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浓茶伤肾还会伤胃吗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一种健康饮料。关于喝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讲究,也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近日,一篇题为《这样喝茶,等于慢性割肾!》的文章就在网上流传。该文称,“喝浓茶,等于慢性割肾”“喝浓茶会伤胃、毁血管”……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喝浓茶,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一、茶的“浓”与“淡”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没有衡量标准
  茶叶中有很多种可溶性的物质,在冲泡的过程中会浸入茶水里,其中最重要的有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相同量的水中放的茶叶多、泡的时间长,茶水中的物质就多,就“浓”;茶叶少、时间短,就“淡”。但是,“浓”与“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标准说泡成什么样的茶就是“浓茶”,而低于它就是“淡茶”。
  茶的浓淡影响的是口味体验,而对健康的影响则取决于各种物质的总量。比方说,3克茶叶加入150毫升开水中泡5分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当“浓”了;如果把倒出的茶水加入500毫升水去稀释,也就变得“淡”了。不管是喝完这150毫升“浓茶”,还是喝完加了500毫升水的“淡茶”,摄入的各种茶成分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只考虑“浓淡”,不考虑喝的总量,是没有意義的。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每天喝10克左右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不管泡得“浓”还是 “淡”,都不会危害健康。
  二、喝浓茶并不影响钙吸收,更不会造成血管破坏和骨质疏松
  关于“喝浓茶会缺钙”的说法,理由是茶水中含有咖啡因和草酸。
  草酸能与钙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所以有人说草酸影响了钙吸收。其实,草酸是生物体的一种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茶树鲜叶也不例外。但是,茶树鲜叶经过各种复杂的加工工序,比如高温和氧化,含有的草酸也就没多少了。更重要的是,人们每天喝的茶叶只有几克(多的也就是十几克),能够摄入的草酸总量远远小于绿色蔬菜中草酸的含量。如果因为某种食物中含有一点草酸,就纠结“影响钙吸收”,就有很多食物不能吃了。
  茶中含有咖啡因,是人们喝茶提神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影响钙流失”,这个“大量”指的是400毫克以上。目前学界共识也认为不超过这个量,咖啡因对人体是有益的。一般来说,普通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在2%~4%,而泡成茶水,里面含有的咖啡因就更少了,就算每天泡10克茶,也达不到的。 另外,其他关于喝茶的说法,还有“伤肾”“破坏血管”“骨质疏松”等,基本上是基于咖啡因和草酸所演绎出来的。
  其实,要想避免人体缺钙,应该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奶制品和绿色蔬菜等,而不是纠结哪种食物“影响钙吸收”“增加钙流失”。
  三、喝茶不足以伤胃,但最好避免空腹喝茶
  许多人说“绿茶伤胃、红茶养胃”,所以提到其他的茶,就会有人问“它是伤胃还是养胃”?
  人的胃是一个坚实的袋状物,胃壁由 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黏膜层,中间是肌层,外层是浆膜层。黏膜中有胃腺分泌黏液、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的酸性很强,进食后胃会分泌大量胃酸,使得胃中pH降达2左右。胃蛋白酶就是在这个酸度下工作,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而黏液是凝胶状的,把黏膜上皮与胃酸及胃蛋白酶隔离开,从而保护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攻击。
  通常茶水是弱酸性的,不会中和胃酸,也不足以刺激胃黏膜,要它伤害胃,有点“强茶所难”。不过,茶水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产生兴奋,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如果胃中没有食物,过多的胃酸就会刺激胃黏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的不适感。
  总的来说,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喝茶把胃喝坏了。但咖啡因会刺激神经,可能引发其他反应导致胃部不适,所以应避免“空腹喝茶”。如果胃部有疾病,就更需要避免空腹喝茶。
  四、嫩叶制成的茶叶氟含量较低,不用担心喝茶后会“氟中毒”
  氟是一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其作用是促进骨骼和牙齿的钙化,坚固牙齿,抑制牙细菌繁殖。氟摄入量不足可能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以及龋齿等。如果过量摄入氟,也会出现氟斑牙、氟骨症等症状。
  肾脏是氟的主要排泄器官,当机体摄入过量氟超过肾的排泄能力时,导致氟在体内蓄积,肾脏含氟量会明显增多。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成人适宜氟摄入量为1.5~4.0毫克/天。
  茶树是一种富集氟的植物。从检测数据来看,嫩叶制成的茶叶中氟含量较低,而成熟叶片制成的茶叶中含量较高,老叶制成的茶叶氟含量可达嫩叶的几十倍。国家标准规定的茶叶氟含量是300毫克/千克,常见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含量是这个标准的五分之一左右,只有老叶制作的黑茶“茶砖”有时会超过这个量。
  如果茶叶中的氟含量是300毫克/千克,那么20克茶叶中的氟是6毫克,考虑到还有一小部分不会浸出到茶水中,所以20克茶叶也不会导致“氟超标”。而在实际上,多数人每天的茶叶量在10克左右,而且氟含量也远低于300毫克/千克标准,所以并不需要纠结。饮用“茶砖”的人群,有一定的“茶叶氟中毒”风险,需要对茶叶品质进行监控,并且注意食用的量。
  总而言之,茶是各类饮料中比较健康的一种。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每天冲泡一点,尽情享用就好了。
其他文献
第一版块rn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要占总能量的50%~65%.这是基于有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50%~55%能量占比的全因死亡率最低.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过多,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是肯定的.所以,指南还指出: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可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在这个“降低”之前,使用了一个副词“适当”,个人的理解就是: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可以降低,甚至降低到50%以下,但并不是无限制降低.所以,指南第一版块的最后是这样说的:“并不建议长期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期刊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在体内作用不敏感,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发生高血糖.血糖升高又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呢?rn“三多一少” 血糖升高时,尿液中会排出大量的葡萄糖,引起“多尿”.多尿不仅能使电解质丢失,还同时带走水分.而人体为了补充水分,又会造成口渴多饮的状态.
