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语文教学应然的三个“指向”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沈玉芬老师执教《晏子劝齐王》,感到沈老师的教学既简单又丰满。教学板块简单明了,教学内容却丰满充实;教学没有乱眼的“繁花”,学生的身心却时刻“在场”,充分经历着学的过程。沈老师的课堂高明又高效,她引示我再回首,去审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一、指向“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成为执着而不懈的追求。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当下的小语课堂“生本”缺位现象仍旧严重,披着伪生本外衣惊艳出场的课堂也屡见不鲜。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真正的生本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窥见:身心俱动与思维在场。顾名思义,身心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身体与心理同期、协同参与,最显著的表征就是情感愉悦。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的路径很多,但最持久、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促生学习的成就动机,而这恰恰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通过情境创设、游戏表演、语言激励等方式就容易得多。其实,情感愉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场密切相关,换言之,学生一直有思维深度参与到学习中来,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如此学习自然是愉悦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在场”的人,让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起来。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朗读短语,发现短语之间的关联,运用短语练习说话,还是读懂劝说的理由,特别是找出第三次劝说隐藏着的理由,抑或让学生角色置换来练习劝说……都需要学生全部身心的积极投入,需要思维的即时参与,学习由此而变得美妙起来。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从“教过”向“教会”自然滑行。
  二、 指向“文本”:千淘万漉见真金
  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教语文”已成为全民共识,一旦认识到,真正做到也就近在咫尺了,或者,即使没有认识到,也可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做到了。以此观照当下小语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里没有“常规”,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的教学随处可见。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评价的指向不正确导致以外,最主要的可能,便是老师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充分,抑或根本就缺少文本解读的能力。毕竟,教课文内容是最简单的。王晓春老师说:“面对一篇课文,只问‘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作者不是语文老师,他写文章是不会替我们考虑‘课程内容’的。课文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开发。语文老师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统率语文教学,以课文为例子,让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学的高屋建瓴,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教者对文本的深度开掘和灵活运用。
  沈老师的教学一开始便抓住晏子之所以劝齐王的原因及故事的最终结果,直接把课文的开头、结尾先提取出来,从中提炼出三个短语,让学生用短语说句子,再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帮助学生在说话中发现短语之间的联系。晏子的“劝说”过程是课文的表达重点,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晏子劝说的高妙?沈老师引领学生先抓住句式“……有什么用呢?”感受其否定的表达效果,再精准定位“好比”句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晏子劝说语言的魅力。特别是让学生置换角色与老师互动的一番劝说,不仅让学生积累了书本语言,更让学生尝试着运用书本语言,赋予其生命的活力……这些都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开掘与灵活运用,课堂才变得智慧卓然而又意蕴幽远。
  三、 指向“语用”:一枝红杏春满园
  围绕语言运用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大量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才是在耕种语文教学的自留地。但语言的习得在一篇篇课文,乃至一册册语文书中都没有明显的体系表征,“教什么”便见仁见智。什么才是最应该教,最值得教的呢?一篇课文最独有——只属于它,又最普适——在语文能力的应然范围之内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这就要求即使是指向“语用”的教学,也应该明晰核心教学价值,让“语用”的训练落到实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做”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语用教学仍然可能事倍功半。
  《晏子劝齐王》,题眼应该是“劝”,再读课文,果然如是。沈老师敏锐地抓住“劝”进行教学,第一步,围绕劝的过程,找到三次劝。第二步,抓住晏子劝的语言,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感知“劝说,必须以理服人,要说清原因”,即“说原因”,再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晏子劝说语言的巧妙,即劝说也要能“说巧妙”。第三步,通过老师的示范劝说,让学生明白,劝说也要运用轻重音等表达技巧把最关键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劝说对象,劝说才能成功。第四步,学生扮齐王来劝说“百姓”,劝说过程中还创设“求花神”的情境,促进语言的内化、转化与积累。
  语文教学无论是大旗猎猎地冲锋陷阵,还是寂静无声地幽幽孕育,都需要“把根留住”。如从语文学习的应然出发点起步,在到达语文学习自由之境的道路上步步为营,则语文教学幸甚。
  (李吉银,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225002)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与京东深度合作,构建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共管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实训平台,既能提高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又能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适应电商产业转型升级,对加快和推动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为观察指标,对一次研究活动的15节样本课进行观察,发现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任务较为混乱、教学活动较为浅显、教学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观察:观察指标;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
摘要:“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阅读诉求,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以“悦”为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的阅读课程。在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基于学会阅读,实现享受阅读,走向越界阅读,将学生语文素养向“四面八方”拓展。  关键词:阅读;悦读;越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77-03  “悦读一刻
摘要:数学复习课既要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回顾,更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体系进行整体建构。以中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教学为例,阐明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之间的共性、特性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案例探讨复习课重视知识体系建构对关注学习要点、明确学习重点、化解学习难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复习课;知识体系建构;课例研究  
摘要:陈红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秉持“让每一个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差异化教学实践源自关爱儿童的情怀,基于科学严谨的理论,孕育了日益成型的思想,贵在操作体系的构建和坚持,收获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差异成长;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1
摘要:为了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好的课堂,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根据导入媒介的不同,可采用视频导入法、图表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等。每一种导入法都必须关注具体的操作技巧,以生为本,以问题为引导,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课堂导入;导入媒介;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5
夏 静 做有勇气的教师  韩建芳 积聚校本研训力量,激扬教师职业生命  黄树生 领航专业成长 探索卓越教育  赖高明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翁森勇 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书法技能习得心  理分析  应从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化  张承智 影视文化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顾 华 情境化:小学品德教育的效益追寻  祝祖岗 品德课堂:让儿童的道德情感自然生长  毛俊艳 有源·有趣·有意
摘要: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凭借。幼儿期是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将关系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基于“生命·实践”教育视域,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调研基础上,以育人为本,营造语言素养提升的文化场,以能力为要,搭建语言素养提升的实践场,以发展为旨,创设语言素养提升的研究场,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提升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定义科学为“探求意义的经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经历。对儿童而言,学习科学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历,是儿童探索他们未知世界的经历,这种经历包含了多种维度,除了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方法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儿童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态度,兴趣的培养,思维的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施,本质上就是一种儿童探求意义的经历。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有意义的探究?回归到
摘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下构建的。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必须整体设计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注重中高职教育在知识技能、专业课程、实训项目、转段考核等领域的系统衔接,实现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43-05  中高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