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有效的设问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的难点是抽象出单位“1”。对单位“1”的认识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数意义由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的体现之一。同样的课例,不同的设问,其结果却是迥然不同的。
  [片段一]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三个学生图)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的意义并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香蕉和蛋糕图)两张图片,引导讲解,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香蕉和蛋糕图中的的意义,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以上图例都是把什么平均分?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有一个整体。
  师:对,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
  (师板书:单位“1”)
  师:这个1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l:因为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因为它有特殊的意义。
  师:对,它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引号。你能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吗?(生答略)
  [片段二]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数量能用“1”来表示?
  生1:一个苹果。
  生2:一张纸。
  生3:一个班的学生。
  ……
  教师归纳小结: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品等都可看作一个整体,通常叫做单位“1”,由于这个1比较特别,我们把它加上双引号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这个“1”和我们一年级学的“1”有什么不同?
  生1:一年级学的“1”表示一个物体。
  生2:今天学的“1”表示一些物体。
  生3:今天学的“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
  师小结:一年级学的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今天学的单位“1”不但能表示一个物体,而且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设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优化了的设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片段一教师在抽象单位“1”时,设问:“1为什么要加引号?”目的想引导学生比较单位“1”与以前学的1的不同。但由于教师的设问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目的不明确,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能用学生的回答“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它有特殊的意义”而肤浅带过,缺乏针对性,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未能突破教学难点。
  片段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提出设问:单位“1”与一年级学习的“1”有什么不同?此“1”非彼“1”的巧妙设问,促使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单位“1”这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的内涵,突出概念的本质特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看似简单的设问,却是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找出分数中新知单位“1”与旧知自然数“1”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较好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概念扩展的规则,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看似信手拈来的有效设问,创造出精彩的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观摩了江西省骨干教师李丽娟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特性”一课。在教学中,李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借助搭图、举图、找高、指高、说高、辨误、画高等有效的数学活动,自主地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真正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构建。  【片段一】  师:写作文时,我们描写人物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1: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生2:人物的形
期刊
虽然2010年中考早已顺利落下帷幕,但身处赣州市的进城农民工却依旧在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分享着当地教育政策带来的濃浓的幸福感。  近年来,一些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就读后,因受户籍限制而不能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只得返乡报名参加中考并回原籍读高中,成为众多农民工烦恼却又无奈的问题。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就读产生的“上得了学却升不了学”的问题,赣州市中招委根据全省中招工作会议精神及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制
期刊
有幸聆聽了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先生执教的《明天,我们毕业》一课,张老师针对教材特点,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和学生一起尽情地感受、动情地朗读、深情地回味,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片段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着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而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因为,我从小学到
期刊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放”与“收”,指的就是教学策略问题。所谓“放”,说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眼睛去看,放开手脚去做,放开头脑去想,放开嘴巴去说。所谓“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并进行课堂调控,保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知识建构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学’与‘导’和谐统一”课题研究中的两个课例实践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设问尤其重要。要让我们的设问有效,课前,教师要把握课标、深入研读教材、了解学情;课中,教师的设问要注意提纲挈领、追根究底,只有这样,设问才有效,才能让课堂擦出智慧的火花。以下以《触摸春天》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有效设问。  [片段一] 提
期刊
【片段一】  (读课题后质疑,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以后,对于刚才我们读课题时提出的那些好奇的问题,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无话可说。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感觉在不知道课文内容的时候只会瞎编,才会出那些问题。  师:你无话可说,真的无话可说?有没有有话可说的小朋友呢?(一生举手)在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有话要说的小朋友是了不起的。  生:原来是作者把太阳比作了番茄,所以课题才叫《番茄太阳
期刊
【片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看看这股清泉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石缝  师:对!瞧(指着插图),“石缝”就是——  生:石头的缝隙。  师(出示卡片):读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缝”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师:那请你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这个字。(生带读)  师:小老师带得真好!小朋友们,“石头的缝隙”叫——  生:石缝。  师:(指门缝)那你们看,这“门的缝隙”
期刊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意蕴,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薛老师的教学就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实现由意到象的自主建构,让我们分享到了他智慧的教学艺术。  【片段一】比较阅读”,获得“点面结合”的写作智慧  师:课文主要
期刊
【片段一】兰芝的自尊——用抽象分析和具体补白来认识  师:有人说,新妇严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为了让焦母回心转意。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诵读“鸡鸣外欲曙”一段后回答。(生读)  生:我不同意。刘兰芝打扮得漂亮,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看,让他看到自己的美丽。  师:是啊,女为悦己者容嘛。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张晓风的一段话:“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体貌在极盛时于
期刊
每每在一些活动场合遇到一些青年老师,与他们交流,他们纷纷向我抱怨:“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搞不完的活动,完全没有个人思考的空间。”更有甚者问我:“您哪来这么多时间写文章,做学问?”  其实,一天二十四小时,谁又不是呢?  教育本就是一项极琐碎的工作。因为琐碎,因此需要整理。然而,整理的方式多种多样。  写随笔,存心得,记感悟,都是一种整理的方式。这些年,我也在寻找着最合宜和有效的思考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