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的比较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zhiw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组织工程骨制备: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5只,雌雄不限,年龄4~5个月,体质量2.0~2.5 kg,每只兔分点抽取自体红骨髓共8ml,应用淋巴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去除红细胞等纯化处理后,取中间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层,通过稀释获得浓度为1×108/ml的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单核细胞悬液2ml,将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生物支架材料即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切成符合动物造模后骨缺损大小的条块状,置于含庆大霉素16万U抗生素生理盐水中复水5 min取出,放入含BMSC的上述试管中充分浸泡混合10 min,制成自体BMSC+ OAM的组织工程化骨,使用前配置。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下阻断主动脉对胎羊脑部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的胎羊心脏手术操作平台.方法 14只孕羊,通过改变羊水温度来改变胎羊的体温,对比不同温度下阻断主动脉对胎羊脑部影响的不同,判断低温是否会对缺血、缺氧的胎脑提供保护作用.结果 常温组胎羊有1只死亡.胎羊血压基本稳定,阻断主动脉后血压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羊心率平稳,各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淋巴结微转移是指常规病理性检查难以发现的直径小于2mm的转移灶.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者的微转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海南省农垦总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48例行手术切除的贲门癌病例,常规组织病理学诊断转移为阴性(pN0)的淋巴结323枚,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40~77岁.肿瘤直径≤2 cm的10例;>2 cm的38例.TNM分期(
期刊
目的 探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MK-1抗原(MK-1)和再生基因蛋白Ⅳ(RegⅣ)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MK-1和RegⅣ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胆囊腺癌MK-1和RegⅣ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x2MK-1=18.76,P<0.01;x2RegⅣ
作者投稿时,原稿若有图表,每幅图表应单占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应冠有图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
期刊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3个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频率分布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05例食管癌患者(男113例,女92例)和205例与病例组同性别、同年龄的正常对照者CTLA4基因第一外显子区+49A/G、启动子区-1661A/G和-1772A/G位点的基因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
目的 观察NDRG2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正义及反义NDRG2基因稳定转染HepG2及QZG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进行鉴定;比较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NDRG2基因在NDRG2-HepG2细胞中得到了稳定表达;ND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其中恶性度较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大部分脑部肿瘤比较,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周围脑组织的侵袭性生长方式。因为侵袭性生长的特性,胶质瘤很难治愈。尽管有一些低度恶性胶质瘤(WHOⅡ级)的患者有数年的生存期,但常常在发展为高度恶性肿瘤(WHO Ⅲ/Ⅳ级)后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对胶质瘤侵袭性生长方式的分子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的研究将极大改善目前治疗观点。
期刊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铁过载是区别于传统因素之外的另一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去铁铵等降低体内铁过载的药物已在动物实验被证实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并在细胞层面改善骨代谢指标[1]。在降铁措施中,除去铁铵和去铁酮等药物之外,近年发现的铁调素作为一种内源性降铁多肽,通过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而降低铁过载,具有良好的治疗骨质疏松的前景[2]。本研究旨在观察铁调素对成骨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探讨正常和高铁环境下铁调素对
期刊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y)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小移植肝大鼠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15d-PGJ2预处理组;(2)15d-PGJ2+GW9662组;(3)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检测术后6、24、72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中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于整个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占到了肺癌的85%.患者被确诊为肺癌时,往往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1].尽管人们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早期诊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也仅有15%[2].肺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到大约30%,并且有易转移等特点,是肺癌治疗及研究中的重点.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 STAT3)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