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山间遇雨,是登山大忌,却也无端增添很多情趣。林子里,林子外,无数水声在缠绕,陡然生出一种突围感,想冲出雨去。水声无数,脚下的路却只有一条。
正是深秋时分,深秋时分多雨。一把一把小雨伞,撑开林间一朵一朵色彩缤纷的蘑菇,给迷蒙的雨景增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雨小下来的时候,蝉声突然密集起来。一株高大的核桃树下,满地落满了带着绿皮的核桃。这是核桃树对养育它的大山的回赠。
泉弯腰拣了一个,树梢传来人声——“呃,呃,呃呃呃!”
抬头,树梢立着一个披着蓑衣的山里汉子。威严,像立在天空的山神!
泉不好意思,仰头,笑:“就拣一个。”
树梢上的声音软了:“拣几个就拣几个呗!”说完挥舞手中的竹竿,辟哩叭啦又有几个核桃掉了下来。
山里的空气,被雨洗过,干净得不含一点杂质。沿着山路徐徐向上,经过几座废弃的破房,一株上了年纪的核桃树,等候在老地方。我们曾无数次来过这里,在树下休息。牛毛细雨中,眼前丛生着野草,早已不见旧时痕迹。
笑声。隐隐的笑声,穿越了时间——又看见五年前的场景,看到五年前的小奉,看见了五年前的泳友。核桃树下,我们席地而坐,吃着带来的馒头。小奉照例带来了她腌制的卤腐,一伙人争着抢着,从她手里接过卤腐瓶,用调羹,用小勺,把糯软的卤腐细细研抹在馒头上。
“这可是我们这座小城的特产——奉氏卤腐啊!”又听见了泳友打趣的笑声。
小奉是一个纺织厂的下岗工人,离异,孤身一人,常来游泳。她披着一头乌黑而发亮的头发,笑时露出白白的门牙,一边说话一边用眼睛左看看人,右望望人,很逗人喜爱的样子。
舌尖还残留着卤腐的味道,小奉却因一场车祸离开我们。她的死与卤腐有关——因为泳友们喜欢她的卤腐,每到冬天将临,她都要收集一些罐头瓶,腌制些卤腐,郊游时带去。出事那天,她骑着摩托去向要好的朋友讨几个腌制卤腐的罐头瓶。朋友等急了,给她打电话,无应答——自然是无应答的,她被一辆驶进加油站的货车撞倒在地了。
一阵一阵雨声,滴落在心头。雨滴被上了年纪的核桃树所放大,在滴答的雨声中吃带来的馒头,却无论如何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那种糯糯的香香的醇醇的味道,已随逝者远去。
雨声淅沥,心情也像细雨,迷茫。想起了小奉,就想起核桃树北那条草莽中的小径。我们曾一次又一次踩着那条小路,去看那院隐藏于树荫和草莽间的破落的旧房。
小奉走了,路也丢了,只有一片草。Z挥着手中的木棍,探路,走了一截,摇了摇头,退回来了。
水声漫漶,突然想起小奉曾好奇地问过我这片破房为什么叫“单大人”。当时的我只能一知半解地回答她,这地名其实是人名——据说清朝时一个叫单大人的官员曾居住于此。后来,我也曾想对这位单大人的身世作些详细了解,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向小奉介绍。可惜,小奉在我还未了解清楚前就出了事。
这片已经颓废的房屋,当年造得很有气势——主楼坐北朝南,两侧还有厢房,走进去的路两边也有房子,路的右手边还蜿蜒着一条小溪。一个身世飘零的孤独老人,守住那条小溪,守住一个小小的发电机,用小溪的水发电,来供给他看电视的电源——不知道那发电机是谁供给他的。他可算得上是一个匠心独具的隐居者。老人如今已不见了,他赖以栖身的房屋也倒塌于一片荒草间,只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一样的谜。
单大人显赫的身世经不了风雨,如今只剩下倒颓的墙,朽坏的屋檐,歪倾的门面,下陷的木地板,还有一条隐藏于荨麻与杂草间的小径。记得一次来这里,小奉从草丛中的路径走进当年的小院,曾对着颓楼左顾右盼,声音里透露出惋惜和向往:“当年,也许楼上住过一位绣花的小姐,月亮升起的时候,坐在窗前,等待着房后桂花树下传来三弦声呢!”
