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开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高云淡,浔江悠悠。新月斜照,梦挂柳梢。
  寂寞的夜,独行的人。沿着北流河岸,漫步于夜风中,夏的气息酝酿着柳的苦香。偶尔,风又加大了力度,呜呜地吹,搅乱一江静水。转角处,有夜来香默默散发着香气,淡淡的,几似没有,暑热之气亦随之在夜色中飘散。此时此景,不需言语,不需打扰,只适合一件事———静静地思念,默默地反刍。
  这样的夜,已有多少?不知道,你早就不想去记起。两年前,三年前吧?也许是五年前。记起又如何?何必深究呢。总之,那时,贵梧高速未通车,西江机场更未迁到藤州。他辞职,决定到珠三角闯荡。夜里,你静立窗前,默默地看着人流,期待着能看到那张意气风发的脸,有时,你甚至能听到他在叫你的名字。虽然,你知道那不可能。然后,你趴在桌前,开始了写日记的日子。花开花落,阳台上的三角梅开得正好,染红了你的沉默,倏忽,又绿满,未几,再红遍……如是反复。归期终至,你欣喜莫名。按照无数个夜里的“排练”,这时,你应该“背立盈盈故作羞”,应该“欲将离恨寻郎说”。只是,那张脸已陌生,似乎找不到昔日痕迹。当是时,你无话可说,只得“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你想起以前的以前,两人无话不说,额角生个痘、背部长个疖,爹妈吵了架、闺蜜翻了脸……一切的一切,都迫不及待地告诉对方,只恨不能把心掏出来。多么勇敢多么可爱的以前———嗤,你给自己一个轻笑。终究是以前,少不更事。年岁渐长,多少次,你掏出手机,不知道该把电话拨给谁;多少次,电话将通未通之时,你又犹豫于此事可否直言。时间与空间拉长了距离,却没有产生朦胧美。“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想望。
  “永远”,有多远?也许,三毛与荷西是一个缩影。这两人,一路行走,一路扶持,在寂寞的沙漠生活中,开出了繁华的花,令人羡慕不已。是了,你很喜欢三毛的。年少时,你的梦想就是一辆车、两个人,边走边逛,一路流浪、一路欢笑,可惜,最终还是梦想。三毛,是实现了你梦想的那个人。这个相信自己“笑,便如春花”的女子,那么独立、骄傲、有才气,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很是纷繁热闹。为了那份向往,三毛来到了酷热、艰辛的撒哈拉,用包装棺材的木板钉桌子、做沙发,用废旧轮胎做坐垫,用铁皮和玻璃做风灯,并挂起棉纸灯罩,贴起“灵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把汽水瓶漆上印地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在深绿色的大水瓶中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再加上羊皮鼓,羊皮水袋,皮风箱,水烟壶,沙漠人手织的彩色大床罩,奇形怪状的风沙聚合的石头……三毛把“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作为“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把家徒四壁的陋室变成了一个“全沙漠最美丽的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平淡的日子,由于其人的开朗和蕙心,生出了不少趣味。只可惜,两人缘份不够深,无缘共白首。荷西走了,三毛痛不欲生。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少女情怀总是诗。其实,“总是诗”一般情怀的,又岂止少女?在懵懵懂懂的青春岁月里,我们总憧憬着,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那个人,希冀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愿望总是美好的,能否实现,端看各人造化。岁月缓慢而坚定,无情又有情,或许是对的人已出现,或许是年龄渐大,或许是社会压力……或欣喜,或无奈,伙伴们终究还是走进了柴米油盐。幸福的人家那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自不幸。有些人家,演奏起壮美的交响乐;有些人家,上映着优美的小提琴曲;糟一点的呢,上演“全武行”;更多的,则是锅碗瓢盆的协奏曲中偶起不协调的插曲。大千世界,平凡人家,概莫如是。
