据老住民介绍,这里曾经住过一位“美男子”,梁伟初,先已不在人世,后人也已迁居香港。
(6)红砖洋楼与砖石屋
上世纪20到30年代,许多归国华侨在南华西的栖栅南街一代修建了红砖洋楼高级住所,地面铺化地砖,楼顶平台上乘凉赏月。
砖石屋建于明国初期,据了解,以前石屋四周有近千平方米的还原环绕,岁月变迁,这些花园已经转变为楼房。成了窄窄的小巷。
砖石屋周围还有两座洋楼庭院,这里曾经是代理法国白兰地富商李明德的故居。现在还住着他的后人。行走在这样的街区,是视觉与知识的双重享受。
伍家祠道7号的红砖洋房原是基督教教会妇产医院建于1934年,大楼楼顶是红十字团,原来大楼门前是一个广阔的鱼塘,后来鱼塘填掉,建成了现在的街道
(7)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
鸦片战争后,英军指明要租河南洲头咀一带的地方,洲头咀位于河南的西北角,与广州城区隔江相望,航道宽阔,近岸水深,是扼守广州咽喉的战略要地,洲头咀一带绅民奋起抗争。阻止了这次”割地”事件。现随着滨江路的扩建,新建浮雕,成为文化公园。
(8)瓷画时刻群
同福西路的多条巷陌内,遍布石刻,其中有书法作品,也不乏飞鸟鱼食国画佳作。南华西为“中国第一街”,江泽民也曾到此题词。
三、漱珠涌——城市河涌在城市景观系统中的定位
漱珠涌古为运粮河,又名南溪,为海珠涌的一段,北涌口在今南华中、西段衔接处,涌口对出数十丈处有一礁石名为鳌洲,故取“卧龙漱珠“之意命名。乾隆年间,粤东四大家族之一——潘家在此建宅开乡,兴建漱珠,跃龙,环珠三座石桥。
漱珠涌两岸尺度虽小,但环境清幽,静碧清流,曳轴其上,游船岸间,轻舟漫荡、鬓影衣香。北段夹岸水松,南段两堤垂柳,且又贴近海幢寺,梵梵宇钟声、疏离尘世,可谓秀野兼谐,别有一番情趣。继潘家之后,伍家在此购得大片土地,兴建“万松园”,其后,本地富商相继接踵效尤,兴建陈园、梅园、张园,由此两岸富贵人家、风雅人士聚集,桥边不断增添酒楼茶馆,且多经营高档海鲜。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艇近泊,十分兴旺。作为河南三大集市的漱珠市,商铺繁多,生意兴隆,漱珠桥建于其旁,桥段较高出以通船,单反集市天,可谓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清代的漱珠涌虽处河南,但接近广州的中心商业区,风光秀丽,交通方便,故广州城内不少富人专门乘船到此造访观光,结交朋友,公酌同游。因此这里夜夜笙歌,往来画艇有如过江之鲫,其繁华绮丽,不啻秦淮。、
1928年,修建南华路,漱珠桥被一段马路桥所替代,1966年漱珠涌因堵塞而被改造成为暗渠,成为一条污水排泄通道,从此溪面成为轻便通道。
漱珠涌沿岸,曾是园林,庭院林立之地,岭南园林建筑潘园在此达到园林建筑艺术的顶峰,河畔酒家文化在此有过精彩呈现,而其位置仍然毗邻广州商业中心,处于老城之内,文物保护区域范围之中。漱珠涌作为城市排污管道的作用已不能满足城市要求,我们希望其能适应老城区建设变化,将现有的通行,排污等交通,市政工程能力转化为文化,教育,城市景观节点,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产生更大的作用,成为一段广州人记忆的节点,感受中华文明,岭南文化的对象,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
关键词:广州 南华西街 漱珠涌
南华西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东面与海幢街交界,东南面与龙凤街接壤、西北濒临珠江。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区内有5条主马路,分别为:南华西、滨江西、同福西、洪德、厚德。全街共有居住住户约22000户,人口60000人左右。南华西开街于清代1776年,经历了晚清、民国、解放后的几轮大的建设,其中主要河涌——漱珠涌也由最初的广州主要运输通道转变为封盖下水道的过程。经过解放后的建设,现已成为和谐人居、具有文化风貌的城市街区。
一、南华西街区历史沿革
