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土地资源遥感课程鉴于其知识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化教育性强的特点,在深入的教学和实践中必须深化其改革措施,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等几方面入手。通过深入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创学术环境,增强学生的视野等几方面的改革,切实做好该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关 键 词] 土地资源遥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92-02
土地信息化为资源调查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从1984年5月开始,1997年底才完成,大部分由人工操作,耗费了近13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启动,2009年全面完成,这期间利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完成土地面积、权属、农用地等相关调查。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正是顺应信息化潮流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开展土地调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掌握该项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特点
(一)知识综合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手段对卫星、航空、地面等遥感数据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这其中包括了数学、计算机学、图形学等综合性知识。目前土地资源遥感除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目视判别和解译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地类的划分、地形数据的提取,为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水土流失、面积计算、动态监控等提供服务。因此,土地资源遥感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实践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图像的处理必须借助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例如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ERDAS、PCI等的应用。软件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课才能够实现,这期间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予以指导,只有在理论课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课的应用才能够达到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所以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
(三)专业化教育强
一般情况下,3S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明白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无法真正利用遥感技术为土地管理服务;而如果学习土地资源管理却不精通土地资源遥感的学生,则不能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甚至对一些表现土地资源分布的遥感图像陌生。该课程的专业化教育比较强,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土地科学,还要掌握遥感技术。
二、土地资源遥感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设置
鉴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时除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外,还必须结合实践,在实验课中真正去解决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由于该课程需要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因此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比较好。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
该部分主要为学生讲授遥感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遥感技术到底是什么;遥感图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增强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这些信息在真正的土地管理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遥感概论、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计算机信息提取、遥感技术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分析等部分。
2.实验教学部分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遥感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等基本操作,能够利用ENVI进行实际作业,对不同数据源的遥感影像进行裁剪、掩膜、拼接、投影、增强、分类等基本处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或完成相应的实验考试考核。其内容主要包括:ENVI软件的熟悉及基本操作、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与配准、遥感图像的投影变换与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判读等几部分。
3.实习教学部分
通过在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实习中采用高分遥感数据,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去,明白如何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如何利用遥感与测量相结合确定实际地物的位置,如何解译和判读遥感图像中所包含的土地资源信息,并进行相关的量算和统计工作。
(二)增强实际工作与课程的联系
由于土地资源遥感技术的实践性极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目视判读直接获取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所以单纯地设计一些虚构的项目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际把握该项工作仍然不够。我校土地资源遥感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后可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真正从室内图像处理走向室外图像验证,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中土地资源的相关内容,也为学生未来参加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工作思路。
三、土地资源遥感实践教学与改革
(一)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科研项目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同时,其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极为有益。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形成影、音、讲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来说,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全球网站去获取相关区域的遥感图像,通过动态模拟调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新鲜感,在介绍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使之爱上这门课,并努力学好这门课,真正做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实践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学以致用,深刻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进一步去巩固和熟练遥感技能。因此,在土地资源遥感课程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使用真实项目的数据,以便于学生结合实际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二调”项目邻近区域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数据源加以利用,这样学生可首先在实验室完成图像的目视和计算机解译,在野外结合自己的解译成果进行校验,最后完成图像解译。一整套完成的土地遥感实践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了解真实工作的土地调查流程,更可增强学生对遥感图像的理解能力,同时对于数据的综合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采用开卷考试、随堂考试、专题考试、口试、撰写小结,并提交综述性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挂科,而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内容。闭卷考试并不是最好,也不是唯一的检验方式。通过平时不断的检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将每一次考查的结果都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们会在平时主动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以应对平时的每次考试。考试体系改革不但不会让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结果的不理想而紧张,也不会造成“平时疏于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局面。因此,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开创学术环境,增强学生的视野
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动向,了解最新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定期开办学术交流会、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这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强视野、加强其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遥感技术是我国目前的前沿性学科,对于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可定期向学生作专题讲座,这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新鲜感,进而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著作,以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李玲,吕巧灵,冯新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88-189.