颓院西边小路边那株桂花树还在。深秋时分,它总开着金黄的米粒大的花,馥郁的香气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小奉每次来,喜欢折上一枝两枝无主的金桂,一路上闻馥郁的香气。
如今,金桂被乱草遮住,香气也闻不到了,我猜想是过了季节的关系。
庭院,已深深地颓废于荒草之间。那个因小奉的询问而引起我关注的单大人的身世,也堙没于荒草之间。有人对我说,他曾经镇压过杜文秀起义,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我查不到有关他的蛛丝马迹的任何文字。山间核桃树下拣核桃的山民中,有姓单的,问起单大人,他们的回答比我了解的还少,只含含糊糊说是祖上的一个官。
朦胧的雨,使山林模糊,又使一些记忆变得清晰。在这片山间的途中,废弃着零零星星的庭院和房屋,几年前,一个庭院的门两边还看到褪了色的结婚对联,山民告诉我们,一对外地来打工的青年曾经把它作为洞房。小奉偏着头,脸上的表情带着羡慕:“能够与自己相爱的人栖身在这样一院没人打扰的房子,也是一种人生的福分呀……”
雨中想起小奉脸上那种表情,一滴一滴的雨,又落在心上。
一切都是个谜,单大人,寄居者,包括小奉。在小奉的丧礼上,我看到了她的前夫,伤心欲绝的神情。他们为什么要离婚,对我是个解不开的谜。
雨又大起来了,同行的伙伴催促着下山了。
回到核桃树下,看到一只蚂蝗叮在泉的脖子上。泉尖叫,急急用手去抓,蚂蝗却紧紧叮住不放。连忙帮着用手去逮,狠命一逮,鲜血冒出来了。
心倏忽一动:小奉也曾在这片乱草中,被蚂蝗叮过,也是这样尖叫,也是急急用手去抓,也是急急用手去逮,狠命一逮,鲜血便冒出来了……
殷红的血,模糊了雨,模糊了记忆。一切都在雨中逝去。是得下山了,这片草丛间,多的是蚂蝗。我的脚杆、脚踝开始隐隐地疼,裤管里,褂子内也钻进了蚂蝗,紧紧叮在肉上。
W见我们一个一个忙着抓蚂蝗,传授了一个秘诀:不要死逮,要用手连续猛拍或用烟头灼。
果然奏效,蚂蝗很快就掉落在地。但叮咬处仍然有殷红的血。
在返回的途中,一株核桃树下,路边草丛里,掉着几个核桃,我捡到一个,剥去绿色的皮,却咬不开,是个“铁核桃”——“铁”得就像“单大人”,像已经消失的种种往事。
这时雨却意外地停了,我们回到了就餐的宝灵寺,闻到了饮烟温暖的味道,还有鸡肉和鱼的香味。
苍山斜阳峰麓,这个名叫“单大人”的地方,这雨中的山林,给我留下的,是与殷红有关的一串记忆。
二
如果天气好,进苍山逛逛,在山坳里烤烤太阳,是很不错的一件事。
大理的阳光,到了冬季就变得温暖。冬天一到,大理人喜欢蹲在墙根角,或在小院里、阳台上,烤太阳——晒太阳不叫“晒”,而叫“烤”,可见在冬天,大理阳光的作用是什么了。
进山,一路杨树、水冬瓜树、栗树,浸润得空气湿湿的。经冬的杨树叶子有些泛黄、泛红,像出自画家之手的几笔写意。渐走渐高,松树多起来,一片苍郁之色,看不到冬天的影子。
这时候,山里最灿烂的是阳光。一滩滩,一汪汪,金灿灿。
形容阳光用“一滩滩”、“一汪汪”,绝无因为修辞而刻意炼字的意思,而是眼前景致最直观的表现。苍山到了冬季并不是一片苍绿的,山间凹地、缓坡,茅草地魔术般地变成了一片片金黄。一片片浸透阳光的金黄色的缓坡、茅草地,被周围的墨绿的松树、苍翠的栗林包围着、映衬着,就有一滩滩、一汪汪的感觉。
我们就在这样的天气,到苍山佛顶峰白王庙后的山凹间,在一片金黄柔软的茅草编织的山凹间烤太阳的。这个时节,核桃已经打尽,梨、桃、梅、李、苹果等水果也已收完,只有苍山斜阳峰南侧一带山坡外地人承包开垦的冬桃园等待着采摘——一星期前我们曾经去买过冬桃,树上的冬桃还硬,只好在园外山箐里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烤了一个下午太阳。今天,我们选择的地方是遍生着茅草的山凹,一躺下,感觉自与一周前大不相同,经霜的茅草温暖而柔软,散发出浸透阳光的苦香。阳光在苍山的茅草地,散发出撩人心魂的味道,这是一种使人全身心放松融入自然的味道。在城市的广场、街道、阳台,阳光是没有味道的。阳光也和空气一样,具有着不容忽视的质量。我想起了一个外地朋友对我说的话:到大理,好像近视眼突然戴上一副适合的眼镜,一切都看清楚了,这就是阳光的质量。大理的阳光,就像纯净的溪水,没有受过污染。
几头老牛摇响脖子上的响铃,从茅草地的边缘悠闲地经过,放牛人赤膊着上身,跟在牛群后面慢慢走去,留下一个温暖的背影。不知名的鸟在山间有节奏地叫,像在说:“瞧瞧,瞧瞧。”不知它们在瞧什么。也许是在瞧我们这群“多余的人”。对于亘古常在的山林,我们不过是偶尔闯入的外来者。我们的皮肤很少受到过山野阳光的抚摸和温暖。我们的嗅觉中早已失去了阳光原有的味道。想起诗人于坚说过这样的话:“多余的人只是拒绝跟着时代盲目前进。他热爱生活,热爱每个日子,相信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在大理,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超然生活在时髦的生活之外,与世隔离,过着一种像苍山的阳光一样简朴的生活。到苍山烤太阳,这未尝不是遗存在我们基因之中的一个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
这样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的外来者。我知道在山脚下的村落间,就栖藏着很多文艺界的名人,作家余世存就是其中的一位,用他的话说,他是“卜居古城一塔寺旁”。他每天都在他租赁下来的白族院落里静静地烤太阳。我曾问过他,打算在大理呆几年,他笑:“也许一两年,也许更长时间。”大理的阳光,一定会被余世存先生收藏在他的文字之间。
