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白水评论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白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他的笔锋尖刻锋利,所写文章令无数庙堂之士战栗。本文从他的评论写作手法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希望对当前的评论人提供一些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林白水当年在报纸上发表评论的方式,与当下人们在网上发表观点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今天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而已。
  关键词:林白水;评论文章;写作手法;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124-03
  林白水52载的人生历程饱经沧桑,最主要的是办报,自27岁担任主笔到52岁遇害,25年间先后创办或参办的报刊有10多种,但他的报人之路非常坎坷,报馆先后五次被查封,个人三次入狱,最后以身殉报。用他女儿林慰君的话来说,他办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抨击军阀、贪官、污吏与奸商;一个是代表人民,建议政府做对人民有利的事,并代表小民不平。我看先父报上的评论,都不出这两个范围”。纵观林白水一生所写文章,虽然有纪事类新闻作品,也有小说类文学作品,但大量的是评论,并且他的评论独具“林式特色”。
  一、视角平民化
  林白水所处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堪、血雨腥风的年代,这个社会背景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年代,封建思想、启蒙思想、革命思想,改良思想……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一些胸怀远大抱负的仁人志士开始把办报作为实现理想传播的间接手段,由此上演了一幕幕以“争夺话语权”为意旨的历史话剧,造成了当时的报纸“界限”和“立场”明显,要么为腐朽的政府呐喊助威,要么为殖民主义美言粉饰,要么为宣扬党派主张吆喝叫卖,其中以宣传革命主张的报刊最为兴盛。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少有报纸关心和关注普通老百姓的事情,而林白水的文章独辟蹊径,偏向于平民化,致力于把国内外发生的大小事情报告给普通老百姓,把读者对象定位为“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一些孩子、妇女们”。林白水为《杭州白话报》撰写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 “这个报纸是属于普通一般老百姓的,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的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阶级的咬文嚼字或八股式的文章。我不谈风花雪月,也不像别的报纸一样,捧戏子或歌颂妓女的美艳风骚。我只是把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报告给一般老百姓,同时把我自己对这些事的意见,表达出来……”他在这篇社论中说的非常明白,就是为老百姓办报,替老百姓说话[1]。
  同样,林白水担纲的《中国白话报》也是为老百姓说话,以老百姓的口吻说话,他在第一期、第二期、第四期连续撰写发表了3篇给“百姓”看的文章《做百姓的身份》《论百姓的责任》《做百姓的思想及精神》,其中在《做百姓的身份》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那些事体全是我们百姓的事体,可是办起事来不能够没有钱,所以纳税完粮是我们百姓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过我们出了钱,到底后来那笔钱做什么用场,到底还剩多少还差多少,用的正经不正经,有人侵吞去没有,我们百姓照理应该去查一查”[2]。林白水在文章中经常会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们百姓”“我们平民”进行叙事说理,他还专门写文章分析了“百姓”这个词的来历,在《国民意见书》序论中写道:“我们中国汉种从前是住在西方柏米尔地方,昆仑山下,大家住在一块,因起个混名,叫做‘巴枯逊’民族。后来黄帝带了许多子孙,移居中国,这些民族,还是叫做‘巴枯逊’。再过了千余年,大家说话的口音,慢慢变了,这‘巴’字就变做‘百’字,‘枯逊’两字说快些就变做‘姓’字了”。从办报开启民智,到著文为民代言,林白水评论写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以百姓為核心,即便是批评腐朽的清王朝,抨击蛮横的军阀,都是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因此他的文章颇受欢迎。《东方》杂志第32卷第13期描述了当时的盛景:“北京之中央公园,夏日晚凉,游人手报纸而诵者,皆社会日报也”。
  二、内容通俗化
  林白水评论语言的通俗化与视角的平民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字是给人阅读的,是为受众服务的。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很多人目不识丁,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为了让他们了解报纸内容,懂得文章内容,知道作者的思想,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作,在家长里短的聊天式叙述中讲述故事、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从而实现潜移默化地开启民智的目的。
