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在回城的老墙边,看着老城的夯土黄黄,青草凄凄。这些残垣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喧嚣。旧时王榭堂前燕,王朝的背影已经无法辨析了。我把视野投到刚刚落成的新回王府,鲜艳的颜色却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前生。
站在高空作业车机械臂的狭小平台上,满头大汗的玉素甫正修补着哈密回王府墙上剥落的泥坯。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泥瓦匠,没怎么留意,所以当被告知玉素甫居然是哈密回王的直系后裔时,我几乎无法把眼前这个满身泥浆的工人与哈密曾经至高无上的王族联系起来。
玉素甫的奶奶是哈密回王沙莫胡索特的女儿,换句话说,他就是哈密最后一代回王的重外孙。不过现在,就在重建后的哈密回王府,玉素甫却是以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身份出现的,做着各种繁重的活计。玉素甫前几年下岗了,进入施工队以后工作很认真,每个月领400元的工资。我问他是否知道与回王的关系,他木讷地回答说知道,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不时擦擦脸上的汗,朝下面大声喊:“泥巴子没有了,再装点上来。”仿佛我们问的话和他毫无关系。那段历史对他来说,也许太过于遥远,远不如眼下的活重要。
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新疆的维吾尔的祖先是唐代著名的回鹘、回纥,哈密的这一支属于高昌回鹘,清代时,在新疆的维吾尔被称为回部,新疆被称为回疆,哈密王自然叫哈密回王。回王共存九世,在新疆大名鼎鼎。艾提卡大清真寺坐落在回王陵里,一弯新月弯弯向天,诉说着遥远的历史。哈密有三宝:哈密瓜、哈密王、哈密木卡姆。哈密回王其实就是一部哈密的清代史。
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已被野心勃勃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控制。羽翼丰满的葛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公开的挑衅叛乱。双方的尖锐对立使战争一触即发。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成为众视之矢,这种局势让额贝都拉夜不能寐,夹在两大势力之间何去何从,对于额贝都拉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这使弱小的额贝都拉陷入了两难。
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敏锐地感觉到了康熙大帝的雄风,意识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清王朝必将战胜不可一世的葛尔丹。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葛尔丹的儿子。最终,兵败如山倒的葛尔丹失败自杀。因额贝都拉“有大勋于国”,康熙封他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也从此开始了和清王朝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历史。
第七代回王把哈密对于中央王朝的忠心耿耿书写得淋漓尽致。翻开历史,我徜徉在清同治五年(1866)的冬天,这个季节已是寒风凛冽,西域的动荡让同治皇帝心乱不已。和叛国分子阿古柏勾结的清真国元帅马真率领8000多士兵围住了哈密。哈密绿洲最壮烈、最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到来了,哈密绿洲流传至今的“刀劈夏士林,马踏小福晋”的故事就是这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回放。那一刻,哈密王正是七世回王伯锡尔,他同自己的大小福晋、幕僚大台吉夏士林商量如何应对这危若悬卵的局面,只有2000多兵马,要对付四倍于自己的敌人,是保全自身献出哈密,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小福晋是伯锡尔在道光十二年到北京朝觐时娶回的。这个见多识广而又忠勇的女子镇定地对伯锡尔说:“清真国虽然此时形势占优,但是和前几年叛乱的张格尔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张格尔都被朝廷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何况这小小的清真国?朝廷对王爷信任有加,世代恩泽,把你列为回疆八部之首,赐封郡王,王爷祖上至今归顺朝廷已经七代,如果我们就这样投降的话,不说王爷一世清名遭到玷污,又如何对得起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历代先王?”大台吉夏士林也深为赞同小福晋的意见,伯锡尔坚定了信心,决心忠于朝廷,与哈密城共存亡。
伯锡尔同哈密副将陵祥带着部队同马真在三堡展开激战,人数占优的敌人迅速占据了上风,伯锡尔寡不敌众,部队损失惨重,大多溃散,陵祥只身逃走,伯锡尔收拾残部退到头堡,救援的清军主力尚无消息,马真急忙抓住战机,连夜攻打头堡。疲惫不堪的伯锡尔残存的部队终于抵挡不住,哈密沦陷,伯锡尔被俘。伯锡尔和最忠诚的手下英勇捐躯,他们的民族大义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嘉奖。回王陵便是为了纪念伯锡尔和他的小福晋、夏士林而修建的。
对回王陵,我曾多次观察,并和新疆的其他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做了详细对比,发现回王陵的建筑在新疆独树一帜,多元文化在回王陵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看来,回王的确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吸纳其他文化因子的胸怀。回王陵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教式的穹窿顶墓葬结构为基础,又吸收了中式八角攒尖顶及满、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自然地把多种风格融为一体,这在新疆绝无仅有,回王陵的建筑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