躺在阳光里,再次闻到了阳光的苦香。手机突然“嘀嘀”一响,接到一条短信——是一个北方的朋友给我发来问候。我告诉她我正在苍山上,她问“冷不冷啊?”我回复她我在山间一片茅草地烤太阳。她很快回复了两个字:“呵呵”。我明白这两个字里包含的全部意思。
温暖与寒冷是同时存在的。此时的北方,正是冰封雪冻的日子,我的朋友龟缩在房子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的寒冷,使得苍山的茅草地变成一席硕大的温暖无比的金绒毛毯。四围的乔木和灌木是它深绿色的滚边。三三两两色彩各异的服装,成了它造型优美的图案。阳光暖暖地覆盖在身上,几个年长的,闭上眼睛躺成个“大”字,什么也不说,只静静望天,望天上偶尔飘过的云,脸上的表情很满足的样子。几个闲不住的年轻人,去山道边採来山地芦苇,一枝枝白色的绒花在阳光下摇曳发亮,白的苇花、黄的草地、绿的青松,焕发出感动人的异样色彩。
我们就在山间茅草地,在暖暖的太阳下,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周末。
三
去苍山黄龙潭,行到半山起雾了。满山响起了“杨伟,杨伟!”的叫声。
杨伟是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斯斯文文的样子。他第一次参加我们的登山活动,途中突然不见了。起雾后,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大家都急了,怕出意外,一阵一阵猛喊。
苍山上曾经有人因为迷路而冻死在山间的事发生,大家的焦急是自然的。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向我讲起过他在苍山迷路的经历,在山上走了一天一夜,又冷又饿,几乎到了绝望的境地。特别在没有星光的夜里,除了冷和饿外,还要忍受恐惧。他几乎是发了狂,高一脚低一脚拣低矮的地方走,直到拂晓时分侥幸地遇到一位山间砍柴的山民,才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
我想起了这位朋友的事,也开始焦急起来,跟着“杨伟,杨伟”地喊。
杨伟终于出现了,他落在后面。同行的登山者都是冬泳队员,杨伟是一个泳友领来的,平时少锻炼,体力自然无法与大家相比,更何况据他说还走错了路。
所有的人又欢呼起来,山谷音回荡着“杨伟,杨伟,杨伟……”
望着白净而单薄的杨伟,我忍不住一阵笑,满山的叫声似乎在叫“阳萎,阳萎,阳萎……”
继续上行,山路更陡,山势很陡。路上遇到了一些水,这是苍山上零零星星的洼地积下的雨水,水中丛生着模糊的植物,预感黄龙潭应该不远了。
脚下的路在这紧要关头却不见了,只剩下茫茫的雾。我们开始在刺蓬中钻,在陡地上爬。白茫茫的雾,填平了山箐,掩盖了溪涧,苍山变成了虚无,我们行走在一片虚无之中。
终于钻出了刺蓬,脚下的地面变得平缓,丛生着各种看不清楚的低矮的树木。我的身边匍匐着几株枝干盘屈的杜鹃,还有一片低矮的灌木和苍青的石头。灌木丛不远,立着一株株冷杉模糊的身影。我们都停下脚来,踌躇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
Y在这关键的时候突然消失了。Y喜欢采集蝴蝶做标本,每次上山总是独往独行,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消失。在这样高冷的山巅,是不应该有蝴蝶的,蝴蝶只在山脚一带芦苇和山草丛生的地带。雾很大,我担心Y会迷路。我正想说出我的担心,雾中传来了一阵惊喜的叫声:“水,水,水!黄龙潭在这里!”
是Y的声音。他走在了所有人的右前方,我记得他一直走在我身后的,也许,他走了另一条路。有时,意外的发现,总是属于独行者。Y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片水,他认定那就是黄龙潭。我们朝着他的声音走去,模模糊糊的雾里,闪现出了一片晃晃荡荡的东西,定睛细看,是水,冷冷的水,像一双双偷窥的眼睛,像一片片粼动的鱼鳞。在晃晃荡荡的水之间,露出隐隐忽忽的树影,黄龙潭就这样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与我们见面。反应敏捷的C开始举起相机照相,我也慌忙掏出相机,镜头中好像出现了水的影子,冷杉的影子,岩石的影子,人的影子,所有的影子交融在一起,却又模糊成一片。我捕捉到了一株水中的树影,正要按动快门,却又找不到它躲到哪里了。
这一天,我照了很多照片,结果却一张也不清楚。只有一张照片,隐隐忽忽露出一袭长裙,和一绺飘忽的长发。长裙的一部分还有奇怪的花纹。同行的人中没有人穿裙子的,我始终猜不透是谁无意间闯入我的镜头?苍山上的龙潭,有很多关于龙的怪异传说,我疑心无意间邂逅了龙潭中的某个妖女。
我到过苍山玉局峰顶海拔3960米的洗马潭,并在洗马潭洗过澡,与它有过肌肤相亲的接触,而位于苍山三阳峰巅海拔3980米的黄龙潭,它的若有若无却意外地给我留下远胜于洗马潭的印象。后来我看过其它登山者有关黄龙潭的照片,很惊异它竟是那个样子,不过是高山洼地里、陡削的岩壁下一潭澄澈的湖水,清楚得伸手可触,彻底失去了神秘的感觉。雾中的黄龙潭,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而灵异的,它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是灰蒙蒙的雾中一片若有若无的水,一种灵动的水,飘渺的水,朦胧的水——可见而不可见,也许正是苍山黄龙潭存在的一种最佳方式。
四
每次去苍山看雪,都是在雪下白了的时候。兴奋莫明地带上相机,去山上踏雪,拍照,带回的关于雪的记忆都是经久难忘的。
近几年我很少去苍山看雪。事实上,苍山雪已经在悄然地远离了我们。
