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嘱中伦理困境的道德地位解析

来源 :医学与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道德地位视角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嘱中的伦理困境进行探讨,揭示了西方强调能力与感受力的主流伦理理论缺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保留的人类特有感受力的关照,且忽略了其外在关系特性。根据这些理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病程进展,患者将丧失(完全的)道德地位,进而相比其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其在预嘱中的意愿或决定具有优先性。同时,关照人类特有内在特性与外在关系特性的双层道德地位标准为传统道德地位理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按照这一标准,执行预嘱的条件是相关意愿或决定符合或不违背患者的当前权益。
其他文献
医疗会话分析作为公共机构性会话分析之一,主要研究医患交际的具体过程,聚焦医患交互行为背后的社会秩序.在回顾国内医疗会话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近二十年来日本医
梳理八段锦的古文献记录,对八段锦的源流和演变进行阐述和探讨。八段锦的部分动作模式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其首次见于记载的是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八段锦在宋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扩大,出现了坐式和立式的分化。时人以坐式养心,立式修身。晚晴时期,八段锦以立式为主,形式与今日几近相同。其在民国时期分为南北两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经分析认为,八段锦的动作并非天然如此;其在演变过程中,部分变化是受到了医学以外因素的影响,在练习时不必盲从、死守一些要求。
当前,我国已构筑起初级医疗救助法律制度框架和多层次医疗救助法律制度体系,但依然存在救助对象认定单一、救助方式初级、救助待遇差异大、管理机制不定型、救助基金难统筹等问题,因此亟需出台一部相对完备的专项“医疗救助条例”。医疗保障局“大部制”改革为此提供了立法完善的制度环境与契机。具体设计上,“医疗救助条例”的基本原则包括保障基本医疗救助原则、国家给付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和属地管理原则,具体内容为针对医疗救助各个结构性要素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关于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胜任力评估指导原则,对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发现该领域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较多关注,也有了很大进展;但评估模型的结构和指标都还比较模糊及混乱,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看法;基本都是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几乎未涉及;所编制的评估工具大多集中在治疗师自评角度,尚无被公认的评估工具。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或可借鉴360度评价法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评估的客观、全面和准确、科学。
以“生前预嘱”为视角,先简要阐述其概念及内涵,解读公众易于混淆的生前预嘱相关概念(安乐死、安宁疗护、尊严死)。继之梳理生前预嘱中的优逝理念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及香港地区的发展脉络,而后明晰生前预嘱所传达的正向优逝理念。同时借鉴他山之石,从与之冲突的传统伦理困境、推行的法律困境及渐向失衡的人才教育困境三个层面对生前预嘱中的优逝理念在我国推行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理念今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全面推广、实践与发展提供可行参考。
医德曾被一些人视为陈词滥调,而医德教育则被看成是徒劳无功的形式,但面对医疗领域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又难免不自主地责难于医疗行业中医德的匮乏。事实上,对医德及医德教育的认知误区,造成人们既看轻它又离不开它的矛盾心理,以及采用错误教育方法与难以实现良好效果的结局。如今让医德教育重归德性论的路径虽不是唯一但却是必要的选择,这不仅因在中西方道德哲学和道德生活实践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并在20世纪80年代再度复兴,更在于其对人及道德行为的理解和观点包含着某种真理性,可为医德教育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报道了极高龄女性供卵助孕的情况,探讨了极高龄女性生育现状、助孕存在的风险以及供卵助孕易于引发的伦理问题,旨在提醒生殖中心工作人员在接诊极高龄女性助孕时,既要尊重其生育权,又要充分告知极高龄女性生育给自身及子代带来的风险。对极高龄女性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面临着一系列的医学和伦理问题。助孕前应加强医患沟通,遵循有利于患者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有利于后代原则等伦理原则,接受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严防技术滥用,尽可能适时劝导极高龄女性放弃供卵助孕治疗。
为阐明护理职业素养的内涵,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通过系统地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及权威机构官网发表的文献,汇总了权威机构和高被引文献中对护理职业素养的定义,提取护理职业素养相关的39个高频词,提出护理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动态的复杂概念,以行为为基础的职业素养框架是当前护理教育的主流,职业品德、知识技能、患者照护、沟通合作、教育与咨询、专业发展是护理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当代伦理学的缺陷在复兴的当代美德伦理学上表现为片面性、“自我—他人不对称”、相对主义、缺乏具普遍性的美德依据和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即“美德”丢失了古代的能力蕴含而仅指品质,从而使美德难以现实化。从“畏死的恐惧”基础上所重塑的道德基础(即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出发,对上述问题给予揭示与超越。马克思以彻底的实践哲学和崭新的问题式,即“道德何以现实化”,使道德走出了纯粹的思维性。从“畏死的恐惧”出发可以继承和发展此问题式,将研究拓展到与“道德现实化的内在条件”和“道德现实化的动力、阻力和能力”相关的领域。在
德性是人应具有的好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即美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对德性的界定直接影响着对德性养成路径的分析。德性不同于德行,二者相互联系但又并非绝对统一;现代医学德性教育存在重道德知识、轻道德践行,重道德理性、轻道德直觉,重道德言传、轻道德身教,重道德他律、轻道德自律等问题。纯粹的道德说教虽然能增强人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但未必能强化人们的道德善行,人类的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本能;身体规训有助于增进道德习惯的形成,达到规范德行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