  总体来看,当时大部分官方背景的报纸采用文言文,以便迎合有权、有势、有知识的当权阶层,基本上不会关注社会地位和知识层次不高的普通百姓。林白水对这种行为极力批评:“如今这种月报、日报,全是给读书人看的,任你说得怎样痛哭流涕,总是‘对牛弹琴’,一点益处没有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林白水开始白话文写作,创办白话报。1904年4月26日,上海《警钟日报》发表“论说”《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对白话报的历史,作了如下的叙述:“溯白话报之出现,始于常州,未久而辍。及《杭州白话报》出,大受欢迎,而继出者遂多”。1925年,林白水自己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最满意的也是自己对白话报的贡献。他说:“《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我从杭州到上海,又做了《中国白话报》的总编辑,与刘申培两人共同担任。中国数十年来,用白话报纸来做革命宣传的,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林白水为实现报纸通俗化所作的贡献,在中国报业史上受到了充分肯定。如果说梁启超是近代“时务文体”的创始人,那么林白水就是现代白话文文体的第一人。他的白话文文体比梁启超的时务文体更直接明了,自然流畅,也更加口语化,同时更富有亲近性,并且由于林白水写得平易通俗,有人情味,因而白话文文体有着强烈的批判锋芒和战斗精神。作为报人,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他不光向他人宣扬,还身体力行地实践,即便是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他的评论文章,也是完全超出了白话文的要求,进入了通俗化的境界,经常用谚语、俚语,甚至老百姓骂人的脏话来写文章,这在当时也是只此一人。   三、语言形象化
  只要关注评论或有这方面从业经历的人都知道,评论的语言十分讲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在依靠理性说服人的同时也要注重情绪的表达,必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把深奥的思想讲得浅显易懂,才会起到评论该有的效果。《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一书的作者马少华老师认为,评论中需要有抽象思维,以帮助我们超越有局限的具体事物,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深刻观点。但从实验可证的规律来看,人们总是对那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以及指示这些事物的词语更容易接受。
  阅读林白水的评论文章会发现,他是这方面的高手,能够把复杂事物作简单说明,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展示,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读者从一些具体的、有趣的事情上去了解或认识国家大事,如《此虫趯趯长在此》《吴大头之进项》《门神解事》《请看裸体美人》《菊花与国务员》等,讲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或者一个有意思的典故,但都有“言外之意”,巧妙地讽刺了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混乱不堪的局面。
  林白水在《请看裸体美人》一文中写道:“你们一向看不起那个旧国会,真是一钱不值,廉耻丧尽,除了拜金以外,他们是五脏六腑、四肢七窍,找不出一芥子一微尘的羞恶天良。也好,他们确实明明白白,磊磊落落,把他遮体的上衣下裳,都一件一件剥下来,给大众公开赏鉴,丝毫没有遮掩,倒像个意大利的裸体美人呢”。他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批判了国会议长选举中的贿选之风,通过“裸体美人”的反语揭示了这种严重腐败的媾和行为。此外,他还在《社会日报》上发表过两篇借“乌龟”讽刺当局的文章,在《收买乌龟尿》一文中讲了小故事:“故居屋左近,往往有行人任意撒尿,臭不可近。于是贴一条子于撒尿之墙上,其文曰‘收买乌龟尿’,意谓谁在撒尿于此处即是乌龟。自此条贴出后,凡欲撒尿者,仰视此文,即踉跄夹其屁股避去……因以彭之无耻,断非仅仅上一乌龟徽号即可使之小便远行也”。这篇文章既通过借喻表达国民对国家事务“除了贴条别无他法”的无力之举,同时也抨击了时任国会众议院委员长、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武力阻止罢工潮的做法。另一篇《乌龟进门来》讲了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讽刺意味十足,“今之所谓假名士者,不惜自污其身,谄事要人,以期博得少数有权者之同情,助己取得某地位。既得之后,岸然高据上座,手捧其驴唇不对马嘴之……”类似的文笔在他的评论中非常多。放在评论写作的历史长河中,林白水近百年前在评论写作中运用的这种形象化表达技巧,对现在的评论文章的写作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形式灵活化
  形式灵活是林白水所写评论与现代所言评论最大的不同,他在形式的运用上不拘一格,有长篇大论,像《国民意见书》总共有十三编,详细阐释了租税、法律、爱、合群、改革社会、亡国的三大因等;也有几句话的短评,像《隽人不隽矣》全文只有79个字:“许世英一人看守所便哭,交部属员人所慰问,许见之又哭。及释放回家,两脚跨进大门,更号啕大哭。家人相对失声,左右亦泣下数行,几不可仰。八面美人婉转娇啼,动人哀恻。隽人到底不隽矣,可惜!可惜!”说到形式灵活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用对联当评论来表达观点,林白水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04年,清廷筹备所谓“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庆贺七十大寿。林白水获悉后,愤而写了一幅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圆?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林白水除了在《警钟日报》上刊登“讥讽寿联”之外,还专门撰写发表了题为《万寿无疆》(注:慈禧七十寿辰官方贺词为:“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时评,对于清王朝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庆典予以辛辣嘲讽和猛烈抨击。