南华西的发展要比广州河北晚得多,曾作为一个岛,岛上分布着33个自然村落,水网密布,由此才出现了于“龙船岗”观“龙舟竞渡”的历史场景。康熙年间,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南华西发挥其码头运输功能开展对外贸易,仓库,洋装、货栈相机出现。随之而来,粮油加工,纺织轻工,机器与木船修造等行业相继出现,成行城市,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形成市区。这个过程中,西关大屋,青砖房此类传统民居成为主要城市建筑结构。当然其中也不乏潘园、伍家花园作为岭南园林的鼎盛之作。鸦片战争后,教堂,波楼等西方建筑进入街区。民国时期,归国华侨开始在街区内建设红砖洋房花园。解放后,随着马路的兴建,现代建筑的引入,街区的肌理进一步调整变化。
南华西街区中的建筑涵盖了多个建筑年代,多样的建筑类型,经历了大跨度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南华西建筑群体是时代多元平贴的产物,而究其建筑个体,也可称为携带了大量不同年代的历史痕迹。其建筑多样性另我们调查者叹为观止,建筑如此,建筑之外的公共空间中曾经发生过的活动更能让人浮想联翩,曾经的世界首富,世代耕读的水乡居民,抗日英雄,民族资本家,追求自我独立的“姑婆”,平淡而居的名仕后人,多层次的人群在此留下的片片身影,在此生发的总总活动,关系是最为详实可靠的学习研究材料。透过当地居民的话语,调查者能感受到街区的历史所带给街区居民记忆、自豪感是浸在骨子里的,是时代不能磨灭的。这是最珍贵的历史。
二、街区特色历史考察
1、龙船岗与端阳竞渡
在漱珠涌东岸,我们发现一座土阜交龙船岗,此处地势较高,是当年端阳龙舟竞渡时的观赏点,视野很好。广州自古就有在端阳前后举行龙舟竞渡的民间风俗。地处水网密布的河南乡村,此种风气尤为盛行。
站立岗上,即可远眺珠江,近临漱水,对龙船的游龙、竞渡活动都能一览无遗。久而久之,这座土阜便成了地名,被称作龙船岗了。[1]
2、波楼
在南华西洲头咀上我们看到四层红砖洋楼,走近了我们才知道它就是“粤海关俱乐部”
查阅史料,透过这栋楼我们能触摸到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心酸经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对海关的管理权流入英国人之手。粤海关内主要职务竞由英国人担任,关内洋人众多,1910年“波楼”俱乐部在此修建。解放后作为海关职工宿舍。
3、姑婆屋
封建社会,广东桑业发达,顺德妇女中有一部分自食其力,不愿嫁人即把头发盘起,后来到广州聚居,共同拜祭,吃斋。她们生活的地方就交斋堂。姑婆现金多已作古,斋堂中供奉着她们的排位。
4、名人故居
(1)先施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德彪故居
先施百货是广州老字号百货公司,“故居”由两座红砖洋房组成,中间以花园连接,正门门口有一对爱奥尼柱,红砖的映衬下显得精致优美。
(2)周再秀故居
位于龙骧大街的这栋红砖洋房是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周在秀的故居,1935年周再秀创办源昌肥皂厂,生产的双刀牌肥皂是当时的名牌。1950年,周在秀修建这栋洋房。
(3)杨新伦故居
杨新伦(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番禺雅湖乡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担任武术教师。青年时开始学习古琴。后拜名师郑健侯,学习十几载。终成岭南古琴一代宗师。1962年凭借《渔樵问答》将岭南古琴腿上大雅之堂。杨新伦拥有香港身份,但一直居住于广州。
(4)潘家的屋业曾是规模宏大、风格典雅的一代名园——潘园
明末清初,广州西关的十三行,客商云集。最有钱的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将眼光越过珠江,选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华西,建别墅,起豪宅。而在十三行的众多行商中,有一个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潘氏家族。从这个家族的第一位行商潘振承开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在广州对外事务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海珠区的南华西街还保存着潘氏建于1826年的居所,以及一街之隔的古老祠堂。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给外人,原有建筑布局遭到部分破坏,外墙风化比较严重,屋顶有漏水现象。据了解,与潘家大院相互呼应的潘家祠,位于南华西街福安社区,原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长70多米,在破“四旧”及“文革”期间被毁,门口一对石狮子已被移到海幢公园门口摆放。记者询问过住在附近的街坊,许多老人家都表示这座院落已经长久没有人打理了,破旧不堪,而很多年轻人则根本不知道这里那段曾经显赫辉煌的历史。
