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当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文章指出,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随之而来的“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就成了摆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基本情况
笔者对本校4个班级,200余名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13~16岁的初中生,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约占50%,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人数约占25%,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家的人数约占25%。祖辈监护的约占97%,托管的约占3%。父母平均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人均月通话次数约为4次。
二、问题初探
(1)亲情缺失。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的臂膀是孩子坚强的依靠。而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托管,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适时、细心的呵护,找不到被爱的感觉。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木讷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媒体报道的海南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中,记者后来的跟踪调查就了解到其中的几个女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就曾萌生出走的念头。
(2)监管乏力。留守学生是祖辈监护也好,他人托管也好,这些监护人大多是老人,本身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只管他们吃饱穿暖,当好“服务员”,而对他们的思想、性格过问得少。往往容易出现代沟,如果管得过严,叛逆的孩子就会反抗。2012年6月8日,衡阳县西渡镇一名年仅12岁的少年,因为姑姑对他管得严,竟然残忍杀害了姑姑一家三口。所以有的便放松管理,有的便过分溺爱,有的甚至是束手无策。
(3)观念错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因为他们中有的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赚钱还要多。这种心理给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有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他们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反正学好了,无人夸;学坏了,无人骂。这样使得他们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遇到学习就头疼,进而精神空虚。那总得找个寄托吧,于是造就了网瘾少年,早恋现象。
三、解决对策
1.教师充满爱心,放下师道尊严
(1)行动感染。教师对“留守学
生”应视同己出,自己如何关心子女,就如何关爱学生。天气变化时,嘘寒问暖;情绪变化时,促膝谈心;学生进步了,适度表扬;学生失败了,及时鼓励。
(2)活动慰藉。学校积累素材,统一设计以亲情、孝心、感恩等主题定期召开专题班会。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可以安排学生给父母写封信或者发短信交流。要求学生记住家长生日,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家长联系。还可以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是对亲情缺失的学生的一种抚慰。组织学生观看《暖春》等电影。
(3)心理疏导。据心理学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专门为学生设心理诊疗室。开展“谈心信箱”“心灵驿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或者看网络视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感受集体温暖,学生互助管理
将留守学生按照家庭就近的原则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轮流扮演家长的角色。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诸方面,他们身体不适或者受伤时要关心、照顾;又比如有同学弄湿或者弄脏了衣服,其他同学能挺身而出,慷慨解“衣”。让他们感受什么责任和担当。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一个周末AA制聚餐,自己动手,既增进了感情,又体验了生活。
3.丰富课余生活,快乐无处不在
一年当中,留守学生有2/3的时间在学校,如何让学校生活不枯燥呢?笔者也曾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办好班级图书角、组建兴趣小组、文学社、运动队;可以将学校的树木命好名让学生“领养”,让他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期末时进行成果汇报,对优胜者适当进行奖励。
4.办好家长学校,携手齐抓共管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不成家长会,可以通过印发资料、短信群发等形式传递信息。可以联系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巡回讲座,使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络体系,同时期待政府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对“留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管理,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石市镇金屏中学)
一、基本情况
笔者对本校4个班级,200余名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13~16岁的初中生,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约占50%,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人数约占25%,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家的人数约占25%。祖辈监护的约占97%,托管的约占3%。父母平均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人均月通话次数约为4次。
二、问题初探
(1)亲情缺失。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的臂膀是孩子坚强的依靠。而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托管,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适时、细心的呵护,找不到被爱的感觉。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木讷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媒体报道的海南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中,记者后来的跟踪调查就了解到其中的几个女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就曾萌生出走的念头。
(2)监管乏力。留守学生是祖辈监护也好,他人托管也好,这些监护人大多是老人,本身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只管他们吃饱穿暖,当好“服务员”,而对他们的思想、性格过问得少。往往容易出现代沟,如果管得过严,叛逆的孩子就会反抗。2012年6月8日,衡阳县西渡镇一名年仅12岁的少年,因为姑姑对他管得严,竟然残忍杀害了姑姑一家三口。所以有的便放松管理,有的便过分溺爱,有的甚至是束手无策。
(3)观念错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因为他们中有的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赚钱还要多。这种心理给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有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他们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反正学好了,无人夸;学坏了,无人骂。这样使得他们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遇到学习就头疼,进而精神空虚。那总得找个寄托吧,于是造就了网瘾少年,早恋现象。
三、解决对策
1.教师充满爱心,放下师道尊严
(1)行动感染。教师对“留守学
生”应视同己出,自己如何关心子女,就如何关爱学生。天气变化时,嘘寒问暖;情绪变化时,促膝谈心;学生进步了,适度表扬;学生失败了,及时鼓励。
(2)活动慰藉。学校积累素材,统一设计以亲情、孝心、感恩等主题定期召开专题班会。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可以安排学生给父母写封信或者发短信交流。要求学生记住家长生日,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家长联系。还可以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是对亲情缺失的学生的一种抚慰。组织学生观看《暖春》等电影。
(3)心理疏导。据心理学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专门为学生设心理诊疗室。开展“谈心信箱”“心灵驿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或者看网络视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感受集体温暖,学生互助管理
将留守学生按照家庭就近的原则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轮流扮演家长的角色。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诸方面,他们身体不适或者受伤时要关心、照顾;又比如有同学弄湿或者弄脏了衣服,其他同学能挺身而出,慷慨解“衣”。让他们感受什么责任和担当。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一个周末AA制聚餐,自己动手,既增进了感情,又体验了生活。
3.丰富课余生活,快乐无处不在
一年当中,留守学生有2/3的时间在学校,如何让学校生活不枯燥呢?笔者也曾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办好班级图书角、组建兴趣小组、文学社、运动队;可以将学校的树木命好名让学生“领养”,让他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期末时进行成果汇报,对优胜者适当进行奖励。
4.办好家长学校,携手齐抓共管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不成家长会,可以通过印发资料、短信群发等形式传递信息。可以联系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巡回讲座,使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络体系,同时期待政府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对“留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管理,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石市镇金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