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认识;困惑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23—01
“地理3”《区域地理》教材使用已近六年,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其认识存在困惑:首先,是质疑它增设的必要性,高考复习内容已经挺多,为何还要增加负担;其次,是内容的编排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地理1”和“地理2” 的清晰线索;第三,是内容采用案例方式呈现,一看就懂,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
鉴于上述认识,在教学中就出现以下情况:对教材增设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案例呈现内容又看似简单易学,导致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归纳;缺乏系统性的内容编排,使师生对教学整体效果缺乏信心,陷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困境。
一、对“地理3”的正确认识
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方面阐述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地理3”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
“地理3”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五个专题进行剖析。不同版本教材采用不同案例呈現五个专题内容,因此“地理3”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然而怎样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地理3”作为范例教学,目的是借助精选案例,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学会分析同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地理3”教学的核心是原理教学。
二、“地理3”《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用好案例。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与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在案例选择上,教师可使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可使用一个案例或多个案例;在使用方法上,可简单浏览理解,也可精读分析;在使用角度上,可关注图表阅读分析、也可侧重文字信息的获取解读;在目标达成上,三维目标兼顾或择其一。
例如专题《地理环境区域发展》,教材案例是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建议在使用方法上,采用精读分析法,在使用角度上,既有对地图信息深入挖掘,也有对文字的精细分析。
(二)解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案例
“地理3”引用案例繁多,而高考选材又不同于教材,因此,教师选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案例选择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 例如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案例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在教学中,我们可选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和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开发与保护,也可采用自编案例,如云贵高原的石漠化和宁夏平原的土地盐碱化。利用教材上没有的案例,只要教学设计能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结合区域特点,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这样既可保证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宏观把握教学重点,微观培养学生能力
“地理3”区域地理内容,结合了“地理1”和“地理2”和初中地理,知识面特别广,引用案例也多,重点的把握就成为难点,建议通过研读课标,抓住重点,突出能力培养。
例如专题《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面就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提出教学建议:宏观将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作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微观培养学生能力,依据以下步骤:第一步依据图文资料,找出影响流域开发的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因素,说出各自然要素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二步分析这些自然要素与流域综合开发的关系,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第三步归纳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办法和思路,培养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宏观和微观结合,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更具备可操作性。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23—01
“地理3”《区域地理》教材使用已近六年,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其认识存在困惑:首先,是质疑它增设的必要性,高考复习内容已经挺多,为何还要增加负担;其次,是内容的编排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地理1”和“地理2” 的清晰线索;第三,是内容采用案例方式呈现,一看就懂,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
鉴于上述认识,在教学中就出现以下情况:对教材增设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案例呈现内容又看似简单易学,导致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归纳;缺乏系统性的内容编排,使师生对教学整体效果缺乏信心,陷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困境。
一、对“地理3”的正确认识
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方面阐述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地理3”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
“地理3”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五个专题进行剖析。不同版本教材采用不同案例呈現五个专题内容,因此“地理3”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然而怎样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地理3”作为范例教学,目的是借助精选案例,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学会分析同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地理3”教学的核心是原理教学。
二、“地理3”《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用好案例。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与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在案例选择上,教师可使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可使用一个案例或多个案例;在使用方法上,可简单浏览理解,也可精读分析;在使用角度上,可关注图表阅读分析、也可侧重文字信息的获取解读;在目标达成上,三维目标兼顾或择其一。
例如专题《地理环境区域发展》,教材案例是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建议在使用方法上,采用精读分析法,在使用角度上,既有对地图信息深入挖掘,也有对文字的精细分析。
(二)解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案例
“地理3”引用案例繁多,而高考选材又不同于教材,因此,教师选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案例选择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宗旨。 例如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案例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在教学中,我们可选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和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开发与保护,也可采用自编案例,如云贵高原的石漠化和宁夏平原的土地盐碱化。利用教材上没有的案例,只要教学设计能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结合区域特点,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这样既可保证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宏观把握教学重点,微观培养学生能力
“地理3”区域地理内容,结合了“地理1”和“地理2”和初中地理,知识面特别广,引用案例也多,重点的把握就成为难点,建议通过研读课标,抓住重点,突出能力培养。
例如专题《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面就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提出教学建议:宏观将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作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微观培养学生能力,依据以下步骤:第一步依据图文资料,找出影响流域开发的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因素,说出各自然要素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二步分析这些自然要素与流域综合开发的关系,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第三步归纳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办法和思路,培养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宏观和微观结合,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更具备可操作性。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