大院东侧为龙南溪西畔的龙溪首约。其实南溪睡眠辽阔,碧水潆洄,绿柳成荫,水松夹岸,自然风光非常旖旎。
潘园中其余小景如:听帆楼、六松园、万松山房、海天闲话阁、清华池馆、看籇楼、晚春阁、船屋山庄、菜根园、例斋、双桐圃、三十六村草堂、梧桐庭院、花语楼、抱影庐、养志园等皆可圈可点为中国清代园林的经典之作。可惜,晚清鸦片战争后潘家家道中落,潘园也难逃绝迹了。
(5)粤剧名伶梁伟初故居
漱珠两岸曾是粤剧名伶的聚居地,这里也是广东粤剧的复兴基地。
龙溪新街,我看到了一座两层楼的青砖大屋,据老住民介绍,这里曾经住过一位“美男子”,梁伟初,先已不在人世,后人也已迁居香港。
(6)红砖洋楼与砖石屋
上世纪20到30年代,许多归国华侨在南华西的栖栅南街一代修建了红砖洋楼高级住所,地面铺化地砖,楼顶平台上乘凉赏月。
砖石屋建于明国初期,据了解,以前石屋四周有近千平方米的还原环绕,岁月变迁,这些花园已经转变为楼房。成了窄窄的小巷。
砖石屋周围还有两座洋楼庭院,这里曾经是代理法国白兰地富商李明德的故居。现在还住着他的后人。行走在这样的街区,是视觉与知识的双重享受。
伍家祠道7号的红砖洋房原是基督教教会妇产医院建于1934年,大楼楼顶是红十字团,原来大楼门前是一个广阔的鱼塘,后来鱼塘填掉,建成了现在的街道
(7)洲头咀反租地抗英斗争遗址
鸦片战争后,英军指明要租河南洲头咀一带的地方,洲头咀位于河南的西北角,与广州城区隔江相望,航道宽阔,近岸水深,是扼守广州咽喉的战略要地,洲头咀一带绅民奋起抗争。阻止了这次”割地”事件。现随着滨江路的扩建,新建浮雕,成为文化公园。
(8)瓷画时刻群
同福西路的多条巷陌内,遍布石刻,其中有书法作品,也不乏飞鸟鱼食国画佳作。南华西为“中国第一街”,江泽民也曾到此题词。
三、漱珠涌——城市河涌在城市景观系统中的定位
漱珠涌古为运粮河,又名南溪,为海珠涌的一段,北涌口在今南华中、西段衔接处,涌口对出数十丈处有一礁石名为鳌洲,故取“卧龙漱珠“之意命名。乾隆年间,粤东四大家族之一——潘家在此建宅开乡,兴建漱珠,跃龙,环珠三座石桥。
漱珠涌两岸尺度虽小,但环境清幽,静碧清流,曳轴其上,游船岸间,轻舟漫荡、鬓影衣香。北段夹岸水松,南段两堤垂柳,且又贴近海幢寺,梵梵宇钟声、疏离尘世,可谓秀野兼谐,别有一番情趣。继潘家之后,伍家在此购得大片土地,兴建“万松园”,其后,本地富商相继接踵效尤,兴建陈园、梅园、张园,由此两岸富贵人家、风雅人士聚集,桥边不断增添酒楼茶馆,且多经营高档海鲜。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艇近泊,十分兴旺。作为河南三大集市的漱珠市,商铺繁多,生意兴隆,漱珠桥建于其旁,桥段较高出以通船,单反集市天,可谓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清代的漱珠涌虽处河南,但接近广州的中心商业区,风光秀丽,交通方便,故广州城内不少富人专门乘船到此造访观光,结交朋友,公酌同游。因此这里夜夜笙歌,往来画艇有如过江之鲫,其繁华绮丽,不啻秦淮。、
1928年,修建南华路,漱珠桥被一段马路桥所替代,1966年漱珠涌因堵塞而被改造成为暗渠,成为一条污水排泄通道,从此溪面成为轻便通道。
漱珠涌沿岸,曾是园林,庭院林立之地,岭南园林建筑潘园在此达到园林建筑艺术的顶峰,河畔酒家文化在此有过精彩呈现,而其位置仍然毗邻广州商业中心,处于老城之内,文物保护区域范围之中。漱珠涌作为城市排污管道的作用已不能满足城市要求,我们希望其能适应老城区建设变化,将现有的通行,排污等交通,市政工程能力转化为文化,教育,城市景观节点,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产生更大的作用,成为一段广州人记忆的节点,感受中华文明,岭南文化的对象,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