站在高空作业车机械臂的狭小平台上,满头大汗的玉素甫正修补着哈密回王府墙上剥落的泥坯。起初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泥瓦匠,没怎么留意,所以当被告知玉素甫居然是哈密回王的直系后裔时,我几乎无法把眼前这个满身泥浆的工人与哈密曾经至高无上的王族联系起来。
玉素甫的奶奶是哈密回王沙莫胡索特的女儿,换句话说,他就是哈密最后一代回王的重外孙。不过现在,就在重建后的哈密回王府,玉素甫却是以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身份出现的,做着各种繁重的活计。玉素甫前几年下岗了,进入施工队以后工作很认真,每个月领400元的工资。我问他是否知道与回王的关系,他木讷地回答说知道,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不时擦擦脸上的汗,朝下面大声喊:“泥巴子没有了,再装点上来。”仿佛我们问的话和他毫无关系。那段历史对他来说,也许太过于遥远,远不如眼下的活重要。
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新疆的维吾尔的祖先是唐代著名的回鹘、回纥,哈密的这一支属于高昌回鹘,清代时,在新疆的维吾尔被称为回部,新疆被称为回疆,哈密王自然叫哈密回王。回王共存九世,在新疆大名鼎鼎。艾提卡大清真寺坐落在回王陵里,一弯新月弯弯向天,诉说着遥远的历史。哈密有三宝:哈密瓜、哈密王、哈密木卡姆。哈密回王其实就是一部哈密的清代史。
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已被野心勃勃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控制。羽翼丰满的葛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公开的挑衅叛乱。双方的尖锐对立使战争一触即发。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成为众视之矢,这种局势让额贝都拉夜不能寐,夹在两大势力之间何去何从,对于额贝都拉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这使弱小的额贝都拉陷入了两难。
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敏锐地感觉到了康熙大帝的雄风,意识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清王朝必将战胜不可一世的葛尔丹。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葛尔丹的儿子。最终,兵败如山倒的葛尔丹失败自杀。因额贝都拉“有大勋于国”,康熙封他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也从此开始了和清王朝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历史。
第七代回王把哈密对于中央王朝的忠心耿耿书写得淋漓尽致。翻开历史,我徜徉在清同治五年(1866)的冬天,这个季节已是寒风凛冽,西域的动荡让同治皇帝心乱不已。和叛国分子阿古柏勾结的清真国元帅马真率领8000多士兵围住了哈密。哈密绿洲最壮烈、最为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到来了,哈密绿洲流传至今的“刀劈夏士林,马踏小福晋”的故事就是这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回放。那一刻,哈密王正是七世回王伯锡尔,他同自己的大小福晋、幕僚大台吉夏士林商量如何应对这危若悬卵的局面,只有2000多兵马,要对付四倍于自己的敌人,是保全自身献出哈密,还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小福晋是伯锡尔在道光十二年到北京朝觐时娶回的。这个见多识广而又忠勇的女子镇定地对伯锡尔说:“清真国虽然此时形势占优,但是和前几年叛乱的张格尔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张格尔都被朝廷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何况这小小的清真国?朝廷对王爷信任有加,世代恩泽,把你列为回疆八部之首,赐封郡王,王爷祖上至今归顺朝廷已经七代,如果我们就这样投降的话,不说王爷一世清名遭到玷污,又如何对得起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历代先王?”大台吉夏士林也深为赞同小福晋的意见,伯锡尔坚定了信心,决心忠于朝廷,与哈密城共存亡。
伯锡尔同哈密副将陵祥带着部队同马真在三堡展开激战,人数占优的敌人迅速占据了上风,伯锡尔寡不敌众,部队损失惨重,大多溃散,陵祥只身逃走,伯锡尔收拾残部退到头堡,救援的清军主力尚无消息,马真急忙抓住战机,连夜攻打头堡。疲惫不堪的伯锡尔残存的部队终于抵挡不住,哈密沦陷,伯锡尔被俘。伯锡尔和最忠诚的手下英勇捐躯,他们的民族大义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嘉奖。回王陵便是为了纪念伯锡尔和他的小福晋、夏士林而修建的。
对回王陵,我曾多次观察,并和新疆的其他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做了详细对比,发现回王陵的建筑在新疆独树一帜,多元文化在回王陵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看来,回王的确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吸纳其他文化因子的胸怀。回王陵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教式的穹窿顶墓葬结构为基础,又吸收了中式八角攒尖顶及满、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自然地把多种风格融为一体,这在新疆绝无仅有,回王陵的建筑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