  转过弯,忽见树下一小舟,玩兴骤发,于是去泛舟。船桨缓缓地嬉戏于水面,逗起细小的浪花,似乎还有银铃般动听的笑声。船行处,划开一条“人”字形的波纹,船过后却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河面复归平静。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庸碌的人,最终都没能留下什么。“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生的道路那么多,我们一生都在选择。该继续直行,还是拐个弯另寻方向?前路是日丽风和,还是雨急风骤?不可预测,不可感知。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笛声,曲调舒缓而从容,仿若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诵经,又似大道禅音。听得不太真切,但,那颗心,那颗日渐烦燥、日渐迷惘的心,奇迹般地受到了撫慰,逐渐清明起来。
  一弦残月,半盏孤灯。夜深了,回到蜗居,你开始了“煎夜”。是的,煎夜。多年前,从一本散文集中看到了这两个字,你便喜欢上了“煎夜”,从此不再提熬夜。文集中提到,夜晚写作之余,若有闲情,她必做蛋糕、煮咖啡,把黑夜煎出香味,以此犒劳自己。是呀,夜如此漫漫,若是熬,何时才到黎明?不若煎,煎出人生百味,细细品尝,夜便有了百味,生活便多了甘香。煎夜之初,虽然你是因为思念,但既已形成习惯,便不妨加以多样化,让自己学习品味。打油茶吧,这是你最喜欢的事。泡开茶叶,姜葱蒜洗净、拍碎,加上花生,在铁锅中翻炒,炒干水份,炒出香味。夜,于此时便滋生出了一份香香的味道,令人期待。之后,加上一壶开水,烧开,让作料们在水中舒展、舞动。备好破壁机,搅碎作料,几分钟后,它们便更充分融合、不分彼此。倒入电磁炉中,再加开水,烧开,撇去浮沫,大功告成。取个青花瓷碗,盛上半碗,添些许盐,便可慢慢啜饮。舌头上,各种味道纷至沓来,似苦,似涩,似香……醇厚,回甘,妙不可言。半碗下肚,再来半碗。细细的汗珠从毛孔处悄然滑出,带走疲累,带走寒湿,全身上下皆是轻松,各处无不妥贴。如此,辛劳便得到了抚慰,煎夜便可到了尾声。若是不想如此折腾,那便泡上一壶清茶吧,金鸡绿茶亦可,岭鼎玉珠亦妙。择一个玻璃杯,取一撮茶叶,加半杯开水,看茶叶在杯中卷卷舒舒,伸直茶身,只觉茶的灵魂在觉醒,茶叶又获得了新生。嗅一嗅茶香,啜一口甘醇,鲜美在舌尖跳跃,热气从丹田升起,怎一个爽字了得?放上一曲古琴乐,摊开一本书,时光便在其中缓缓流动。如此,也甚为惬意。曾看到一个“鸡汤”,说社会太繁嚣,人生太浮躁,要想干出点事业,就要懂得取舍,创造独处时光,思考、拼搏、前进。当时,你笑了,抿着嘴,偷偷地,像偷吃到蜂蜜的馋嘴小孩。
  斟上茶,举起,敬黑夜,敬自己:晚安,好梦。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时间过得真快,已是暮春时节,然今年的春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宅在家里度过的。自从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会人传人以来,我就启动了宅家的生活模式。但凡出门,也是戴着口罩。今天傍晚出去散步,人行道上,行人不少,但戴着口罩的不多,一来天气渐热,最高气温已接近摄氏20°C,戴着口罩难受;二来台州一个多月以来没有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三是专家普遍认为,在非人群密集的空旷处,不戴口罩无妨。因此
期刊
离开武汉已两月有余,今天听到武汉已暂时封城。妻子说现在你再去武汉可就去不了了,注定黄鹤楼你是看不到了。  两个月前,我和妻子因事到武汉,这次停留时间很短暂,早晨乘坐的是六点多钟的高铁,晚上九点多钟就到了苏州,来去共一天时间,可谓是来去匆匆。也正因为时间太过于仓促,所以连武汉的著名景点黄鹤楼我都未能一睹风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倒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天我们办完事,才下午一点多钟,因为比预料中的要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似酒的情怀,时间愈久思绪愈发浓厚,即使不是经常提起它也会难以忘怀,对于一年回一次家的我更是如此,物是人非之地多了一份热忱与期待。  由于家境原因,生我的地与养我的地不同,但我已习惯把养我之地作故乡。因为它给我留下希望与幻想,让我得到关怀与爱护,让我在成长中不彷徨紧张。  原本早该回家的我因诸多原因一直没有回去,妈妈为了能让我有足够的钱读书也已经几年没回家过年了,我知道实属无奈没有
期刊