苍山的雪,据说并不只在冬季有,过去的书上就常看到“苍山积雪终年不化”的说法。印象里分明也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春天、夏天也能看到苍山山巔上的积雪,银亮亮白晃晃的一片。在一些街场上,还看到有人挖了苍山上经年的积雪来卖,用松毛捂得严实的背篓里塞得满满的苍山雪,调羹一舀,勺子一压,再浇上熬好的糖稀,白雪就使了魔术般变成了一个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工艺品。牙齿一咬,咔嚓一声,冷、甜,冷到骨髓里,甜到心里,那种强烈的刺激感,是当下市场上所有人工冷饮所无法相比的。
想起过去的苍山雪,踩在雪地上脚下嗞嗞的声音,嗞嗞的响声中雪陷下时骨稣筋软的感觉,山头眩目的白,那种强烈的感觉是岁月之手抹不去的。
在苍山遭遇雪,是在一个秋末冬初的日子。天气晴朗得无与伦比。头顶一片蓝,山间一片绿。一片蓝与一片绿之间,是咻咻的喘气声。目的地是位于海拔四千零九十二米的苍山中和峰顶的苍山电视台,号称世界海拔最高的电视差转台。一路行走,丝毫感觉不到雪的影子,满头大汗,烈日当头,走着走着,松树少下来,冷杉也跟着少了下来,低矮的杜鹃就一簇簇冒了出来,长满苔藓的石头也冷冷地露出了脸,像一群森林中的妖怪。突然间,脚下就闪现出了白色的东西,一堆一堆,一片一片,在高山的阳光下白得耀眼。
是雪!久违了的雪。生在南国的人,很久就看不到雪了。
一开始,白色的雪只是这里一堆那里一堆的出现,喜悦的情绪在队列间蔓延。越往上攀登,白色就不断扩大,绿色不断地减少,笑声也跟着少了。眼前除了天空的蓝就剩下了一片白,嗞嗞的响声连接起一串蜿蜒向上的队列。
当接近苍山电视台时,一片陡坡上就变成了眩目的白。脚下变得坚硬,每踩一步都有往下滑的感觉,雪坡上留下一串脚印,有大有小,一律呈现半透明状态,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人来过。对于生活在林海雪原中的北方人,对这样的雪景大概是不以为奇的,而对于在四季如春的大理长大的我和我的同伴,这确乎是难得的景色——我们只在电影里、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景色。一开始是一阵欢叫,在群山间震荡,渐渐的叫声微弱下来,变成了沉重的喘息。到了后来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发出很响的跳动声,一声一声好像震动着山谷。渐渐地就有支撑不住的感觉,脚下一滑,手中的拐杖突然间像遭到神咒,断裂了。我只能匍匐在地,脚手并用,像一头狗熊,笨拙地向上爬。
已经接近四千多米的高度。没到过冬季的北方,无缘看到北方的林海雪原,但眼前的雪景,是高原的雪景,想来与北方的雪原应该有着不同。它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高度,在这样的高度,所有挺立的树木都消失了,松树、冷杉、竹林都躲在脚下的山坡地带,只有被雪覆盖了的岩石和山地,雪地变得坚硬。眼前一片白,眼睛慢慢地疼了起来,我忘了带墨镜。
体力渐渐消失,心突然慌了起来。心情肯定与眼前的一片白色有关。任何颜色,单调到极致,世界便会呈现一种或疯狂或恐怖或抑郁或绝望的状态,世界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让人赏心悦目,而白色是在三原色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候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白色是对红、绿、蓝三原色的抹杀。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白得刺眼的苍山雪,让我无端地便想起了“白色恐怖”这个词。一股股寒意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钻入心里。
山顶一片白,眼前一片黑,这是我在即将登上山顶时的感觉。我把自己的感受事后告诉了一位朋友,他笑我这是文学的夸张。但亲身经历了这次登山经历的朋友K却说我的这一描绘非常贴近,他也有相同的感受,在临近山顶之前,他曾一度发黑晕,像晕车一样的感觉,他甚至动了折身下山的念头。眼前的黑晕,是身体极度虚脱的表现。
我在白色的山坡上匍匐着前进,尽量闭上眼睛。后来,我跌了一跤,睁开眼睛已跌落到山道下的一片雪地。
一只手向我伸来。是同行的琼。在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苍山之巔,她的出现,给我的眼睛增添了另样的色彩。她的花绒衣在雪中温暖着我的眼睛。我们都落在了队列的后面。她轻轻地笑着,黑色的眼睛让我心神安宁。“喏!”她向我递来一样东西。伸手接过,是一颗包着糖纸的水果糖,甜意瞬间在我舌间水波一样荡漾开来,渐渐浸漫了全身。
一颗水果糖,在瞬间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这是一颗冰天雪地间的水果糖。我站了起来,喘着气,继续在雪地上向上挺进。脚下的雪,“簌簌”地响,比原来的“嗞嗞”声更多了些沉着,身体恢复了重量。阳光开始明媚,天空变得透明,我和琼缓慢地向着白雪覆盖的小岑峰顶前进。我抬起头来,看到了在蓝天闪闪发光的电视差转天线。
大雪可以覆盖山巅,却覆盖不了天空,大雪可以冻僵一切生命,却冻僵不了一颗水果糖所传递的友情,雪地里的一颗水果糖,有时足可融化一座雪山!
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在这白茫茫的雪山,突然醒悟人需要的其实并不一定很多——当大雪删除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之时,对于一个登山者,一颗水果糖足矣!
