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雯的小说语言在时间向度上的努力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之艰难,主要难在语言对时间的处理上。一般情况下,我们考察一篇小说或者一首诗歌的文本意义,主要就是考察语言是否卷入了足够的时间意义。如果时间的意义不够丰富,小说就不具有小说的意义,只能是一个故事话本;诗歌就不再具有诗歌的意义,仅仅是一些转瞬即逝的口号。优秀的文学家都会在时间的向度上努力拓宽语言的可能性,从而试图让自己的文本呈现出时间的张力。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就是一部试图在时间的向度上努力扩展语言的时间意义的作品。她的语言看上去有一些明清笔记小说的古意倾向,在白话文显得口语化的进程中,加入了一些试图将叙事速度渐渐缓慢下来的词语行为,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看上去像一部略有怀旧意味的黑白电影,或者一些笔意苍老、线条有力的版画。时间的张力在这样的语言速度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原因在于对中文传统小说语言的努力再现与对人物的现代性的处理之间,小说家找到了一种语言的所指意义与能指意义。一个具有一定语言直觉能力的读者,会沉迷于这种语言的速度之中,感受到小说家语言的隐蔽力量。
  比如在小说开始,人们很快就能把握住一种任晓雯式的语言方式:艒艒船猛烈摇晃。宋没用惊醒了,见家人往前挤。金利源码头渐驶渐近。樯桅如林,沙船密匝匝换挤。哗响的西洋汽轮船,让她的哥哥姐姐惊作一团。英国军舰正在入港。烟囱、炮管、彩旗、白制服水手。母亲敛了敛衣衽,鼻子瓮得透不过气。父亲喊道:“大上海到啦,赚钱吃饭去!
  这种语言的形式,和现代先锋小说的讲述式推进有所不同,事实在前面,语言在后面,小说家的叙事视角是隐蔽的,语言的速度靠细节推动。一开始人们感受到的可能是这样的语言如此简洁,人们似乎很久看不到如此短促的中文句子了,人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夹杂着情绪候都宛如现在。好小说在时间的意义上是不死的,理所当然,好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因为小说家在时间意义上的努力,也是永远不死的。
  这种对时间的语言处理,是看上去非常先锋的现代性文学技术,将不同维度的时间混在一起,然后又通过语言方式的转换,实现时间意义的转换,从而使得小说的叙事摆脱线性描述,将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现在时间。一切的时间都是现在,这正是时间的意义所在。如果时间只能表现为过去,那么语言就是旧的,因为也是僵死的,在人的生命不可抑制地奔向死亡的进行曲中,所有关于过去的感伤都是无意义的,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间意义也是如此,未来的时间如果不能体现为现在的时间,那么语言就是乌托邦,时间就是虚无,作为语言的集大成者,小说也会失去时间的张力。
  任晓雯在《好人宋没用》的结尾最后一段,再一次展现了她对时间的处理技术:
  宋没用感觉身体又重又硬,拖着她的灵魂往深渊里坠。她咬着牙,挣扎着,像是穿过一堵水泥墙似的,穿过肉体的痛苦,又仿佛第二次从母亲的子宫出来。不知过了多久,又或仅仅一瞬,宋没用忽然轻盈了,整个人扶摇而上。她看见一个灰发老太太,裸身仰躺。面孔的皱纹褶子里,满是汗滴、泪水,和栗色的黏液。她的脑袋下面,是马赛克地板,一小格一小格白色,挤着挨着,往四面八方铺开,包围住台盆、浴缸、~--7-。在马桶后方,“林黛玉”对面,是另一幅《宝钗扑蝶》瓷砖画。面色血红、服饰花艳的薛宝钗,冷眼注视一个穿牛仔裤的女孩,俯在灰发老太身上,呼喊着什么。宋没用听不见了,她进入一条黑色甬道。往事一帧一帧浮显。最微小的细节,最陌生的人物,都了了可辩。仿佛宋没用此生度过的所有时间,都被收藏起来,突然一秒不落地全数交还给她。她领受到某种情感,让她温暖而安全,再没有缺憾。一团人形的强光笼罩她。七十四岁的宋没用,回到了最初之地。
  由于任晓雯的语言总是堆积着细节,人们很容易在这样的叙事里忘記她对时间的努力。然而要真正体会到她的小说的感染力,只有一种关于时间的想象力才能让我们切入。一个人的死亡是一个人的全部时间的总记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一个人的死亡场景里一闪而过,体现为一个人的生命的整体意义。往事与随想,黑暗与光明,年岁与事物,都在时间的深处。只有看得见全部的时间意义,你才能看得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一闪而过的悲伤,她留下的泪水,她遭遇过的苦难,她的心灵之中那些起起落落的想象,她对世界的不解与对死亡的想象,都因为时间的交叉叙事而得以永存。
  许多年前,我在阅读艾略特的《小吉丁》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时间叙事的魅力:
  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每个短语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
  每首诗都是一篇墓志铭。而任何一个行动
  都是走向断头台,走向烈火,落入大海
  或走向一块你无法辨认的石碑的一步:
  这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们与濒临死亡的人们偕亡:
  看哪,他们离去了,我们与他们同行。
  我们与死者同生:
  看哪,他们回来了,我们与他们俱来。
  玫瑰飘香和紫杉扶疏的时令
  经历的时间一样短长。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从时间得到拯救。
  因为历史是无始无终的瞬间的一种模式。
  所以,当一个冬天的下午
  天色渐渐暗淡的时候,在一座僻静的教堂里
  历史就是现在和英格兰。
  艾略特对时间意义的处理,显然比马尔克斯更为开阔,如果说马尔克斯是通过对空间的交叉叙事引出他的时间叙事,那么艾略特则是立足于死亡的时间意义,把所有的时间压缩在他的诗歌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大师,伟大的诗人但丁在《神曲》开篇就写道:
  我在人生的中途,走进了一片黑暗的森林。
  因为迷失了正确的道路,睡意深深。
  缺乏时间训练的人们,很可能认为,但丁这里的人生中途,是人到中年,而他所说的黑暗森林,则是一个地理的属性。然而伟大的但丁不会这样肤浅,他是一个时间的高手,死亡才是他时间的中间站,当他站立在死亡的关口,他终于看见了自己在时间意义上的巨大迷茫。一个人的生命以死亡为基准,从此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时间意义因为死亡的存在,成为人的永恒的主题。
  是的,死亡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时间事件。年轻的小说家任晓雯显然深谙这样的时间想象力,她与那些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一样,总是试图从一场与死亡有关的事件开始,最后又在一种醒目的死亡当中归于静默。《好人宋没用》,一部黑白电影一样的叙事作品,一块苍劲有力的版画,所有的时间都被压缩在这里,时间是交叉的,也是整体的。我们的母亲宋没用,在上海弄堂的深处一闪而过,从此拥有了时间的全部意义。
