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及思考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使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自差距加在,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区域战略调整,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的思路,从而构建有利劳动力转移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 劳动力转移城市化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非均衡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是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但是,非均衡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也不能有所忽视。非均衡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效率优先,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同时,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推进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和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获得了加速发展,但仍存在总量的压力,空间上存在的地区差异的相关问题在进一步显露,大量转移就业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化实行对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城市化推进。
  
  一、非均衡发展中我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格局
  
  在非均衡发展条件下,我国目前劳动力的转移及城市化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东部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居全国领先地位。东部地区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要素运动或聚集条件中,占据着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虽然东部自然条件原本人多地少,工矿资源远不如中西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近市场的优势条件,中央给以倾斜性政策,首先创建了经济特区,吸收外资、技术发展加工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渐进、有序性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放弃土地,转入经营加工业。其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基本上是就近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的过程也得到了快速推进。大、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东部地区城市化率一般都超过了50%。
  2_西部地区城市化推进迟缓。众所周知的原因,西部劳动力转移整体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开始时间滞后于劳动力剩余点的出现,是在农村收入减少,种田无以满足家庭支出的情况下,才外出打工的;二是本地自主创业的比较少,以跨区域转移为特点,跨省区寻找临时性就业门路;三是劳动力转移也明显地表现为个人盲目自发行为,缺乏有组织、有序的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于中西部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都是非固定的转移,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没有纳入本地、也没有纳入就业地点的城市化过程。
  3.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多,而城市化进程也不快。目前中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区务工经商或兼农;二是异地流动临时就业。基本上大多数未脱离农村。同时,中部地区因粮产区范围大,存在大量季节性劳动力剩余。由于中部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既有相当数量的流动性份额,又有一定数量的本地区自谋出路从事服务、加工与经商者。所以,城镇化率略高于西部地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37.7%,但总体进展不快。
  