责任编辑 王丽敏
山间遇雨,是登山大忌,却也无端增添很多情趣。林子里,林子外,无数水声在缠绕,陡然生出一种突围感,想冲出雨去。水声无数,脚下的路却只有一条。
正是深秋时分,深秋时分多雨。一把一把小雨伞,撑开林间一朵一朵色彩缤纷的蘑菇,给迷蒙的雨景增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雨小下来的时候,蝉声突然密集起来。一株高大的核桃树下,满地落满了带着绿皮的核桃。这是核桃树对养育它的大山的回赠。
泉弯腰拣了一个,树梢传来人声——“呃,呃,呃呃呃!”
抬头,树梢立着一个披着蓑衣的山里汉子。威严,像立在天空的山神!
泉不好意思,仰头,笑:“就拣一个。”
树梢上的声音软了:“拣几个就拣几个呗!”说完挥舞手中的竹竿,辟哩叭啦又有几个核桃掉了下来。
山里的空气,被雨洗过,干净得不含一点杂质。沿着山路徐徐向上,经过几座废弃的破房,一株上了年纪的核桃树,等候在老地方。我们曾无数次来过这里,在树下休息。牛毛细雨中,眼前丛生着野草,早已不见旧时痕迹。
笑声。隐隐的笑声,穿越了时间——又看见五年前的场景,看到五年前的小奉,看见了五年前的泳友。核桃树下,我们席地而坐,吃着带来的馒头。小奉照例带来了她腌制的卤腐,一伙人争着抢着,从她手里接过卤腐瓶,用调羹,用小勺,把糯软的卤腐细细研抹在馒头上。
“这可是我们这座小城的特产——奉氏卤腐啊!”又听见了泳友打趣的笑声。
小奉是一个纺织厂的下岗工人,离异,孤身一人,常来游泳。她披着一头乌黑而发亮的头发,笑时露出白白的门牙,一边说话一边用眼睛左看看人,右望望人,很逗人喜爱的样子。
舌尖还残留着卤腐的味道,小奉却因一场车祸离开我们。她的死与卤腐有关——因为泳友们喜欢她的卤腐,每到冬天将临,她都要收集一些罐头瓶,腌制些卤腐,郊游时带去。出事那天,她骑着摩托去向要好的朋友讨几个腌制卤腐的罐头瓶。朋友等急了,给她打电话,无应答——自然是无应答的,她被一辆驶进加油站的货车撞倒在地了。
一阵一阵雨声,滴落在心头。雨滴被上了年纪的核桃树所放大,在滴答的雨声中吃带来的馒头,却无论如何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那种糯糯的香香的醇醇的味道,已随逝者远去。
雨声淅沥,心情也像细雨,迷茫。想起了小奉,就想起核桃树北那条草莽中的小径。我们曾一次又一次踩着那条小路,去看那院隐藏于树荫和草莽间的破落的旧房。
小奉走了,路也丢了,只有一片草。Z挥着手中的木棍,探路,走了一截,摇了摇头,退回来了。
水声漫漶,突然想起小奉曾好奇地问过我这片破房为什么叫“单大人”。当时的我只能一知半解地回答她,这地名其实是人名——据说清朝时一个叫单大人的官员曾居住于此。后来,我也曾想对这位单大人的身世作些详细了解,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向小奉介绍。可惜,小奉在我还未了解清楚前就出了事。
这片已经颓废的房屋,当年造得很有气势——主楼坐北朝南,两侧还有厢房,走进去的路两边也有房子,路的右手边还蜿蜒着一条小溪。一个身世飘零的孤独老人,守住那条小溪,守住一个小小的发电机,用小溪的水发电,来供给他看电视的电源——不知道那发电机是谁供给他的。他可算得上是一个匠心独具的隐居者。老人如今已不见了,他赖以栖身的房屋也倒塌于一片荒草间,只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梦一样的谜。
单大人显赫的身世经不了风雨,如今只剩下倒颓的墙,朽坏的屋檐,歪倾的门面,下陷的木地板,还有一条隐藏于荨麻与杂草间的小径。记得一次来这里,小奉从草丛中的路径走进当年的小院,曾对着颓楼左顾右盼,声音里透露出惋惜和向往:“当年,也许楼上住过一位绣花的小姐,月亮升起的时候,坐在窗前,等待着房后桂花树下传来三弦声呢!”