三月的新绛,春风和煦,杨柳青青,百花盛开,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看姑射泛翠,春意正浓,莺歌燕舞,点点杏白醉人间;杏雨菲菲,峨眉粉黛,蜂飞蝶舞,十里桃红香四海。  清晨,当第一抹阳光投射新绛大地,当第一缕春风触摸新绛大地,古城钟楼的钟声已悠扬地飞向远方;高高的龙兴塔遥望着钟音远去的地方,由近到远,慢慢地收拢着四处的风景;悠悠的汾河水像一条长长的飘带潇洒地缠绕着历经沧桑的绛州古城,沐浴着晨光里龙
期刊
当日子走入三月,它就被一种气息罩着,这气息也围绕着我,或者这气息本来就是我的。一场篾笼想返青的舒张,一次干枝低吟的苏醒,一种小马耳尖上竖起的渴望。想聆听,想触摸,想感知。那到底是什么呢?  清晨醒来,我这样问我自己。室内很安静,我看上去也很安静,只有这些思绪知道我胸中的悸动。当阳光透过窗帘,斜斜地织着,落在地板上,一声鸟鸣也落在了我心坎。我终于知道藏在我身体里的那蠢蠢欲动的是什么了。那是一声轻轻的
期刊
落花满地春已老,片片碎裂是谁心  晨光透过窗帘,把暗夜的梦驱散。希望是个好天气,给我足够的理由到户外走走。也希望晴好的阳光能驱逐心头挥不去的隐痛。总是被许多与己无关的事情影响到心情,比如听了一曲忧伤的音乐、看到一篇伤感的文字,比如晴空飘来乌云、涌起风沙……  一直期待着春暖花开,以为春天是萌生的季节。每到春来,总喜欢到旷野或山头,放眼望去,柔嫩的绿让人心底顿生暖意,满山的迎春花灿然开放,春风也温柔
期刊
孙国敉,明末文学家,于明朝崇祯年间在京为官,当时与其二子孙宗岱、孙汧如有“江南小三苏”之称。人们只能从相关的历史书籍上粗略的查到他是江南六合人,再具体些,似乎还没有人细心过问。约四百年来,孙国敉这个名字,在他的家乡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  揭开六合状元身世之谜  据县志记载,孙国敉是六合县西阳山人。根据金牛湖街道考证,其实,孙国敉祖籍就是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潘徐组,潘徐组西北边的状元
期刊
鼠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来袭,它像一颗毒气弹一样,惊天炸响,蔓延开来……  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是我在六岁时,从我家买的搪瓷洗脸盆上知道的。漂亮的搪瓷脸盆上面写着《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我那时还没上学不认得字,尚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问大人才知道了武汉长江大桥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它也是我来到这世上认字的开始,这几个字永远的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也是第一个让我知道的唯一的一座美丽的大
期刊
相对于散文,批评家的眼睛,总是与作者缱绻的梦派生出的审美视角相伴相生的。近读内蒙古作家刘卫(笔名巍子)先生的《昆河溯源》(原载《鹿鸣》2020年第1期),眼前为之一亮,让我升起一份久违的感觉,那就是作者在一条河流中放大了的地域文化的原生状态,让我们对黄河文化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认知!  也许每个地域都会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标志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比如金字塔,比如天安门,比如东方明珠,比如紫荆花广场等
期刊
一位作家说过,事业和职业是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它们可以重合,可以交叉,可以背道而驰,但当有一天,职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隐退幕后时,事业便以雷霆之势直立潮头。它是那样急不可耐,那样争先恐后,那样不顾一切,仿佛要把流失的一把抓住,把疏忽的拼命补救……  司新国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用他自己的话:“仕途一生岁月饱满,退休后爱上文字,一发不可收”,“流连于笔墨之间,徜徉于陈年旧事,曾经为布局谋篇苦熬通宵,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