期刊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感觉饿,很大原因是因为血糖水平波动产生的.一是低血糖引起的饥饿感,当身体的血糖过低的时候,大脑的能量不足,就容易出现饿的感觉,从而不由自主地想要进食;二是高血糖引起的饥饿感,因为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的时候,血糖虽然高,但却不能被送入机体的细胞,细胞得到的能量不足,细胞缺糖的刺激信号不断传入大脑,让大脑不时发出需求糖的指令,产生饥饿的信号.
期刊
65岁的王先生患糖尿病15年了,血糖一直控制得很理想,也听从医生的指导吃药和打胰岛素治疗.rn最近工先生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打胰岛素的时候,打到最后,皮肤有硬结,针头扎不进去.一时问,王先生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找到内分泌科医生请教.rn内分泌科医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长期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皮肤硬结或脂肪增生,不仪影响美观,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期刊
王先生的亲身经历rn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总感觉离得很遥远,没多大关系,可是一旦落在自己身上,想法和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rn35岁的王先生就是如此.王先生的父母都是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尽管听说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王先生并没有当回事,糖尿病是老年病和慢性病,自己还这么年轻,离糖尿病还远得很.因此,王先生在生活上一点儿也没注意,饮食上毫不节制,眼瞅着肚子越来越大,体重噌噌往上增加.就在最近,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结果出来了,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再去医院复查了几次
期刊
预防认知功能障碍重于治疗rn认知功能障碍目前没有太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重于治疗.提到预防,首先要搞清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和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其中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饮食、吸烟、教育水平和体力以及脑力活动等.从观察性研究中得到的一致证据显示,全球约35%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是由下列几种常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引发的,即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中年听力丧失、缺乏
期刊
新冠肺炎与糖尿病相互影响rn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易感性增加.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更易出现血糖增高和血糖波动增大,给控制血糖带来挑战.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容易出现各脏器衰竭,进而导致重症率和死亡率较高.而病毒感染既可诱发糖尿病,又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出现急剧波动,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期刊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它是一种很娇嫩的蛋白质分子,温度、光照、震动等都可能降低其活性,影响降糖效果.rn关于胰岛素保存,比较一致的建议是:未开封的胰岛素放置于2℃~8℃,可以保存至有效期;已开封的胰岛素宜放置于温度不超过30℃的室温.
期刊
得了糖尿病,还能吃菠萝吗?3位喜好菠萝的糖尿病患者用经验告诉你答案.rn糖友小赵(糖龄1年):在两餐之间吃菠萝rn菠萝的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rn在菠萝上市的季节,我一次会买好几个放在家里,等着菠萝慢慢变熟.菠萝的味道清香,放在家里或车内散味,都是不错的选择.rn现在买菠萝大多是商家打完皮的了,由于卫生问题,我还是喜欢买回来自己削皮.
期刊
健康长寿,人人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老年人的这种良好愿望更加强烈。有研究证实,如科学饮食、坚持运动、积极保健、防治疾病等可降低早亡风险一样,有个快乐的伴侣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2019年,荷兰蒂尔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奥尔加·斯塔夫罗娃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了快乐伴侣对另一半死亡率的影响。她的研究团队对4374对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的夫妻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分析,期间测量记录下他们一系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