颓院西边小路边那株桂花树还在。深秋时分,它总开着金黄的米粒大的花,馥郁的香气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小奉每次来,喜欢折上一枝两枝无主的金桂,一路上闻馥郁的香气。
如今,金桂被乱草遮住,香气也闻不到了,我猜想是过了季节的关系。
庭院,已深深地颓废于荒草之间。那个因小奉的询问而引起我关注的单大人的身世,也堙没于荒草之间。有人对我说,他曾经镇压过杜文秀起义,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我查不到有关他的蛛丝马迹的任何文字。山间核桃树下拣核桃的山民中,有姓单的,问起单大人,他们的回答比我了解的还少,只含含糊糊说是祖上的一个官。
朦胧的雨,使山林模糊,又使一些记忆变得清晰。在这片山间的途中,废弃着零零星星的庭院和房屋,几年前,一个庭院的门两边还看到褪了色的结婚对联,山民告诉我们,一对外地来打工的青年曾经把它作为洞房。小奉偏着头,脸上的表情带着羡慕:“能够与自己相爱的人栖身在这样一院没人打扰的房子,也是一种人生的福分呀……”
雨中想起小奉脸上那种表情,一滴一滴的雨,又落在心上。
一切都是个谜,单大人,寄居者,包括小奉。在小奉的丧礼上,我看到了她的前夫,伤心欲绝的神情。他们为什么要离婚,对我是个解不开的谜。
雨又大起来了,同行的伙伴催促着下山了。
回到核桃树下,看到一只蚂蝗叮在泉的脖子上。泉尖叫,急急用手去抓,蚂蝗却紧紧叮住不放。连忙帮着用手去逮,狠命一逮,鲜血冒出来了。
心倏忽一动:小奉也曾在这片乱草中,被蚂蝗叮过,也是这样尖叫,也是急急用手去抓,也是急急用手去逮,狠命一逮,鲜血便冒出来了……
殷红的血,模糊了雨,模糊了记忆。一切都在雨中逝去。是得下山了,这片草丛间,多的是蚂蝗。我的脚杆、脚踝开始隐隐地疼,裤管里,褂子内也钻进了蚂蝗,紧紧叮在肉上。
W见我们一个一个忙着抓蚂蝗,传授了一个秘诀:不要死逮,要用手连续猛拍或用烟头灼。
果然奏效,蚂蝗很快就掉落在地。但叮咬处仍然有殷红的血。
在返回的途中,一株核桃树下,路边草丛里,掉着几个核桃,我捡到一个,剥去绿色的皮,却咬不开,是个“铁核桃”——“铁”得就像“单大人”,像已经消失的种种往事。
这时雨却意外地停了,我们回到了就餐的宝灵寺,闻到了饮烟温暖的味道,还有鸡肉和鱼的香味。
苍山斜阳峰麓,这个名叫“单大人”的地方,这雨中的山林,给我留下的,是与殷红有关的一串记忆。
二
如果天气好,进苍山逛逛,在山坳里烤烤太阳,是很不错的一件事。
大理的阳光,到了冬季就变得温暖。冬天一到,大理人喜欢蹲在墙根角,或在小院里、阳台上,烤太阳——晒太阳不叫“晒”,而叫“烤”,可见在冬天,大理阳光的作用是什么了。
进山,一路杨树、水冬瓜树、栗树,浸润得空气湿湿的。经冬的杨树叶子有些泛黄、泛红,像出自画家之手的几笔写意。渐走渐高,松树多起来,一片苍郁之色,看不到冬天的影子。
这时候,山里最灿烂的是阳光。一滩滩,一汪汪,金灿灿。
形容阳光用“一滩滩”、“一汪汪”,绝无因为修辞而刻意炼字的意思,而是眼前景致最直观的表现。苍山到了冬季并不是一片苍绿的,山间凹地、缓坡,茅草地魔术般地变成了一片片金黄。一片片浸透阳光的金黄色的缓坡、茅草地,被周围的墨绿的松树、苍翠的栗林包围着、映衬着,就有一滩滩、一汪汪的感觉。
我们就在这样的天气,到苍山佛顶峰白王庙后的山凹间,在一片金黄柔软的茅草编织的山凹间烤太阳的。这个时节,核桃已经打尽,梨、桃、梅、李、苹果等水果也已收完,只有苍山斜阳峰南侧一带山坡外地人承包开垦的冬桃园等待着采摘——一星期前我们曾经去买过冬桃,树上的冬桃还硬,只好在园外山箐里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烤了一个下午太阳。今天,我们选择的地方是遍生着茅草的山凹,一躺下,感觉自与一周前大不相同,经霜的茅草温暖而柔软,散发出浸透阳光的苦香。阳光在苍山的茅草地,散发出撩人心魂的味道,这是一种使人全身心放松融入自然的味道。在城市的广场、街道、阳台,阳光是没有味道的。阳光也和空气一样,具有着不容忽视的质量。我想起了一个外地朋友对我说的话:到大理,好像近视眼突然戴上一副适合的眼镜,一切都看清楚了,这就是阳光的质量。大理的阳光,就像纯净的溪水,没有受过污染。
几头老牛摇响脖子上的响铃,从茅草地的边缘悠闲地经过,放牛人赤膊着上身,跟在牛群后面慢慢走去,留下一个温暖的背影。不知名的鸟在山间有节奏地叫,像在说:“瞧瞧,瞧瞧。”不知它们在瞧什么。也许是在瞧我们这群“多余的人”。对于亘古常在的山林,我们不过是偶尔闯入的外来者。我们的皮肤很少受到过山野阳光的抚摸和温暖。我们的嗅觉中早已失去了阳光原有的味道。想起诗人于坚说过这样的话:“多余的人只是拒绝跟着时代盲目前进。他热爱生活,热爱每个日子,相信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在大理,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超然生活在时髦的生活之外,与世隔离,过着一种像苍山的阳光一样简朴的生活。到苍山烤太阳,这未尝不是遗存在我们基因之中的一个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
这样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的外来者。我知道在山脚下的村落间,就栖藏着很多文艺界的名人,作家余世存就是其中的一位,用他的话说,他是“卜居古城一塔寺旁”。他每天都在他租赁下来的白族院落里静静地烤太阳。我曾问过他,打算在大理呆几年,他笑:“也许一两年,也许更长时间。”大理的阳光,一定会被余世存先生收藏在他的文字之间。
躺在阳光里,再次闻到了阳光的苦香。手机突然“嘀嘀”一响,接到一条短信——是一个北方的朋友给我发来问候。我告诉她我正在苍山上,她问“冷不冷啊?”我回复她我在山间一片茅草地烤太阳。她很快回复了两个字:“呵呵”。我明白这两个字里包含的全部意思。
