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人的秋色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春天祭祀天地之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祈”;秋天收获后祭祀社稷之神以謝神佑,谓之“秋报”,故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很多有趣、盛大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不论是非遗中秋,还是苗族赶秋、篁岭晒秋,我们都会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于传统习俗中感受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中秋 感受古韵中秋,过有根的文化生活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的每一样代表性事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古韵中秋,寻找我们的民族之根和文化之源。
  ◆在传统习俗中感受非遗文化
  拜月赏月 《礼记》中“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周朝时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后来人们习惯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话说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少数民族如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吃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最开始月饼只是一种点心,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厦门地区有博饼的习俗,即用投掷色子的方式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而月饼则美其名曰“会饼”,博饼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玩花灯 中秋节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上,再竖起于高杆上。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彩灯最精巧。
  中秋佳节所赋予的团圆之意在传承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以及促进家庭团结与家族和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也正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得到了不断强化与传承。
  ◆彩塑兔儿爷工艺的传承
  每逢中秋佳节,有一位神仙不能休息,得连续“值班”,这就是兔儿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兔儿爷传承人,双彦在中秋节前也没闲着,天天忙着赶制兔儿爷。
  相传,从前北京的瘟疫是嫦娥身边的玉兔治好的,因而家家户户都会供奉兔儿爷以表感谢。兔儿爷原来讲究的是“年年请,年年送”,中秋节前把去年请来的兔儿爷摔碎,寓意去年兔儿爷已经把家里的灾病全部带走了,然后再请新的兔儿爷。而如今,兔儿爷不仅有防病防灾的美好寓意,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在2012年国家博物馆的非遗展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兔儿爷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就是双彦和父亲一起破纪录完成的兔儿爷作品。对于民俗技艺而言,只有慢慢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兔儿爷的制作也是如此,匠人需要在制作工艺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识。双彦说:“做泥彩塑是非常随意的,但这种随意又包含着很多民俗知识,是很多民俗图案相互搭配的结果。”
  苗族赶秋 相约在金色的秋天, 探寻千年的文化遗珍
  2016年11月30日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除了具体节气,还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非遗扩展名录。其中,苗族赶秋在2014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项目。
  苗族赶秋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规模巨大,体现了其多样性、综合性、独特性、完整性、大众性、现实性、包容性等特点,承载了苗族歌谣、鼓舞、服饰、武术绝技、舞龙、八人秋千等3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发展。
  ◆赶秋的起源:上古最灿烂的农耕文明
  苗族赶秋源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1933年著名学者凌纯声、芮逸夫赴湘西考察后著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其中记载道:“苗族中有一种打秋千的游戏,颇为壮观。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在一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两秋轮,每轮四叶,每叶系绳及板,即成一秋架。每轮之上坐男或女四人,随轮转动,随转随唱,男女对唱。”
  关于赶秋节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但追根问底,它们都源于上古农耕文明时代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感恩。话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苗族祖先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是当时最强大的农耕部落,他们会谷物种植,育苗、移苗、壮苗,因此后人用“苗”字给蚩尤的子孙命名,称之为“苗族”。
  《管子·五行》中记载:“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说的是蚩尤顺天而行,知天象而指导农业,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感恩回馈大自然,而赶秋节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赶秋节是农耕文明时代春祈秋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今天如此浓墨重彩地过这个节日,充分展现了他们庆祝丰收、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在呼唤当下疲于奔波的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活。