  1904年的某一天,林白水请师傅理发,在闲聊中问这位师傅,如果外国人打进来怎么办?剃头师傅反问:“皇太后、皇帝、文武百官,还能不保护咱老百姓?”林白水给他讲了七八年前上海法租界发生的一件事:“法国佬看好了宁波会馆的房子,要占据这座房子。他们找到上海道台,那道台赶快答应下来。但宁波乡亲不答应,表示要团结起来和法国佬拼到底,结果法国佬害怕了。说完这个故事,剃头师傅说,看来还是靠老百姓好”。不久《中国白话报》上就发表了这个对话,虽然文体上与评论有差异,但思想性非常强,算得上是一篇具有时代性的评论文章,像这样信手拈来、夹叙夹议、由己及彼的写作方式非常难得。
  五、结 语
  林白水的評论文章,感觉敏锐,识见精到,能言人所不敢言,而且热情似火,笔致如大江奔流,被侪辈称之为“如云驱电掣,如风马之驰”。诚然,林白水的评论文章很好地表达了他的个性,彰显了“清末民初第一骂人王”的特质,但其也因此丧命,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讲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但是从评论人的角度来看,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之外,还有一些教训也需要汲取,而且是血的教训,毕竟评论不是国家机器,也不是武装力量,仅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体现,以“骂人”为代表的破坏性只是一种临时手段,理性和建设性才是需要遵循的主线。当然这仅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巨人,但这也是唯物史观的体现,理性看待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反观现实,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成就更好的未来,新闻从业者通过学习林白水的评论表达手法对锻炼自己的评论写作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林溪声.林白水:以身殉报的报界先驱[J].新闻与写作,2006(9).
  [2] 徐新平.论林白水新闻伦理思想及其道德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9).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来有之."诚信-信义义气"这是古代人遵循的一条道德底线,几千年中华文明数不清的英雄豪杰都是围绕这一条道德底线做出了无数可敬可歌之事.其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安徽沿江城市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面临这一机遇,民营经济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准承接重点,积极主动作为。
在当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求之下,《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文物类纪录片在受众主体化与新媒体技术革新下的一次尝试。本文主要以该系列纪录片的受众指向化为视角,通
胆碱酯酶(CHE)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的由肝细胞和腺体生成的水解酶,已有资料证实在严重肝病时,其活动下降.但以往由于方法学等原因,在肝病检测中,对此酶的应用并不广泛.为此,
市场经济的制度局限下不存在"均贫富"的分配制度,当前公众对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满不是贫富差距本身,而是有人破坏分配正义,谋求法外利益,侵害了公众利益。
以2009年暑期在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中的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
本文研究了矩阵方程AX=B的Hermitian R-对称最大秩和最小秩解问题.利用矩阵秩的方法,获得了矩阵方程AX=B有最大秩和最小秩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及解的表达式,同时对于最小秩解的解
新世纪中国都市题材电视剧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都市女性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形象也具备了新的特征。本文基于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现状,重点研究了女性表现出的独立自强的
综述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近年来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与当前常用的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对比,认为SFC是二者的有力补充。SFC在柴油和柴油以上重质馏分油
电视剧作为相对年轻的艺术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广泛吸纳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精华并进行巧妙建构,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叙事风格。有些电视剧借鉴戏剧的矛盾冲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