温暖与寒冷是同时存在的。此时的北方,正是冰封雪冻的日子,我的朋友龟缩在房子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的寒冷,使得苍山的茅草地变成一席硕大的温暖无比的金绒毛毯。四围的乔木和灌木是它深绿色的滚边。三三两两色彩各异的服装,成了它造型优美的图案。阳光暖暖地覆盖在身上,几个年长的,闭上眼睛躺成个“大”字,什么也不说,只静静望天,望天上偶尔飘过的云,脸上的表情很满足的样子。几个闲不住的年轻人,去山道边採来山地芦苇,一枝枝白色的绒花在阳光下摇曳发亮,白的苇花、黄的草地、绿的青松,焕发出感动人的异样色彩。
我们就在山间茅草地,在暖暖的太阳下,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周末。
三
去苍山黄龙潭,行到半山起雾了。满山响起了“杨伟,杨伟!”的叫声。
杨伟是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斯斯文文的样子。他第一次参加我们的登山活动,途中突然不见了。起雾后,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大家都急了,怕出意外,一阵一阵猛喊。
苍山上曾经有人因为迷路而冻死在山间的事发生,大家的焦急是自然的。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向我讲起过他在苍山迷路的经历,在山上走了一天一夜,又冷又饿,几乎到了绝望的境地。特别在没有星光的夜里,除了冷和饿外,还要忍受恐惧。他几乎是发了狂,高一脚低一脚拣低矮的地方走,直到拂晓时分侥幸地遇到一位山间砍柴的山民,才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
我想起了这位朋友的事,也开始焦急起来,跟着“杨伟,杨伟”地喊。
杨伟终于出现了,他落在后面。同行的登山者都是冬泳队员,杨伟是一个泳友领来的,平时少锻炼,体力自然无法与大家相比,更何况据他说还走错了路。
所有的人又欢呼起来,山谷音回荡着“杨伟,杨伟,杨伟……”
望着白净而单薄的杨伟,我忍不住一阵笑,满山的叫声似乎在叫“阳萎,阳萎,阳萎……”
继续上行,山路更陡,山势很陡。路上遇到了一些水,这是苍山上零零星星的洼地积下的雨水,水中丛生着模糊的植物,预感黄龙潭应该不远了。
脚下的路在这紧要关头却不见了,只剩下茫茫的雾。我们开始在刺蓬中钻,在陡地上爬。白茫茫的雾,填平了山箐,掩盖了溪涧,苍山变成了虚无,我们行走在一片虚无之中。
终于钻出了刺蓬,脚下的地面变得平缓,丛生着各种看不清楚的低矮的树木。我的身边匍匐着几株枝干盘屈的杜鹃,还有一片低矮的灌木和苍青的石头。灌木丛不远,立着一株株冷杉模糊的身影。我们都停下脚来,踌躇着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
Y在这关键的时候突然消失了。Y喜欢采集蝴蝶做标本,每次上山总是独往独行,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消失。在这样高冷的山巅,是不应该有蝴蝶的,蝴蝶只在山脚一带芦苇和山草丛生的地带。雾很大,我担心Y会迷路。我正想说出我的担心,雾中传来了一阵惊喜的叫声:“水,水,水!黄龙潭在这里!”
是Y的声音。他走在了所有人的右前方,我记得他一直走在我身后的,也许,他走了另一条路。有时,意外的发现,总是属于独行者。Y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片水,他认定那就是黄龙潭。我们朝着他的声音走去,模模糊糊的雾里,闪现出了一片晃晃荡荡的东西,定睛细看,是水,冷冷的水,像一双双偷窥的眼睛,像一片片粼动的鱼鳞。在晃晃荡荡的水之间,露出隐隐忽忽的树影,黄龙潭就这样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与我们见面。反应敏捷的C开始举起相机照相,我也慌忙掏出相机,镜头中好像出现了水的影子,冷杉的影子,岩石的影子,人的影子,所有的影子交融在一起,却又模糊成一片。我捕捉到了一株水中的树影,正要按动快门,却又找不到它躲到哪里了。
这一天,我照了很多照片,结果却一张也不清楚。只有一张照片,隐隐忽忽露出一袭长裙,和一绺飘忽的长发。长裙的一部分还有奇怪的花纹。同行的人中没有人穿裙子的,我始终猜不透是谁无意间闯入我的镜头?苍山上的龙潭,有很多关于龙的怪异传说,我疑心无意间邂逅了龙潭中的某个妖女。
我到过苍山玉局峰顶海拔3960米的洗马潭,并在洗马潭洗过澡,与它有过肌肤相亲的接触,而位于苍山三阳峰巅海拔3980米的黄龙潭,它的若有若无却意外地给我留下远胜于洗马潭的印象。后来我看过其它登山者有关黄龙潭的照片,很惊异它竟是那个样子,不过是高山洼地里、陡削的岩壁下一潭澄澈的湖水,清楚得伸手可触,彻底失去了神秘的感觉。雾中的黄龙潭,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而灵异的,它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是灰蒙蒙的雾中一片若有若无的水,一种灵动的水,飘渺的水,朦胧的水——可见而不可见,也许正是苍山黄龙潭存在的一种最佳方式。
四
每次去苍山看雪,都是在雪下白了的时候。兴奋莫明地带上相机,去山上踏雪,拍照,带回的关于雪的记忆都是经久难忘的。
近几年我很少去苍山看雪。事实上,苍山雪已经在悄然地远离了我们。