  ◆赶秋的传承:因祭祀文化而生生不息
  苗族虽然经过了千年迁徙,但仍坚守文化的独立性,使得祭祀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也使得苗族赶秋得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作为湘西苗族在每年立秋之日举行的大型传统节日,赶秋节在湘西花垣县已形成了以村寨、乡镇、县为板块的自主传承形式,参与人数多达数万余众。在这一天,附近所有乡镇村寨的苗族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卸下肩上的担子,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女孩子们佩戴着各种银饰,数万余众游行于赶秋场。多年来,苗族赶秋在花垣县年年举办,从未间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苗族赶秋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拦门、接龙、打八人秋千、苗鼓、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边边场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演绎,一些苗族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演出、展览以及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等也融入其中,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热闹场面。而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更是贯穿整个赶秋节,人们必唱传统的秋歌,其中一首赶秋歌这样唱道:“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井旁。四面男女齐聚拢,八方老幼到秋场……”
  苗族赶秋是一种集祭祀、文体、民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对研究苗族历法、生产生活、历史宗教和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都具有较高的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文化艺术价值。苗族赶秋也是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对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苗族赶秋这幅千年农耕文明画卷既是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苗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对于这个宝贵遗产的最好传承就是身体力行,让我们怀着一颗对万物的敬畏之心,顺天应人,相时而动,对季节变化多一份敏感,对生命变化多一份感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荣。
  篁岭晒秋 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中国独有的最美秋景
  晒秋是我国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因村庄地势复杂、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了画家、摄影家创作的素材,并有了这个充满诗意的称呼——“晒秋”。
  现在很多民俗学家指出,保护古村落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村落建筑的保护上,对乡土民俗文化的保护才是重点。为了更进一步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传承晒秋民俗,2016年10月27日,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举行了晒秋民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启动仪式。
  ◆“晒秋人家”篁岭,最美中国符号
  篁岭古村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开,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篁岭因晒秋而闻名遐迩,村中的天街似玉带般将一栋栋民居串连,徽式商铺林立,俨然是一幅流动的缩小版《清明上河图》。 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着惊艳的大地艺术。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相处,他们用圆形的竹筛匾在窗台前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晒满了玉米、辣椒、南瓜等色彩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观的晒秋农俗景象画卷,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一大清早,65岁的村民曹秀云就下地采摘辣椒。中午回来后,她仔细筛选了一遍采摘来的辣椒,将辣椒浸入山泉水中清洗后,切碎放在直径一米七的大簸箕里,然后架晒在屋顶上。曹秀云从小就看着祖辈们晒秋,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再自然不过的农事活动:“晒秋要晒到农作物脱水,这样易于保存,可作为一年四季的食材。”
  自2014年第一次晒国旗后,每到国庆及祖国重大时事时,篁岭人都会用农作物拼晒国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可以说,这是篁岭这一辈人晒秋的新习俗。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说:“篁岭景色优美,民俗味浓,走在篁岭天街,感觉自己是风俗画中人。刀耕火种,春祀秋报,晒秋是传统农耕中的一环,它很好地体现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篁岭晒秋不仅色彩艳丽、场面壮观,而且融入了人们的情感。”
  ◆晒秋节,晒出浓浓的乡土情怀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篁岭的晒秋节,当地老百姓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同时把切好的辣椒、青菜拿出来晾晒。因这段时间天气非常闷热,再加上雨季,气候潮湿,衣物极易霉腐,因此篁岭百姓会在这一天把厨房用具和旧衣物拿出来洗刷晾晒,以求吉利,所以这一天又叫“洗晒节”。
