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tgwdrtwertw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提升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国家、高校和管理人员自身三个层面就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展开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大众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5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管理体制也由政府集权管理转变为高校自主管理,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建立一支专业、高效、创新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就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理念便由此应运而生。
  一、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制度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即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行为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准确扮演好工作角色,把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将使高校管理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职业,高校管理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管理专家。具体说来,“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是指员工在从事职业的时候,不断形成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个人道德修养等,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三个方面。作为一个高校管理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对待人的真诚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认真的态度,对待难题的不退缩的态度等。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职业化行为规范是从外部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约束,以促进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以职业化行为规范来为高校管理人员立典范、树标榜,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
  (三)职业化技能。职业化技能是对工作者专业技能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技能包括执业资质和职业通用管理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执业资质包含:(1)学历认证,这是最基础的执业资质,是进入某个行业的通行证。(2)资格认证,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只有获得了资格认证,才能踏入职业化管理人员的门槛。职业通用管理能力是高校管理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领导、协作能力,以及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有效管理等。
  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我国高校的行政化色彩浓郁,即实行与行政机关相应的行政级别,从而形成了高校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高校独立性较差。在大学,学术性事务应是主导性事务,行政性事务则居于从属地位,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术活动服务,采用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学术性事务,显然是越俎代庖。2000年教育部、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教育职员实行聘任制”。教育部开始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五校开展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高校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水平的高低。高校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师资水平所决定的,也与高校管理队伍有直接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不断扩招,规模日益扩大,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纷繁复杂,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一支经过职业化训练、有较强职业意识与技能的管理队伍,才能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与实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大多不是管理专业出身,也没有接受过教育管理的专业培训,某种程度上无法胜任高校管理工作。另外,一直以来,高校存在的“双肩挑”现象,高校管理岗位用人机制僵化,职务设置随意,人员流动程序复杂,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和业务素质的提升。通过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改革,可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三、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措施与途径
  (一)国家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提供政策支持。首先,要实现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国家要为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使高校管理人员能行使应有的权利,能够维护其权益不受侵犯,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規,如《高等学校教育职员管理条例》、《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方案》等,以促进高校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其次,要健全高校管理人员的市场竞争机制。国家要实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高校管理人员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实现双向选择,公开竞聘,竞争上岗。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高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再次,应鼓励高校增设“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要想让高校管理人员上岗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拥有所需的各类知识和素质,就必须有提供这类人才的渠道。在高校增设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开展职业化的高校管理培训,就可以为高校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化管理人才,既可解决高校职业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新天地,可谓一举两得。
  (二)高校为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提供环境保障。第一,健全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职业化的高校管理人员能否为学校发展竭尽全力,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完善。首先,高校需建立多樣化的激励机制,将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面激励与负面惩罚相结合,使高校管理人员能够持续地保持工作热情,为大学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其次,高校应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性质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工资提升等的依据,借以调动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第二,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高校应当将管理人员的培训长期化、规范化,培训目的要明确,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是个薄弱环节,我们可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人员职业培训机制。如可创造机会让高校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考察,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请知名教育学专家或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人员讲课,丰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鼓励管理人员通过自学、在职攻读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第三,妥善解决高校“双肩挑”问题,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合理配置。高校普遍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现象,很多重要岗位都是由一些学术造诣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肩挑”。“双肩挑”人员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双肩挑”人员基本是兼职化管理,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再者,“双肩挑”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就意味着在一些涉及教师利益的领域,如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宏观层面上来看,“双肩挑”现象不能长期化,高校要把握好“职业化”和“双肩挑”之间的度。在教务处、科研处等学术性比较强的部门,从有利于学术管理的角度,可以适当吸收部门最高领导为“双肩挑”人员。同时,高校还应出台相关规定,对“双肩挑”人员进行适当约束,以防止其滥用职权,影响高校的和谐。   (三)高校管理人员自身应转变观念,提升职业素养。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摈弃 “官本位”思想,转变高校工作是“铁饭碗”的观念,从思想上确立职业化的意识。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一点,才能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去努力。在新的体制下,管理人员同样要强调任职资格,强调任职业绩,强调从业能力,强调优胜劣汰,要形成专业的职业气质和素养。其次,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高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对从业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高校管理所面对的环境是高校,这是一个知识汇聚之地;高校管理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不学习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努力实现职业化。高校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考察,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二是通过自学等方式学习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是工作积极主动,多交流,多沟通,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工作经验;四是参与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并注重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第三,高校管理人员要坚持服务为本,不断开拓创新,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在高校,管理部门一直是“行政权力”的代表,管理者们重管理,轻服务,部分管理部门“脸难看,事难办”,久为高校师生所诟病。以人为本是教学科研队伍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期望与要求,坚持服务为本应成为高校管理人员自身的目标追求。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自觉提升服务意识,做好对内、对外的双层管理,对内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分配要体现服务师生、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外则要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超前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引进新理念、新方法,大胆改革创新,更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从而推动高校大学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張效东.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02).
  〔2〕王處辉.思想者言——中国大学教育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臧莉娟.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31-132.
  〔4〕臧莉娟,赵敏.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及其推进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10):73-76.
  〔5〕黄燕玲.刍议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10-13.
其他文献
齿状突骨折在颈椎骨折中占10%~20%,是成人常见的上颈椎损伤。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是指伤后3周以上的齿状突骨折,其断端间可能已有纤维连接或骨痂形成,再进行闭合复位效果不佳。
党的七大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梳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发展历程发现,苏联因素在这一理论发展中起着若隐若现的作用。
临床护理人员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注射、采血、输液及使用后针头的处置等工作,发生针刺伤的概率较高,潜在感染的风险也较大。据文献[1]报道,护理人员被相应病原体污染针头刺伤
目的探讨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38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在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的围术期间,术前加强指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切
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是指患者在入院救治过程中,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身习惯不当容易造成腓总神经进一步压迫,引起疾病的继发性恶化。大多数患者因不能及时发现,在早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写作目的的梳理,整理出贯穿于其各个时期中一直围绕的问题是“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而这既是马克思各种文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在不同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创伤评分对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的126例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进行
目的调查成都市部分早孕妇女的抑郁状态,为对早孕妇女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从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对1 350名B超确诊为怀孕、孕周≤12+6周、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孕妇给予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椎间盘突出症院内院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4例飞行人员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两
摘 要:俄国文学的文学成就,主要通过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来的。虽然这三方面的文学都并不完全源自欧洲,但都在俄国发扬光大。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相对于西欧更为突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实主义文学后来居上,不仅在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上超过了西欧,在不同的体裁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文学的“白银时代”。  关键词:俄国文学;现代;世