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当前学生中存在的困难生问题,本文分析了困难生的群体范围,着重分析了三类困难生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教学管理 困难生 成因 对策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上课睡觉或走神,下课欢闹特精神,一人独坐常无神;或者是上课不见人,下课啥都是他的事,或者是好事不见人,违反纪律都有他的份。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学习,这是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的集中表现。他们智力低下吗?他们没有感知吗?不,他们并非没有试图在学习的层峦叠嶂中突围,而是困难击溃了他们相对薄弱的意志与毅力,在困难中愈陷愈深,直至自暴自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学生即是常常令老师头疼而又无奈的“困难生”。
“困难生”要比“差生”的范畴更广些,不仅包含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而且包含不服教导,在管理上有难度的学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差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归类为“差生”而置之不顾 。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意味着教育思想的退却、工作方针的偏失。爱“优” 之心,师皆有之,但是不能因爱优而舍差,因厚优而薄差,而应良“莠”并重,甚至要对其付出多于对优生的关心。因为“困难生”这个弱势群体更需要老师的充分关注,而不是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由此,培优固然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但关注“困难生”这个群体,分析这一群体,寻症下药,让全体学生和谐发展,便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我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认为“困难生”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惰学、厌学思想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自上学以来一直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性较差,并且往往因学习成绩差或常违反纪律失去了老师应有的关怀,又因常常不被关注而日渐消沉。这类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已处于麻木失觉状态,听惯了老师的批评,甚至无谓于老师的呵斥,有时还存在与老师抵触对立的情绪。他们自控能力差,属于困难生中的“顽固派”。对这类学生来说,直白的说教对他们已失去作用,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情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先以友处之,即用爱去感化,去关怀、去鼓励,采取入乎其心、左右其行的策略实施转化。
对任课老师来说,就是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认可达到对所授课程的认可,由对老师的喜欢达到对所教学科的喜欢。要做好学生的朋友,就必须从多方面关心他们。首先是学习方面,在“向45分钟要质量” 的同时,多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着力解决。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方面的信息,收集对本科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沟通畅达,交流充分,在“授业” 与“解惑” 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友谊。试想,如果努力做到了这些,那么还需课堂上喋喋不休地维持秩序吗?
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余关于其生活方面的谈心和问候至关重要。要排除他们烦心的情绪,化解其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其攻坚的顾虑,在举手投足之间关注他们的冷暖。做到这些,就是冰山也该融化了,何况是在成长期的学生。
二是智力较好,但是脑力资源闲置或往往“剑走偏锋”的学生,即“爱耍小聪明”,“好钢不使在刃上,用在了刀背上”的学生。他们因智力的优秀,又加上偶尔的努力,也有过一些辉煌,但常常一曝十寒,难脱人浮于学的积习,在他们的意志中,惰性挤兑着耐力,自负掩隐着自强。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急切的尝试欲望,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认可与优越感致使他们有好胜心,但自控力差,静默周期短,自尊心使他们一受到打击或当众批评便尽快收敛,较重视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当面努力自制,背后“原形毕露”。因此,鉴于上述心理特点,宜采取“恩”“威”并重、“激”“励”共举的方法。“恩” 即生活上关怀入微,“威” 即学习中适时指评,“激” 即为反激,“励”即为鼓励。具体操作可有多种形式:恰当的激将法将会在这类学习困难生身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学习上与其打个小小的有趣味的赌,不如表现出在意料之外的认真;在纪律上不妨与其签订一份“君子协议”,写上限制他的可行性条款,他会在“违规” 时作镜自鉴、调整自律。也可以大胆让这类学生当班干部,主持班级活动,慎重地向他们委以重任或者独立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中和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
三是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此类学生有远大志向,自律性强,学习刻苦努力,平时缠着老师好问难舍。他们对老师的教导,句句不遗,全录在心,但是由于基础差或者是学习方法的失当,往往事功半倍而怨天尤人,时常找老师诉说忧郁与苦恼,苦苦追问:“我的辛苦都哪里去了?”仔细分析不难得出,此类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造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此类学生,学习的动力无需激发,也无需什么“君子协议”去限制,最重要的是尽快与他们坐在一起,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大盘点,为其指点迷津,理出头绪,寻求事倍功半的根源。协助其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培养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素质。
“困难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然发生变化的,或越变越“差”,或由“差”变好。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激发其成才的欲望,使其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因此,帮助“困难生”,除了以上三类有针对性的措施外,对老师来讲,还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在学生的眼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遵循教育的规律,摆脱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克服工作中的思想偏见和心理障碍,不要动辄责备,墨守成规,平时工作中切莫指责、挖苦学生,而要满腔热忱、态度温和、语气平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心悦诚服。因为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总之,教育转化困难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有耐心,努力探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把一个个困难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才無愧于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 教学管理 困难生 成因 对策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上课睡觉或走神,下课欢闹特精神,一人独坐常无神;或者是上课不见人,下课啥都是他的事,或者是好事不见人,违反纪律都有他的份。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学习,这是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的集中表现。他们智力低下吗?他们没有感知吗?不,他们并非没有试图在学习的层峦叠嶂中突围,而是困难击溃了他们相对薄弱的意志与毅力,在困难中愈陷愈深,直至自暴自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学生即是常常令老师头疼而又无奈的“困难生”。
