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可视化变电站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电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c4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智能变电站发展需求,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变电站智能化系统。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模型优势,结合变电站系统,利用在线监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三维数字化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可实现对电气设备故障的快速分析、故障判别和预测,提升变电设备监测的可视化操作性,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的内容极为庞杂,电气控制方案设计需结合管廊的整体特征进行灵活多变的方案调整。结合以往工程案例,采用PLC及组态软件集成管廊ACU系统并实现对管廊排水与通风系统的监控,部分改进综合管廊内部信息的采集及传输方式,采用485总线和5G网络并行传输的方式实现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送。
为改善临界连续导通模式(BCM)Boost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该文提出一种改进恒导通时间(COT)控制,分析改进COT控制对输入电流THD和变换器效率的影响;通过改进电流过零检测(ZCD)电路实现电感电流过零信号的提前检测,补偿信号传播延时的影响,缩短甚至消除反向谐振过程,改善输入电流THD的同时不增加控制的复杂度。最后,该文搭建一台160W BCM Boost PFC变换器实验样机,验证所提改进COT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超参数的取值对机器学习的模型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根据德尔菲经验法来人工选择超参数,那么需要充足的相关经验、大量的精力以及不可控制的运气成分。深度强化学习的超参数配置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依据当前所面临的学习状态进行自动调整,并非在多种状态下只使用同一组配置好的超参数。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群体的超参数自动调整算法(PBT)。PBT是参数随机搜索及人工调优这两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超参数优化方法的结合,其在搜索参数的同时训练并优化参数网络,从而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最优参数。超参数自动调整的方法可大幅缩短模型构建时间,提
研究分析了5G基站节能站点增强型节能的技术方案。主要采用AAU设备关断的方法,实现设备关闭期间断路器保持分闸状态,减少AAU能耗的效果。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型微型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和网关模块,实现设备端时段分合闸控制。最后通过实际案例数据,论证该方法在实际基站节能降耗的效果。
立足于区域能源互联网视角,从用户供电需求出发,探寻了风力机和储能电池接入场景下的协同优化调度方法。利用MPPT控制提高分布式能源发电效率,并选择用户峰谷负荷差为优化目标,依据负荷变化实时计算储能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实现区域内负荷曲线的削峰填谷,保障电网安全有序运行,并基于MATLAB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基于二阶广义积分器(SOGI)的自适应滤波器(AF)在电网电量测量、电机位置、速度检测与估计等场合广泛应用。在数字化实现过程中,反馈滞后一拍的存在和所采用离散方法的不同会使系统的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该文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用稳定性、频率偏移特性、幅值增益特性及正交特性作为衡量系统性能退化的定量指标,分别进行了理论对比分析,并给出了上述4个指标随载波比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自适应滤波器数字实现时的离散方法的选取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对比分析的正确性。
随着电网容量的加大,电力谐波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其对计量表造成的误差影响显著。分析了电能计量表种类和计量原理,阐述谐波对电能表计量的影响因素,给出改进后的硬件滤波电路和软件流程方案,并对设计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针对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稳定的问题,构建了风-光-抽水蓄能的联合出力模型。对综合能源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调度策略进行了分析,以综合能源系统出力与负荷拟合程度最好为目标,构建了相应的约束条件。最后,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
拉紧高压线缆中段多采用传统捆绑固定方式,但该方式存在安装困难、效率较低等问题。对此,提出一种新型压线器,给出其具体实现方案和结构设计。该设计能解决固定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多电平变换器在中高压大功率电能变换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文针对中压电能变换领域,提出V形钳位多电平变换器(VMC)拓扑族。在现有IGBT电压等级的条件下,该拓扑族采用较少数量的器件就可以实现中压大功率电能变换,结构简单;同时该拓扑族无需飞跨电容,降低了系统控制复杂度。首先提出VMC拓扑族的构成,包括拓展方式、一般形式以及演化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VMC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分析直接钳位机制和阻断电压分配问题。考虑目前商业主流功率器件电压等级,针对拓扑结构特点,揭示适宜VMC的电压等级;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