[关 键 词] 土地资源遥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92-02
土地信息化为资源调查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从1984年5月开始,1997年底才完成,大部分由人工操作,耗费了近13年。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启动,2009年全面完成,这期间利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完成土地面积、权属、农用地等相关调查。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正是顺应信息化潮流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开展土地调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掌握该项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特点
(一)知识综合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手段对卫星、航空、地面等遥感数据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这其中包括了数学、计算机学、图形学等综合性知识。目前土地资源遥感除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目视判别和解译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地类的划分、地形数据的提取,为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水土流失、面积计算、动态监控等提供服务。因此,土地资源遥感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实践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图像的处理必须借助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实现,例如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ERDAS、PCI等的应用。软件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课才能够实现,这期间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予以指导,只有在理论课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课的应用才能够达到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所以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
(三)专业化教育强
一般情况下,3S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明白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无法真正利用遥感技术为土地管理服务;而如果学习土地资源管理却不精通土地资源遥感的学生,则不能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甚至对一些表现土地资源分布的遥感图像陌生。该课程的专业化教育比较强,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土地科学,还要掌握遥感技术。
二、土地资源遥感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设置
鉴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时除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外,还必须结合实践,在实验课中真正去解决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由于该课程需要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因此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比较好。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
该部分主要为学生讲授遥感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遥感技术到底是什么;遥感图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增强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这些信息在真正的土地管理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遥感概论、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计算机信息提取、遥感技术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分析等部分。
2.实验教学部分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遥感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等基本操作,能够利用ENVI进行实际作业,对不同数据源的遥感影像进行裁剪、掩膜、拼接、投影、增强、分类等基本处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或完成相应的实验考试考核。其内容主要包括:ENVI软件的熟悉及基本操作、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与配准、遥感图像的投影变换与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判读等几部分。
3.实习教学部分
通过在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实习中采用高分遥感数据,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去,明白如何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如何利用遥感与测量相结合确定实际地物的位置,如何解译和判读遥感图像中所包含的土地资源信息,并进行相关的量算和统计工作。
(二)增强实际工作与课程的联系
由于土地资源遥感技术的实践性极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目视判读直接获取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所以单纯地设计一些虚构的项目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际把握该项工作仍然不够。我校土地资源遥感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后可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真正从室内图像处理走向室外图像验证,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中土地资源的相关内容,也为学生未来参加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工作思路。
三、土地资源遥感实践教学与改革
(一)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科研项目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同时,其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极为有益。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形成影、音、讲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来说,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全球网站去获取相关区域的遥感图像,通过动态模拟调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新鲜感,在介绍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使之爱上这门课,并努力学好这门课,真正做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实践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学以致用,深刻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进一步去巩固和熟练遥感技能。因此,在土地资源遥感课程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使用真实项目的数据,以便于学生结合实际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二调”项目邻近区域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数据源加以利用,这样学生可首先在实验室完成图像的目视和计算机解译,在野外结合自己的解译成果进行校验,最后完成图像解译。一整套完成的土地遥感实践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了解真实工作的土地调查流程,更可增强学生对遥感图像的理解能力,同时对于数据的综合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采用开卷考试、随堂考试、专题考试、口试、撰写小结,并提交综述性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挂科,而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内容。闭卷考试并不是最好,也不是唯一的检验方式。通过平时不断的检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将每一次考查的结果都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们会在平时主动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以应对平时的每次考试。考试体系改革不但不会让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结果的不理想而紧张,也不会造成“平时疏于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局面。因此,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开创学术环境,增强学生的视野
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动向,了解最新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定期开办学术交流会、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这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强视野、加强其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遥感技术是我国目前的前沿性学科,对于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可定期向学生作专题讲座,这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新鲜感,进而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著作,以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李玲,吕巧灵,冯新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