苍山的雪,据说并不只在冬季有,过去的书上就常看到“苍山积雪终年不化”的说法。印象里分明也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春天、夏天也能看到苍山山巔上的积雪,银亮亮白晃晃的一片。在一些街场上,还看到有人挖了苍山上经年的积雪来卖,用松毛捂得严实的背篓里塞得满满的苍山雪,调羹一舀,勺子一压,再浇上熬好的糖稀,白雪就使了魔术般变成了一个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工艺品。牙齿一咬,咔嚓一声,冷、甜,冷到骨髓里,甜到心里,那种强烈的刺激感,是当下市场上所有人工冷饮所无法相比的。
想起过去的苍山雪,踩在雪地上脚下嗞嗞的声音,嗞嗞的响声中雪陷下时骨稣筋软的感觉,山头眩目的白,那种强烈的感觉是岁月之手抹不去的。
在苍山遭遇雪,是在一个秋末冬初的日子。天气晴朗得无与伦比。头顶一片蓝,山间一片绿。一片蓝与一片绿之间,是咻咻的喘气声。目的地是位于海拔四千零九十二米的苍山中和峰顶的苍山电视台,号称世界海拔最高的电视差转台。一路行走,丝毫感觉不到雪的影子,满头大汗,烈日当头,走着走着,松树少下来,冷杉也跟着少了下来,低矮的杜鹃就一簇簇冒了出来,长满苔藓的石头也冷冷地露出了脸,像一群森林中的妖怪。突然间,脚下就闪现出了白色的东西,一堆一堆,一片一片,在高山的阳光下白得耀眼。
是雪!久违了的雪。生在南国的人,很久就看不到雪了。
一开始,白色的雪只是这里一堆那里一堆的出现,喜悦的情绪在队列间蔓延。越往上攀登,白色就不断扩大,绿色不断地减少,笑声也跟着少了。眼前除了天空的蓝就剩下了一片白,嗞嗞的响声连接起一串蜿蜒向上的队列。
当接近苍山电视台时,一片陡坡上就变成了眩目的白。脚下变得坚硬,每踩一步都有往下滑的感觉,雪坡上留下一串脚印,有大有小,一律呈现半透明状态,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人来过。对于生活在林海雪原中的北方人,对这样的雪景大概是不以为奇的,而对于在四季如春的大理长大的我和我的同伴,这确乎是难得的景色——我们只在电影里、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景色。一开始是一阵欢叫,在群山间震荡,渐渐的叫声微弱下来,变成了沉重的喘息。到了后来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发出很响的跳动声,一声一声好像震动着山谷。渐渐地就有支撑不住的感觉,脚下一滑,手中的拐杖突然间像遭到神咒,断裂了。我只能匍匐在地,脚手并用,像一头狗熊,笨拙地向上爬。
已经接近四千多米的高度。没到过冬季的北方,无缘看到北方的林海雪原,但眼前的雪景,是高原的雪景,想来与北方的雪原应该有着不同。它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高度,在这样的高度,所有挺立的树木都消失了,松树、冷杉、竹林都躲在脚下的山坡地带,只有被雪覆盖了的岩石和山地,雪地变得坚硬。眼前一片白,眼睛慢慢地疼了起来,我忘了带墨镜。
体力渐渐消失,心突然慌了起来。心情肯定与眼前的一片白色有关。任何颜色,单调到极致,世界便会呈现一种或疯狂或恐怖或抑郁或绝望的状态,世界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让人赏心悦目,而白色是在三原色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候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白色是对红、绿、蓝三原色的抹杀。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白得刺眼的苍山雪,让我无端地便想起了“白色恐怖”这个词。一股股寒意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钻入心里。
山顶一片白,眼前一片黑,这是我在即将登上山顶时的感觉。我把自己的感受事后告诉了一位朋友,他笑我这是文学的夸张。但亲身经历了这次登山经历的朋友K却说我的这一描绘非常贴近,他也有相同的感受,在临近山顶之前,他曾一度发黑晕,像晕车一样的感觉,他甚至动了折身下山的念头。眼前的黑晕,是身体极度虚脱的表现。
我在白色的山坡上匍匐着前进,尽量闭上眼睛。后来,我跌了一跤,睁开眼睛已跌落到山道下的一片雪地。
一只手向我伸来。是同行的琼。在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苍山之巔,她的出现,给我的眼睛增添了另样的色彩。她的花绒衣在雪中温暖着我的眼睛。我们都落在了队列的后面。她轻轻地笑着,黑色的眼睛让我心神安宁。“喏!”她向我递来一样东西。伸手接过,是一颗包着糖纸的水果糖,甜意瞬间在我舌间水波一样荡漾开来,渐渐浸漫了全身。
一颗水果糖,在瞬间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这是一颗冰天雪地间的水果糖。我站了起来,喘着气,继续在雪地上向上挺进。脚下的雪,“簌簌”地响,比原来的“嗞嗞”声更多了些沉着,身体恢复了重量。阳光开始明媚,天空变得透明,我和琼缓慢地向着白雪覆盖的小岑峰顶前进。我抬起头来,看到了在蓝天闪闪发光的电视差转天线。
大雪可以覆盖山巅,却覆盖不了天空,大雪可以冻僵一切生命,却冻僵不了一颗水果糖所传递的友情,雪地里的一颗水果糖,有时足可融化一座雪山!
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在这白茫茫的雪山,突然醒悟人需要的其实并不一定很多——当大雪删除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之时,对于一个登山者,一颗水果糖足矣!
责任编辑 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