  二、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现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民212”群体的流动性就业,对改善城乡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市与流人地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性就业状态,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一,导致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起伏波动,增加我们防范农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由于大量跨地域流动性就业劳动力没有进入城市化,务工农民家中不得不都保有土地经营权。农民也是追求要素效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是否外出打工基于他们对农业好坏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主要农民根据上年市场情况来判断,而农业生产还受自然周期的约束,市场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只能是事后的调节,故其准确性是不高的。一旦出现偏差,就影响收入,并同时引起农业的波动。这无疑是一个不利于农业稳定的潜在因素。据统计,粮食主产区外出流动的劳动力要占外出总量的65%以上,且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中西部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地区,尤其是粮食生产比重大。农业本身是自然风险高的产业,再加上农民流动的市场预期风险,对承担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必然影响极大,以至造成全国性的波动影响。
  其二,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整个社会及劳动力配置效率不高。目前的劳动力占70%以上是流向东部的。它是农民在不能正常转移流动情况下的一种利益选择。这种劳动力转移就业,仅就东部的企业来说,是取得了要素配置效率。但从劳动者个人及国家来看,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造成的是整体上要素配置的低效率。从劳动者个人讲,虽然他们都(假定)从就业地点获得了比他们在本地生产要更多一些的收入。但他们既要付出往还交通费、各种证件费、时间、就业摩擦等大量经济成本以及受歧视、担风险等非经济上的成本。因受歧视,东西部劳动力之间,同样单位的收入,两者成本有很大不同。文博在其论文中坦言,他们和原地点城镇职工相比,付出同等的劳动,却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待遇。从国家、全局的发展要求和利益看,这种劳动力要素配置的效率是不高的。中西部也是国家的一部分,中西部也应在国家的领导下,发展经济。劳动力往还流动,增加了劳动者个人的成本,同时,也就是增大了国家劳动力要素的总的社会成本。如果劳动力要素就地配置,不是既节约经济上,又节省时间上、非经济上的成本。
  其三,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就业,受传统观念、制度及城市原有条件的影响,难以与正常城市化过程实现对接,这使农民工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与企业完全是一种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他们是企业的雇佣工,是不享受国民待遇的公民。如果国家对于流动就业是鼓励态度,那就应当随之颁布相应政策给予保障,否则就是一种不公平。所以,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宜就地就近,才最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状况而言,农民工完全可以说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劳动力。如果长期无保障地跨地域流动,结果只能是东部在廉价劳动力的辛勤劳动中获得进一步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将总是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化的进程滞后状态,地位越来越落后,区域马太效应更加严重,生产力的不均衡分布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总之,我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地区之间明显的存在不均衡。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跨地域性以及与城市化的脱节,不仅对于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和我国城市化的合理进行有不利影响,而且对缓解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矛盾和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消极的后果。
  三、劳动力转移与我国城市化的推进策略思考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推进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与城市化过程合理对接。我们认为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融入城市化的制度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都反映在我们现存的制度上。我国以往的计划体制,是对城市与乡村采用各种差异性制度约束的封闭管理模式。而劳动力的转移从理论上讲是市场条件下的开放性渐进的自发过程。当我国劳动力转移问题日渐突出时,原有的制度形成的思维定式与社会体制格局并没有被打破。换言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一开始就没有提供一种新的、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以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居民之间保持着各种不公平对待。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总是只能非固定地、临时性的流动,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人口的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过程被各种人为因素的隔断。近年来,各地虽然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制定了一些便利的政策,但根本上消除计划时期的制度障碍仍是我们当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化办法,才能让那些可以、也能够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根本上与土地彻底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同时,也才能最终形成劳动力在产业间合理的流动,防止和避免“民工潮”与“民工荒”之类的就业起伏波动问题。
  2.加快区域战略调整,促进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让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实行就地转移,与城市化过程形成对接。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生产要素总是向效率高的地区流动,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是逐步扩大的。劳动力的转移困难,虽然有传统制度约束的严重影响,但经济因素、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的扩大,也是其转移就业与城市化发生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中西部资源开发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升级受限,决定了就业空间太小。极大地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中西部大量本该进入第二、三产业固定就业的劳动力,只能跨地域转移打工、周期性流动,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形成脱节,人口城市化的区域推进不协调。这都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带来的结果。市场体制条件下,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自由流动,一些地区发展较快,不是不可理解。但市场经济的另一个规则是公平竞争。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除了本身有一些优势外,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了中央的优惠政策与资金的倾向性投入。不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中西部凭着丰富的资源、劳动力,投入资金与技术,不是不可以产生效益的。但不曾有中央对东部那样优惠的政策。中西部曾一度为之付出了代价或暂时的牺牲,才造成了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化。在东部已经获得了优先发展、经济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当下,确须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目前劳动力短期的补充调配流动,可能对地区与个人都有一定的效益,而长远讲,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是不利的。中西部地区要实现现代化,最终必须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得以开发,本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与城镇化的实现。而目前这种限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式的游离性转移就业,相对于中、西部的最终发展目标,是不相适配的。长此下去,中西部的落后地位将始终无法得到改变。所以,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实现东、中、西部三大地域均衡协调发展与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使劳动力就地转移成为现实,从而也使人口城市化得到合理推进。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05y3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新婚燕尔。却无法享受男欢女爱,于是电话诉衷肠,成为他们特殊的性爱方式。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更需要相关的理论,因为有很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财力、人力、无法在科研、技术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较,它们更缺少相关的理论体系
潘新和教授早在2007年就倡导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无疑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途径。最近参加的作文报年会教学观摩活动中所呈现的五个课例,恰好实现了“读写
摆线针轮减速机该产品是一种采用摆线针齿啮合的一齿差行星传动原理的装置。主要特点: 减连比大一级传动比为11~87;如采用多级串联时,减连比更大。传动效率高摆线针齿啮合和输
期刊
布加勒斯特大学是罗马尼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之一,始建于1864年,由亚历山大·安祖卡皇帝下令建立。近150年来,布加勒斯特大学秉承着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
[摘要]文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影响进行重点阐述,并在端正自我认知态度和调整情绪状态这两方面提出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学、心理学。(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
西德AEG-Elotherm公司在1978年研制成“EL-OWIG”技术,英语简称TIG硬化。这是使用转移型等离子钨极惰性气体焊枪电弧局部重熔铸铁凸轮轴的凸轮表层,依靠工件本身导热激冷而成
期刊
我的孩子是个左撇子,家里人曾经刻意纠正过他,最近听说刻意纠正对孩子不好,那么大人以前的做法会对孩子遣成多大的影响呢?
在海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了解当地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从安全管理制度和计划、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配置、安全培训和安全资格证书、安全生产费用、
[摘要]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启了英语教学模式的新面貌,为我国英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伴生的各种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为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解决这些伴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常见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典型问题  [作者简介]张翼飞(1973-),男,吉林吉林人,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