  随着果蔬的成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篁岭便开始进入晒秋旺季。辣椒、玉米穗、稻谷、绿豆、黑豆……白米为底,手为画笔,各色农作物是顏料,五星红旗、丰收字样、猴年大吉……一幅幅创意十足的晒秋图铺在一栋栋徽派古建筑的楼顶上。村民们晒的不仅仅是美如画的秋景,还有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其中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
  晒秋美景、山水风光、徽派民居、竹笛声声……这些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篁岭,一探这个世外桃源。
  婺源县文化馆馆长洪忠佩认为,篁岭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民俗、山水和人文。从人文价值的角度看,篁岭晒秋的出现填补了城市人群的乡愁需求。把晒秋与当地的山水和人文结合成为一张独特的农耕文化名片,这种生产生活元素是现代社会中依然留存的农耕文化的经典符号。
其他文献
今年花胜去年红,院边的牵牛花开了。红得出奇,香得沁人。牵牛花儿开,多好!可否,带着我,攀过一座座高山,去寻找你我再次相逢时?  ……  我想说,那的确不是一个梦。  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日子。那时候,最喜欢和奶奶在一起了。虽然奶奶七十好几了,身子板儿却硬朗着呢。每天哥哥姐姐要去上学,爸妈要去地里干活,我还小,就自然成了奶奶的“跟屁虫”了。  早上,奶奶去地里除草,我也就屁颠儿屁颠儿地跟着。奶奶蹲在
期刊
我记得太阳不断地升起,落下。从水面,从山间,从云雾中,从屋脊和电线之间升起,像一辆装满稻草的大车,吱吱扭扭,一路下来,遍地金黄。当太阳的光线照进我的眼,我的心里就滋生出一种异样的感受。在我的意识里,太阳不断地升起落下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我只是一味地痴信,太阳能带给我永恒的温暖。  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以致于身为女孩的我被爷爷奶奶所嫌弃,放在一个破旧的椅子上,但我挚爱的外婆却轻轻抱
期刊
科学幻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或技术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想象,是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因此,科幻从来都不只是人类仰望星空而衍生出来的不切实际的梦,除了酷炫的想象,它还有照进现实的光。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  推荐指数:★★★★  内容提要  阿西莫夫以其天才的头脑创立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又构思出一系列游离于“三大法则”之外的机器人短篇,每一篇都充满趣味,同时挑战着读者的
期刊
午后,一场雷阵雨过后,阳光冲破云层照在明净的教室玻璃上。操场上,一个灌篮成功的男生被队友们高高举起,一个短发的女生正脚踩着轮滑鞋灵活飞驰,一支手持无线电测向机的小分队正在进行一场“猎狐行动”……还有一群人,他们喜欢坐在古香古色的茶室里泡上一壶钟爱的茶,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古代,文人以茶激发文思,道家以茶修身养
期刊
我16岁那年的一个早晨,父亲说他要去一个叫米雅斯的村子办事,路上可以让我驾驶车子,但我要替他将车子送到附近的一个修车铺检修。要知道,对于刚刚学会开车却极少有实践机会的我来说,这是多大的诱惑。我当即表示同意。我先把父亲送到米雅斯村并约好下午4点来接他,然后将车子开到附近的修车铺。修车铺的师傅检修车子时,我闲得无聊就去附近的電影院看电影。一连看了4场电影,待我走出电影院时已经是6点钟了,比我与父亲约好
期刊
第1关 洞察力大偵探
期刊
在温润如玉的时光中,墙角的蔷薇密集丛生,满枝灿烂,布满露珠的花瓣泛着柔美的红晕……蔷薇花开时,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园里传来了悦耳的丝竹之音和琅琅书声,同学们诵读经典诗文,寻找到的是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古今圣贤,感受到的是千年文字的力量。  经典诗文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们如春日里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如夏日里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诗的语言典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的声音演绎着
期刊
1900年,德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冒险活动——独舟穿越大西洋。  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人们无不钦佩这些人过人的勇气。在这次冒险活动中,先后有100多名勇士相继葬身大海,然而最终冒险活动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也向人们昭示了一个不容质疑的现实:独舟穿越凶险难测的大西洋,绝不可能。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悲痛、失望和对举办方的指责中时,有一个叫林德曼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他认为独舟冒险穿越大西洋是
期刊
《镜花缘》是清代神魔白话文古典长篇小说,自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镜花缘》现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留存。  《镜花缘》讲述了千奇百怪的奇幻国度和形形色色的风土人情,集幻想、历史、讽刺、游记于一身,
期刊
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素材陈旧俗套、缺乏新意,这些陈旧的素材往往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导致得分不高。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绞尽脑汁寻找新颖的素材,殊不知高品质的素材就在我们手边,即我们的语文课本。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专家反复甄选,是从无数经典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三十六计”凝结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