其他文献
作为多年关注大学教育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有不同于教育学学者看问题、谈问题的方式。除了对体制建设以“世道人心”的试金石进行探索,他同时也会特别重视文化风气的营造,对于他来说,这其中最有信心、最有资格去讨论的,当然就是读书,尤其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的读书。前几年,陈平原先生已有一部((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从“大学”和“读书”两个话题进行结合,突
期刊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1982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 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
期刊
宋沒用,苏北女人在上海,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普通不过的老太太,似乎谁家都有一个,耳聋、多话、皱皱巴巴。她是我《南方周末》专栏“浮生”系列里的人物。两干字意犹不尽,便写成了长篇。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最早的两干字超短篇,这部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它并非扩大版《浮生》。和《浮生》兼顾人性与历史的初衷不同,《好人宋没用》对人的书写是第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所有的战争、迁
期刊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可能很少有名词能像“五四”那样被反复言说,且众说纷纭。“五四”,作为中国社会迈向现代转型的源头性和标志性事件,百年来,承载了无数荣誉,也遭受了无穷批评,但不管对它持何种态度,都不可避免要与其对话。在反复的言说中,“五四”已然“层累”为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存在,进入它变得异常困难。若贸然闯入,只瞥见一个片段便赞美或痛罵,固然过了瘾,但恐怕只能言不及义。“进入”难,“走出”也不易。“五四
期刊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描写了一位底层苏北女人宋没用艰辛平凡的一生。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在文学上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然而有趣的是,这种抱负的远大,体现在锁定人物的微末渺小和语言的精准精当上面;这种勃勃雄心,又蕴含在叙述的平静和慈悲心的笼罩之中。  当作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面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是相对于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她们》
期刊
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陈平原老师的书,也快十年了。陈老师喜欢出小书,我自己也喜欢编小书。但当2017年的夏天,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书稿,连同几百张图片和数本画册的素材,摆在面前时,我知道这必定是他晚清画报研究上的集大成之作。  陈平原写作这本书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学术界发生很多变化的时段。李泽厚的名言“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和《学人》丛刊倡导“学术规范”,都是
期刊
摘要:在国家危亡之际,元好问毅然承担起保存历史文化、延续道统文脉的历史使命,并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大动荡时期错综复杂的深刻矛盾和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的诗歌中,“沧海横流要此身”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遗山诗 历史责任感 担当精神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文
期刊
摘要:2017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从全世界邀请了五位资深英美文学教授,对该系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考察,以评定该系是否符合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标准的资质,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士、硕士、博士。笔者忝居其一。工作之余,来自英国的T教授、来自澳大利亚的C教授和来自美国的笔者有机会亦庄亦谐地讨论了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成名作《海狂》(Sea Fever)。这次讨论使这三位对这篇作品以及文学研究专
期刊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有很多层面很多人物可以书写。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鲁迅的存在,有力地说明,写作可以实现的伟力有多大,以及作家应该追求的功业是什么。  一笔比一剑,可挡百万兵,鲁迅用笔开拓了辽阔深远的思想文化空间,并身体力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令人崇敬,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凭借其丰厚生动的文本,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今天我们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
期刊
胡石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人画画家之一。他一如传统文入画画家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自己的一所远离世间尘嚣的宅院里过着宁静的生活:不关心世俗事物,只埋首于学问,以习字作画为主要课业。观察他的生活,除了雅集会友、喝茶论道、推杯换盏,就是在案头读书,写字画画。他游弋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一管之笔,穷理尽性,抒发情感,浑然不觉间活成了一个人间神仙!记得去年冬日,我曾撰联以赠:“关心夜虫嘤鸣,月透疏帘,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