“困难生”要比“差生”的范畴更广些,不仅包含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而且包含不服教导,在管理上有难度的学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差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归类为“差生”而置之不顾 。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意味着教育思想的退却、工作方针的偏失。爱“优” 之心,师皆有之,但是不能因爱优而舍差,因厚优而薄差,而应良“莠”并重,甚至要对其付出多于对优生的关心。因为“困难生”这个弱势群体更需要老师的充分关注,而不是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由此,培优固然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但关注“困难生”这个群体,分析这一群体,寻症下药,让全体学生和谐发展,便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我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认为“困难生”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惰学、厌学思想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自上学以来一直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性较差,并且往往因学习成绩差或常违反纪律失去了老师应有的关怀,又因常常不被关注而日渐消沉。这类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已处于麻木失觉状态,听惯了老师的批评,甚至无谓于老师的呵斥,有时还存在与老师抵触对立的情绪。他们自控能力差,属于困难生中的“顽固派”。对这类学生来说,直白的说教对他们已失去作用,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情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先以友处之,即用爱去感化,去关怀、去鼓励,采取入乎其心、左右其行的策略实施转化。
对任课老师来说,就是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认可达到对所授课程的认可,由对老师的喜欢达到对所教学科的喜欢。要做好学生的朋友,就必须从多方面关心他们。首先是学习方面,在“向45分钟要质量” 的同时,多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着力解决。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方面的信息,收集对本科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沟通畅达,交流充分,在“授业” 与“解惑” 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友谊。试想,如果努力做到了这些,那么还需课堂上喋喋不休地维持秩序吗?
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课余关于其生活方面的谈心和问候至关重要。要排除他们烦心的情绪,化解其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其攻坚的顾虑,在举手投足之间关注他们的冷暖。做到这些,就是冰山也该融化了,何况是在成长期的学生。
二是智力较好,但是脑力资源闲置或往往“剑走偏锋”的学生,即“爱耍小聪明”,“好钢不使在刃上,用在了刀背上”的学生。他们因智力的优秀,又加上偶尔的努力,也有过一些辉煌,但常常一曝十寒,难脱人浮于学的积习,在他们的意志中,惰性挤兑着耐力,自负掩隐着自强。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急切的尝试欲望,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认可与优越感致使他们有好胜心,但自控力差,静默周期短,自尊心使他们一受到打击或当众批评便尽快收敛,较重视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当面努力自制,背后“原形毕露”。因此,鉴于上述心理特点,宜采取“恩”“威”并重、“激”“励”共举的方法。“恩” 即生活上关怀入微,“威” 即学习中适时指评,“激” 即为反激,“励”即为鼓励。具体操作可有多种形式:恰当的激将法将会在这类学习困难生身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学习上与其打个小小的有趣味的赌,不如表现出在意料之外的认真;在纪律上不妨与其签订一份“君子协议”,写上限制他的可行性条款,他会在“违规” 时作镜自鉴、调整自律。也可以大胆让这类学生当班干部,主持班级活动,慎重地向他们委以重任或者独立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管理中和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
三是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此类学生有远大志向,自律性强,学习刻苦努力,平时缠着老师好问难舍。他们对老师的教导,句句不遗,全录在心,但是由于基础差或者是学习方法的失当,往往事功半倍而怨天尤人,时常找老师诉说忧郁与苦恼,苦苦追问:“我的辛苦都哪里去了?”仔细分析不难得出,此类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造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此类学生,学习的动力无需激发,也无需什么“君子协议”去限制,最重要的是尽快与他们坐在一起,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大盘点,为其指点迷津,理出头绪,寻求事倍功半的根源。协助其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培养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素质。
“困难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然发生变化的,或越变越“差”,或由“差”变好。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激发其成才的欲望,使其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因此,帮助“困难生”,除了以上三类有针对性的措施外,对老师来讲,还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在学生的眼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遵循教育的规律,摆脱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克服工作中的思想偏见和心理障碍,不要动辄责备,墨守成规,平时工作中切莫指责、挖苦学生,而要满腔热忱、态度温和、语气平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心悦诚服。因为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总之,教育转化困难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有耐心,努力探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把一个个困难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才無愧于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